每天喝点热茶会降低患青光眼风险
根据最近英国杂志的一篇报道,每天喝一点热茶会降低患青光眼的风险。然而,相比于喝热茶,饮用咖啡、不含咖啡因的茶、冰茶、软饮等都不会起到相当的效果。
目前青光眼是世界上致盲风险最高的疾病之一。
在1678名接受眼球全面检测的人群中,有84人出现青光眼症状。志愿者们被要求提供饮用咖啡因饮料或不含咖啡因饮料的相关信息。
结果显示,相比于不喝热茶的人群来说,有喝热茶习惯的人群患青光眼的风险相对较低。但这一相关性在咖啡以及其他不含咖啡因的饮料中并没有出现。
由于这仅仅是一个观察性的实验,因此难以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而且由于患青光眼的人群数量过少,最初诊断的信息也不完全,因此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但由于茶叶中富含抗氧化剂、消炎物质以及神经保护性分子,而这些因子都能够降低心脏病、癌症以及糖尿病等的发生风险。此前研究表明氧化作用以及神经退行性或许是导致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因此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其中的因果关系。
游戏成瘾被归为精神疾病
晚上窝在沙发上,眼睛紧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快速移动,赢一把就喜不自胜,输了就骂骂咧咧……这种场面是不少重度手机游戏玩家的写照。但要注意了,痴迷游戏无法自拔也是一种精神疾病!
2017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在2018年首次把“游戏成瘾”归类为精神疾病。与此同时,在刚更新的《国际疾病分类》中,也专门为“游戏成瘾”设立条目,并明确“游戏成瘾”的多项诊断标准,以帮助精神科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对游戏产生依赖。
去年11月份,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游戏成瘾也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据悉,世卫组织关于游戏成瘾的相关标准将于今年5月份公布。目前我国所沿用的还是接轨于美国精神病协会公布的DSM-5标准。现行标准中一共列出9种症状,一般要满足其中5项,才可考虑后续判断。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四类人午觉要讲究些
中医认为,午时是心经气血最旺的时候,小憩一会儿可安神养气,但并非所有人都要这样做。有四类人睡午觉时需要“讲究”一些,否则可能弊大于利。
第一类是65岁以上或体重超标20%的人。这类人如果有午睡习惯,建议午饭应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否则容易囤积脂肪,加重肥胖。脑力劳动者中午感觉疲劳时,建议改在午饭前小憩15~30分钟。
第二类是低血压人群。这类人因血液流动较慢,新陈代谢偏缓,容易疲乏、精神萎靡、无力。建议饭后不要直接躺下,练练瑜伽或冥想打坐后再小睡,可使血液循环流动加快。
第三类是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人。如有脑血管梗塞、头痛头晕者,饭后最好不要直接午睡。因为饭后血液多涌向消化道,与大脑“争血”,可能增加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这类人最好餐前先睡半小时,或者饭后半小时喝杯水再小憩。
第四类是失眠患者。这类人通常没有良好、规律的睡眠习惯。在调整睡眠习惯时建议不要午睡,否则可能影响夜间睡眠。如已有午休习惯,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想要皮肤不干 先给肺保湿
供暖之后,室内空气干燥,皮肤干燥的烦恼也如同冬天的一道“魔咒”随之而来,无论如何补水保湿或者整天开加湿器,皮肤仍然干燥爆皮,而且变得异常敏感。在中医看来,要想皮肤不干,只做“表面功夫”是徒劳的,因为皮肤干的根源并不在皮肤本身,而在于肺。只有把肺调理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皮”的困扰。
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空气质量、生活环境良好的地方,居民的皮肤状况往往会相对较好,而雾霾严重、空气质量较差的地方,居民的皮肤水平会随之变化。肺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中医视肺为“娇脏”,人的呼吸道和外界直接相通,污浊、干燥的空气最先伤害到肺。这也是为何到了干燥、污染较为频繁的冬季,呼吸道疾病增多的原因。
皮肤不好、枯黄又无光泽的人,不能仅做表面文章,把精力都用在挑选化妆品上。如果肺气不充足,皮肤得不到滋养,使用再高级的化妆品也是徒劳。
牙周病可能加剧痴呆症
日本一项新研究说,在口腔内引发牙周病的细菌,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患者的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是常见的痴呆症类型,目前研究认为其原因是贝塔淀粉样蛋白在脑内异常堆积。研究人员说,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但预防和治疗牙周病可能有助控制病情。
睡眠不足容易导致焦虑抑郁
美国宾厄姆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睡眠不足的人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并且难以自拔,进而焦虑、抑郁。
研究人员招募了52名有着“重复性消极思想”或睡眠问题的志愿者。所谓重复性消极思想,是指强迫性地沉浸在悲伤、焦虑、忧郁思绪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在实验室内看一些图片,包括刀枪等负面图片、自然美景等正面图片以及家居用品等中性图片,并监测他们的眼球活动。结果发现,睡眠不足的志愿者,无论是睡眠时间短还是失眠,看负面图片的时间更长,而且难以摆脱负面图片引起的负面情绪。研究人員认为,这显示了睡眠不足与难以抑制负面刺激之间存在关联。
艾滋病病毒研究获新突破
“目前,已有不少制药公司利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在研制开发新药。”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艾滋病病毒与宿主天然防御因子相互作用新机制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于晓方近日介绍。
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至今仍无有效的预防及治愈方法。在这个研究领域,于晓方已经投入了20余年的心血。
2010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病毒学家于晓方并组建科研团队,依托该院不断完善的科研平台,这个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于晓方介绍说,HIV病毒的灵活性极强,善于利用宿主体内的资源。病毒非结构蛋白与宿主细胞内源蛋白结合,形成E3泛素连接酶,以此克服宿主体内的防御因子,进而摧毁先天免疫系统。通俗地讲,宿主防御因子就是宿主体内的防御战士,负责抵抗病毒侵害,但HIV病毒很聪明,它将宿主体内的“刀枪棍棒”为己所用,“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团队成员再次启程,终于成功发现和鉴定了细胞转录调控因子CBF-β在HIV-1病毒形成E3泛素连接酶的调控作用,由此彻底解开了E3泛素连接酶的“神秘面纱”。
于晓方总结说,这一系列的发现对HIV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贡献和意义,其揭示了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有效机制,为创新性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方向。
“当前,HIV病毒潜伏的机制和疫苗的研发仍是两大难题。”于晓方表示,接下来他们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争取在新的领域实现突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