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品课程接上地气——“闽文化通论”课程研究

2018-02-09 15:33林艾菲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通论漳浦马戏

林艾菲



为精品课程接上地气——“闽文化通论”课程研究

林艾菲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浦分校,福建 漳州 363000)

闽文化通论课程在语文选课中拥有比较高的选课率,从与地方资源相通、与指导教师相通、与文化传承相通角度来探讨如何上好这门精品课程,发挥它的地方优势,发展第二课堂,给学生最好的授课效果,具有探讨意义。

闽文化;实践;指导教师

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闽文化课堂包含: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工艺、宗教、民俗、教育、建筑、经济、科技等。“闽文化通论”是建立在福建电大闽台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开设的特色课程,如何上好这门精品课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实践课堂是基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比较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的第二课堂。随着教育的发展,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学生学习不仅要有理论性,更要有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开辟课程基地,给学生们一个深入接触闽文化的机会和方式,让理论联系实际,让精品课程接上地气,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一、与地方资源相融,开发一批具有闽南特色的精品课程学生实践基地

闽南文化原是指生活在福建南部泉州、漳州、厦门地区的闽南人创造的文化。明中叶以来,大批的闽南人下南洋、过台湾,闽南文化播迁,吸收融合当地的文化,有新的发展,使闽南文化区域扩展为闽南、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华裔聚居地这一更广阔的区域。闽南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文化,还超越闽南地域成为所有闽南人一起拥有的文化,构成了现代的闽南文化体系。电大漳浦分校地处闽南漳州市漳浦县城,与台湾一衣带水,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历史以来与台湾经济文化关系密切。

(一)精品课程实践地之一:漳浦关帝庙、妈祖庙与漳浦威惠庙。关帝崇拜、妈祖崇拜和陈元光信仰是闽南文化通论课程闽宗教的内容。陈元光是漳州的“开基祖”,也是漳州文明的“奠基人”,漳浦县是陈元光信仰的发源地,威惠庙分布相当密集;漳浦乌石妈祖,世人称千年金尊,乌石的天后宫拥有众多信众,举办一年一度的妈祖文化节;漳浦关帝崇拜的源头是漳州市始建年代较早的武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实践课堂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第二课堂。以开展关帝文化教学研究为例。(1)学校成立闽南关帝文化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可由教务人员和一线的语文教师组成,由校分管教学领导作为组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计划和课程安排。(2)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闽文化通论》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何绵山所著,教材论述了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分章从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工艺、宗教、民俗、教育进行论述。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写出符合“闽文化通论”的具有实践性强的教案。(3)课程授课前激发、培养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授课教师的带动下,让学生对所学的《闽文化通论》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带动课程学习的入门。(4)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第二课堂通过实践,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比如,漳州地区的关帝文化是台湾关帝文化的发祥地,‘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李炳南教授来漳州各县考察后说:“台湾关帝庙香缘祖庙在漳州”,漳州漳浦与台湾关帝文化信仰传播,是同根同源的神缘关系,也是中华民族积淀的效应。在“海峡两岸地缘相连、亲缘相近、神缘相同、业缘相助、物缘相似的新理念”中,迸发出不可估量的凝聚力和诱人的向心力,并走上和谐融合的道路,在海峡两岸共同铺架起一座通向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桥梁。教师在带领学生观摩和与考古专家进行沟通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闽南人喜欢崇拜关帝爷呢?”带着问题思考,可探索到关公的“忠、勇、仁、义”的精神符合闽南人“爱拼才会赢,团结就是力量的理念”,才会在古代环境恶劣的闽南地区流行崇拜关帝爷,使民众得到信仰的力量,让边防的将士打败海上的倭寇,保佑渔民辛勤劳动进行渔业耕作,来发展闽南经济。当学生得到教师这种思路的引导,自然而然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精品课程实践地之二: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竹马戏是闽南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漳浦“竹马戏”在福建地方戏曲中是一种且非常古老的戏曲,它大约形成于隋唐。由于竹马戏主要流传于民间,传播区域也是在闽南地区,竹马戏这种戏曲形式被专家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竹马戏在福建众多的地方戏曲中是典型的地方戏曲,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和研究价值。在实践课的设置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上好一堂“闽文化戏剧保护课”,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1)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成立于1956年,是福建省一类剧团,剧团现位于漳浦高校园区,与福建电视广播电视大学漳浦分校毗邻而居,为打造《闽文化通论》精品课程戏剧方面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实践基地。(2)资源上的优势。剧团成立的六十多年来,创作排演了优秀剧目,有《煎石记》《保婴记》《黄道周》《芝麻官系列》等芗剧传统和现代剧目。《黄道周》荣获福建省第二届百花文艺奖,《保婴记》晋京展演誉满京城。《闽文化通论》精品课程备课小组在竹马戏团进行长期的剧目观摩,成立“闽南竹马戏文化交流小组”,将学生的课堂转移至剧团的排练场,面对面多角度地接触最原始的闽南竹马戏文化。(3)文化材料上的优势,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成立竹马戏剧研究小组,有调研论文和录像等多种文化素材,(4)剧场的优势,将学生的观摩场地设置在了环境优雅、大方、音响设备完好的会议中心。

