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春
在阅读教学中,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课堂的主动性应该还给学生,使得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有效提升。但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中,可以看出,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遵循着“应试教学”思想。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主导着课堂,使得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长此以往,学生易出现厌学情绪。另外有的教师把阅读知识和要讲解的技巧不断地灌输给学生,把阅读的步骤和方式都省略掉,直接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没有给学生理解课文涵义的机会。运用这种方式教学,教师虽然减轻了教学负担,但是减少了学生的阅读机会以及阅读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动性都很重要,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参与或者实践的话,那么他们就很难得到有效的锻炼,无法提高阅读能力。
“套用公式”的教学方法其含义为程序化教学,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直奔主题,学生没有完全学会阅读知识和技巧,教师就创造一系列的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阅读能力。部分教师阅读课堂上完全是按照系统化的教学步骤实行教学计划,如在课文讲解中实行“介绍作者、介绍课文和作者的背景、学习生字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教师完全是按形式来教学,导致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和乏味。另外,教师认为只有练习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不断地设计阅读练习,希望学生能够在题过程中提高阅读水平。这一点显然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想和对文本的阅读,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无法锻炼阅读文章的技巧。
阅读是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样也是学生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课堂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实,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是相辅相成的,既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又要教师传授丰富的语文知识,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加强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多样化的文章阅读解析,逐步提升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技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阅读中,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读一遍,对文章内容大概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形式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学生通过阅读技巧和掌握的语文句子结构可以从:(1)描写对象分析,在第二段中既有植物,又有动物;(2)描写范围分析,采用先写整体,后写局部的形式;(3)修辞手法分析,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覆盆子比喻成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油蛉低唱,蟋蟀们在弹琴。(4)词语的角度分析,采用了多样化的形容词表示,如:菜畦“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桑葚是“紫红的”。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准确的认识文章的内容涵义,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精读课文大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章中的写作手法等。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文字和段落有所理解,还要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精读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合理的阅读,使学生学习相关的阅读技巧,掌握分析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水平。学生阅读中要精读课文语句,当学生对句子结构和写法的意思搞懂了以后,阅读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句法包括两种:第一种,根据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出事单句还是复句,如果遇到单句,那么学生就应该从主、谓、宾语法进行分析,如果遇到的是复句,那么学生就应该认清句子中各层次的关系;第二种,分析文章段落的长短,文章段落的长短内容都不一致,内容的多少有时直接决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学生应该重视长句或短句,分析句子中所包含的用意以及写作手法,从而总结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泛读与精读不同,精读是对文章的理解要通透,而泛读需要学生掌握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写作手法和技巧,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思想,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有效提高泛读的能力。在读每一篇文章时,学生可以把握阅读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文章内容,并且了解文章大意,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得以提高。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如《伊索寓言》《遥远的清平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唐诗三百首》等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巩固阅读知识和技巧,学习其他作者写作的思想和方法,从而进行临摹和学习,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写作当中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语文以文字和语言为主,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需要会写、会记,还需要会读、会理解等各项能力。所以面对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