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军,曹得萍,黄宁斌,金 磊,冯书娥,马金祥,张景宣,杨惠莲
(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又称为模拟病人,指经过精心设计的特别培训后,能恒定、精确、逼真地模拟特定案例框架下临床病人的病史、体格特征和情感反应等要素,并根据自己感受和理解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且评估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或操作技能,同时充当教师向学生提出反馈意见的人员[1]。合格的SP具有被检查者、评估者和指导者三种角色。国内SP除应用于医学生教学活动和本科生客观结构标准化考试(OSCE)之外,已应用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的考试。但在SP教学团队的建设环节,如:招募、培训、考核验收、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现就青海大学医学院SP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SP项目启动的最初阶段,就建立了以学院教学副院长为项目组长的领导机构,教学管理部部长、临床医学系主任、临床技能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教研室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SP培训和后续的教学工作。
1.招募说明。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是指从事非临床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模拟病人的临床症状。在扮演病人的同时,做为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对培训或受试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估,充当教师向学生提出反馈意见的人员[2]。
2.招募对象。标准化病人招募对象主要是社会非医学背景的人、在校医学生、本校医学类教师,不同的SP来源各有优缺点。考虑到SP教学团队的稳定性、真实性,依从性我们选择社会非医学背景的人做为招募对象。
3.招募条件。(1)年龄:20-65岁。(2)性别:不限。(3)学历要求:高中及以上。(4)健康要求: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手术史、无肝炎等传染病史。(5)能力要求:有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有奉献精神,对临床教学有热情。(6)职业要求:非医学工作背景者。
4.SP的面试。(1)制作面试评分表。从举止仪表(0.5分),语言表达、沟通能力(3分),加入SP的动机与愿望(2分),记忆力(2分),责任心、恒心、意志力(1分),守时、时间是否有弹性(1.5分),健康状况(一票否决)等几方面作为要素制作评分表。评分说明:总分10分、9-10优秀、7.0-8.9良好、6.0-6.9合格、6.0以下不合格。(2)拟定面试问话提纲。依据评分表所列项目做为要素,拟定相应的观察内容、问话提纲、评价要点。(3)面试结果。报名者94人,实到62人。面试由5名老师打分,取平均成绩,录取的最低标准是合格。最后面试通过34人。
1.SP培训。(1)培训手册。制作SP培训手册,内容包括SP的概述、解剖学基础知识、问诊的内容和技巧、体格检查的方法、编写的病例剧本;(2)培训方式。集中授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学习,掌握熟记各项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的项目和相应内容;第二阶段:病情模拟,能模拟出相应的症状、部分体征;第三阶段:综合演示,加入病人的情绪、表情,将标准化的症状、体征与常见病人的表述方式,配合情况进行融合,形成逼真的SP演示[3]。在此基础上学习填写评估表,练习有效反馈。(3)培训目标。使SP了解将要从事职业的职责、意义、前景等,调动SP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责任感;熟悉解剖学基础知识、掌握问诊的内容和技巧、了解体格检查的方法;受训者能逼真地扮演病人、熟悉评估受试者表现的流程、能进行有效的反馈。
2.SP考核验收。SP的稳定性和评分的准确性、公平性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评估和考核后的SP才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4]。考核的环节和方法作如下设计:(1)剧本编写、解读。编写考核剧本,培训者指导SP熟悉、理解、反复表演剧本,练习填写评分表及反馈。(2)制作表格。围绕剧本制作相应的问诊内容和技巧评分表,评分表的总分依剧本内容而定。从表演、语言表达、执行力、记忆力、有效反馈等方面制作100分的SP考核表。(3)考核验收。由两位SP培训者作为考官、实习学生作为“医生”,考核前给学生提供指定剧本的基本情况,准备三分钟后进行问诊。之后由SP依据“医生”表现填写问诊内容和技巧评分表,并进行反馈。由两位考官依据“医生”表现填写问诊内容和技巧评分表,依据SP表现填写SP考核表。(4)合格标准。合格的SP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SP填写的问诊内容和技巧评分表总分与两位考官总分的平均分值误差不超过15%;二是两位考官SP考核表平均分值不低于70分。(5)考核结果。经考核34名中有24人合格,成为“基础SP”。下一步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以疾病为单位编写专科病例进一步培训,使之成为用于不同教学活动的“专业SP”。不合格的10名,列入预备SP库,做为下一期后备培训SP。
1.SP管理。(1)招募管理。标准化病人有不同的招募目的,不同的使用场合,因此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明确SP的来源、确定甄选标准及方式,进而录取具有培训潜力的SP[1]。(2)培训管理。SP培训是将一个有兴趣的应征者转变为一个合格的表演者、评估者、指导者的关键过程。基于此培训管理至少包括:培训内容的管理、培训计划的管理、培训质量的管理、考核验收的管理。(3)团队管理。由于SP为兼职,在团队的稳定性、凝聚力上都与专职团队有明显区别。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管理措施: 对于考核合格的SP要详细登记,包括姓名、年龄、职业、联系方式等,并妥善保存SP的档案,建立SP库。准确掌握SP教学课时,并定期收集教师和学生对SP的意见,随时改正存在的问题[5]。②团队宗旨与目标:宗旨是“奉献、价值、成长”,目标为“为了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③分级管理:做好SP相关信息记录,依据SP参加培训的学时、参加教学的学时、参加考试的人次,进行分级管理,与报酬挂钩,可以起到对SP 的激励作用。④自我管理:将24名SP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有责任心、参与热情高的SP做为组长,负责组织组员的日常教学工作的参与、课后学习交流等工作,促进其业务能力和凝聚力的提升。
2.SP维护。(1)尊重与重视。要求老师和学生对SP以老师相称,使用敬语(如:请、谢谢等)。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参加SP的开班仪式,经培训、考核合格的SP由分管教学的校长颁发聘书并讲话。(2)定期活动。定期开展培训、座谈、小型SP凝聚力活动(如:趣味运动会)等,一方面巩固、改进、提高业务能力,一方面联络感情、增强凝聚力。(3)“无形”的回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便利,如SP或家人到医院就医时,介绍专家,建立就医“绿色通道”。逢年过节的问候、生日的祝福,使SP有归属感。
SP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方面SP依据剧本扮演病人,为临床教学提供标准化的病例,力图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病例难易程度不一造成的不公平等问题,另一方面,SP作为评价者,从病人的角度,协助考官对考察对象作出全方位的公平、公正的评估和合理、有效的反馈,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SP教学团队建设中课题组有以下体会。
1.严把招募、面试关。选择具备较好的基本素质的SP至关重要,可以为之后的培训过程节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明显提高培训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2.制定培训步骤。第一步是“基础SP”的培训,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标准是能逼真、同质地忠于剧本扮演病人;能客观、公正、公平的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估;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合理的反馈。第二步是“专业SP”的培训,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熟练掌握至少两个病种的“专业SP”。SP的培训需要反复、持续地进行,才能维持SP的高水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
3.紧扣标准化内容和形式。标准化内容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扮演病人的逼真性;二是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估;三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反馈。标准化的形式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横向表现为不同的SP在上述三点内容中的同质化;纵向表现为同一个SP在不同时间面对不同学生能在上述三个方面达到同质化。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从SP运行的各个环节都遵循标准化理念,将病例剧本编写、招募、培训、评估、管理等环节的标准化统一起来,形成一个SP的“标准化体系”,以保证SP辅助教学的质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