(三)精品课程实践地之三:天福茶博物院。闽南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其精髓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闽南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在第二课堂中,做法如下:(1)教师可以用在闽南地区的一种说法传唱导入实践课堂,“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2)在实践基地上选取漳浦博物院作为学生学习、观摩、现场授课的地方。(3)充分了解博物院的背景。它是国家AAAA级景区,就在漳浦电大新校区附近,属于天福茗茶集团,是集茶叶自产、制、销、科研、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集团,由台湾人李瑞河先生创办,李先生祖籍福建漳浦,在漳浦创办了茶文化石雕园。(4)充分利用以“唐山过台湾”为主题的石雕群和闽台民俗馆、丹岩风景区、皮定军将军纪念园对学生进行实践课讲解和参观。(5)让学生开展茶道学习,将学生组队带入茶文化博物院组成茶道文化学习班,来进修,学习茶道表演、并且参观茶厂,参加采茶、制茶的社会实践,学生在动手中切实领悟茶文化的知识,是具有典型代表的“闽南文化第二课堂”。

(四)精品课程实践地之四:漳浦剪纸艺术。漳浦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的剪纸细腻,在视觉上给人透空的视觉效果。2006年漳浦剪纸被确定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0年漳浦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漳浦剪纸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3人。利用本地的资源,成立剪纸文化研究小组,让学生深入学习这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校展示剪纸艺术,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峥嵘女士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学生,为学校剪纸艺术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与指导教师相通,发挥教师在实践课中的作用

实践课的主角是学生,发挥教师的作用,关键是要妥善处理活动主题中的知识性问题。任何一节实践课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这是实践课的重点,也是最终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来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实践课的最高追求目标。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活动过程中,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与总结活动体会与活动收获,获取知识。

(一) 实践活动前充分发挥教师的策划作用

每一次在闽文化实践基地的学习,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地位,决定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做好学生意愿的调查,学生喜欢活动的形式,活动周期的长短。在准备阶段,教师的功能由“扶”到“放”,让学生拥有自主权,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少走弯路,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也要进行归纳和筛选,结合“闽文化通论”课程进行安排。首先要激发一下学生对闽文化学习的兴趣,可以设置多个课前思考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

(二)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安排不同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层次有高有低,有各方面基础知识扎实一点的,也有中等各方面都一般的,需要均衡提高的,还有的知识匮乏,原先基础薄弱的后进生,他们对于文化知识吸收比较慢。针对这三种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优等生,安排一些闽文化理论性较强、意识形态上比较明显的实践,闽南宗教的学习:关帝文化、妈祖文化、到关帝庙关帝文化节学习,了解闽南民间信仰与禁忌;对待中等生,安排一些动手性质比较强的活动:到天福的茶博物院了解茶文化历史,女生学习茶道表演,男生学习制作茶叶;对待后进的思考能力不强的学生,安排学习闽南戏曲文化,通过观摩竹马戏的排练,表演,通过戏曲欣赏来加深对闽南竹马戏的了解。将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分别进行实践指导,切实地做到了因材施教。

