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兴伟+黄小平+方素珍
隆冬时节,位于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生产车间里,到处是一派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仅2016年,集团就出口柑橘鲜果3.2万吨、果蔬罐头3万吨、柑橘酱等柑橘深加工产品2.8万吨,创汇6800多万美元,成为中部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一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屈姑集团在16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屈姑”商标,在迪拜、德国设立了海外销售办事处,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南非、中东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国际化、产业化道路,以绿色无公害产品占领市场,屈姑集团的迅猛扩张,是宜昌市农产品加工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农产品加工年产值逾2200亿元
宜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与宜昌优越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茶叶、柑橘等特色产业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丰富、安全、优质的原料基地。
宜昌市农业局局长熊长权说,宜昌柑橘、茶叶、蔬菜、特色畜禽和水产规模大、品质好、基础好、口碑好,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条件。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升级,对方便快捷、营养安全的加工食品需求剧增,为宜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宜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宜昌市农业局产业化科科长杨兵向笔者提供了一组数字,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94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251亿元,约占全市工业的36%,同比增长15.26%,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3.3︰1。全市共建成9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入园企业已达450家以上,占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6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的园区4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过200亿元县市区达到4个。去年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158.29億元,同比增长14.5%。
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成为宜昌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据海关统计,2016年,全市农产品出口以柑橘鲜果、水果罐头、水产为主,出品量17万吨,出口创汇2.4亿美元。宜昌农产品加工综合实力位居湖北省前列,农产品加工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地位和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加工企业呈现“两头大中间小”格局
2017年7月,市农业局评选表彰了宜昌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三十强,稻花香、湖北枝江酒业、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榜上有名。翻看这张榜单,会发现宜昌市稻花香、枝江酒业等“航母级”龙头企业较少,从销售收入看,全市龙头企业分布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规模大的有稻花香、枝江酒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领军型龙头企业,这样规模的企业在全省不多,而年销售收入50亿元左右的中间企业几乎没有,土老憨、萧氏、一致魔芋、屈姑是这一规模的后备企业,绝大多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下。
同时,全市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融资难尚未根本解决,用工成本、财务费用等越来越高,市场开发还须进一步努力,品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扩大。
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破解制约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瓶颈”问题。宜昌市计划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5︰1。
四方面发力做大加工文章
熊长权认为,随着现代装备、生物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产品加工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逐步提高,为加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也为做好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安全保障和有利条件。
宜昌市提出,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农”的发展定位,带动农民一起富,带动农村繁荣发展;要突出“企”的发展主体,让企业唱主角、市场做决定,政府主要是建平台、搞服务、优环境;要强化“绿”的发展导向,既要保护好好山好水好风光,又要体现原汁原味原生态;要遵循“融”的发展路径,用加工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互联互通。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按照“一个产业、3?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配套一批专业基地”的思路,通过大龙头带动大产业的发展,重点在柑橘、茶叶、蔬菜、水产、畜牧等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力争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3?5家具有较强实力、领军型的加工龙头企业。
强化园区建设,大力推进企业产业集聚。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能力强、上下游相互衔接的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柑橘、茶叶、蔬菜、水产等产业从育种、种植养殖、加工、副产物利用到仓储物流和销售的全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突出主导产业,提升服务功能。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依托农产品原料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农资、技术、信息、物流、农机作业、产品销售、贷款担保和小额资金等社会化服务。
强化科技引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引进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设备设施改造和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直营配送,提高市场占有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