(三) 组织活动小组

学生在分组的时候,教师确定分组的原则,一开始进行意愿调查,接下来由教师对收上来的调查表进行归类,结合每位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适当地指导。以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为龙头,担任组长,其他组员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分工,并填写《闽南文化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表格可以分为九栏:小组名称、小组成员、小组组长、小组分工、采访记录、资料查询、整理归纳、展示汇报、备注。

(四) 制定活动计划

教师指导小组完成“闽南文化实践活动的初步计划”,审定后由组长根据自身小组的实践基地类别、实践的时间、实践的进程、实践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的活动步骤来填写《闽南文化实践活动计划表》。

(五) 实施阶段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的运用,让学生在接触闽南文化产业和闽南文化古老积淀的同时,掌握课程的主要精髓;实施和完善“闽文化实践活动”的计划,提高学生对生活、文化、实践的感受能力,丰富学生对“闽文化通论”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课程里关于福建宗教的论述,了解福建不仅有佛教、道教、还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2]。闽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宗教崇拜,这里有它的历史原因也有地域原因。指导老师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扎实的讲解和传授,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六) 实践活动后进行评估总结

对闽南文化实践基地开展活动过后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学生对四个实践基地的活动选择一个活动项目做七千字以上的实践总结报告。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影音资料以及数据报告,统计归纳结果。实践活动是具有生成性的,随着活动的展开,过程的深入,学生遇见的问题也在加多,难度也在加深。闽南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富,只有指导教师用心对遇见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及时详细的总结和回答,才能带领学生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三、与文化传承衔接,增强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闽南传统文化教育,来增进学生本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我们通过鲜活的事例、丰富的载体,让这种教育切实收到实效,学生真正得到实惠。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上大胆引入闽南语,闽南话至今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有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但是它们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所以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当其他地区的学生还在为古典诗词的平仄押韵而苦恼时,闽南地区的学生可以从容运用闽南语这把金钥匙,灵活打开学习古汉语这座宫殿的大门。举个例子:具有闽南语风格的《天乌乌》:“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举锄头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到了一尾旋鎦鼓,依哟灰都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盐,阿妈要煮淡,俩人相打弄破锅,依哟灰嘟嘟呛,哈哈哈。”全曲前段唱阿公挖了泥鳅回来,全家高兴;后一部分唱二老争吵,把锅都给打破了。每一部分各自由两各乐段组成,旋律慢慢衍化,音域也逐段向上扩展,层次清晰,乐段的结尾处常用衬腔,最后仿佛是打破锅的声音,妙趣横生,余味无穷,全民歌采用闽南语传唱,仿佛听见闽南语在耳边回荡,还原了闽南的生活环境与人文风貌,极具闽南特色。[4]在浓浓的闽文化氛围下,学生对闽南文化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四、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应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保护闽文化。“闽文化通论”这门课程具有研究价值,考察这门课程的开发研究,培育先进的区域文化,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具有实际的意义。漳浦剪纸、关帝文化节、妈祖文化节、漳浦竹马戏、漳浦黄道周书法、漳浦优秀的台资企业天福茶业集团等,在闽台的各方面交流沟通方面有大量的现实依据。将用这种开放式的言传身教结合省电大优秀研究成果,扩大该课程的积极影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闽文化通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通识课程,运用混合式的远程教学模式,该课程将越上越好。此外,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漳浦与台湾一衣带水,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地缘关系,闽台区域文化内容丰富,让学生了解闽台之间的历史渊源,文化交流,促进两岸统一,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1] 何绵山.福建民族与宗教[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 何绵山.闽文化通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黄文丽)

Teaching the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Fujian Culture

LIN Ai-fei

(The Open University of Fujian Zhangpu Branch,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general course of Fujian culture has a relatively high rate of course selection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teach this excellent course well from the angle of connecting with local resources, instructor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ujian culture; practice; guidance teachers

2018-09-20

林艾菲(1981—),女,福建漳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1673-1417(2018)04-0047-05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8.04.0010

G728

A

猜你喜欢
通论漳浦马戏
漳浦剪纸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方建军教授所著《音乐考古学通论》入选“中版好书”2020年度榜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马戏团来啦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弟弟看过马戏回来
《资本论》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其与《通论》的比较
中国马戏行业首个国标发布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
福建漳浦明代“大彬壶”发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