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秀 龙志勤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自2007年创办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成了华南地区重要的油气储运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广东省石油化工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我校跻身广东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行列,机遇与挑战并存,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关键,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显得非常必要,对石油天然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等环节亟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一环。本专业的专业领域课程覆盖了油气上、中、下游,对应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需要在油田、管道公司、石化企业、燃气公司进行,然而像油田、管道公司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这些地区距离我校所在地茂名比较远,仅靠学校下拨的实习经费很难达成,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油气集输这门上游的课,仅仅只有一届学生到中原油田生产实习,效果很好,加深了学生对天然气计量、天然气净化处理等知识的理解,对联合站的设备、工艺流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但由于经费不够,往后的学生再也没有到中原油田实习的机会。
油气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安全成了实习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学生入厂后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安全为前提才能进行,但企业因安全、生产甚至保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缺乏指导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学生只看不摸,根本没有实操机会,走马观花逛一下就出厂了,时间短促,实习就显得流于形式了,没取得什么教学效果,也达不到实习目标。另外,有时实习时间跟企业的大修、小修时间冲突了,企业不接纳学生实习,这样就显得非常被动,因为学生的实习时间已经无法变动,必须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执行,慌忙之中只有临时再寻找实习场所解决问题,但联系企业并办理实习相关手续要花不少时间,本来就不多的实习时间就显得更少了。
专业实验中的等温输油管道模拟实验、气液两相流模拟实验都属于大型综合设计型实验,两套实验装置安装在同一间实验室,占据了大量空间,而且进行这两个实验需要多位学生同时操作,这样就显得非常拥挤。现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又增设了燃气方向,相应地,燃气实验设备、管道也已配套购置,但由于新校区建设进展缓慢,欠缺实验场所,只能放置在走廊,很长时间燃气实验都无法按期实施,不得已把燃气燃烧实验设备放在腐蚀与防腐实验室,燃气管网模拟实验安排在拥有两套大型装置的实验室,沿墙布局燃气管道,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实验室显得非常乱,学生做实验需要多分几组进行。
双师双能型教师及企业指导教师不足,当前,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难有接触实际生产的机会,对企业现场应用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也不太懂,现场经验匮乏。另外企业首先要确保足够人力进行正常生产,无论学生实习人数多少,通常都只安排一位师傅带队讲解及现场答疑,学生疑问多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耐心地一一解答,如此很难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为实现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油气储运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构建了“一中心、五模块”油气储运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中心。
五模块:涵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软件实训、素质拓展等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包含泵和压缩机实验、油品分析实验、燃气实验、输油工艺实验、蒸发损耗与腐蚀实验,了解油气基本属性、设备性能、工艺流程、油品损耗和管道腐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习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测量实习、毕业实习,加深对专业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涉及油罐及管道强度设计、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库设计与管理、加油加气站设计与管理四门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旨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软件实训主要包含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常用的绘图软件和模拟软件,掌握这些软件的操作,熟练使用,为毕业后从事设计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素质拓展包括军事技能、创新实践、社会实践、毕业教育、前沿讲座等,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要顺利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关键,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保障,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从2007年专业创办以来,以学位授予评估为契机,新建了5个专业实验室,分别为油品分析实验室、油品蒸发损耗实验室、腐蚀与防腐实验室、等温输油管道模拟与气液两相流管道模拟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实验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趁着现在建设新校区,还要加快专业实验室建设步伐,充分保证实验用地,把燃气实验室和燃气管网模拟实验室搭建起来,构成完整的“油”和“气”实验教学平台。
为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和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一线的管理、服务或工程技术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使其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本行业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采用校内走出去、校外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了解生产前沿科技动态和专业技术岗位群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采集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以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一起做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学校制订了激励政策,明确表示教师在企业工程实践期间不影响工资及校内津贴的正常发放,通过考核后还有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另外教师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直接与职称评定挂钩,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中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来校举办专题报告或承担相关教学任务,介绍行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设备装置和发展趋势,拓宽本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
实习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要的实践教学环境。学院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先后与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茂名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江门鹤山鹏鸿能源贸易有限公司、湛江港股份有限公司石化码头、海南民生管道燃气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搭建了广阔的校外实践平台[1],做到油气兼顾、油气并重,校企共同育人、共同管理,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开出了燃气方向相关实验,拓展了天然气方面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天然气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企业报废的一些设备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例如从企业搬过来的泵和加油机,有了这些设备,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自主设计整个加油流程,融合了油罐、管线、泵、加油站等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广阔的校外实践平台保证了每届学生实习的顺利实施,也大力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包含原油库、成品油库、输油站、加油站、LNG接收站、加气站等,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真实的工程环境,提高了工程意识,明白了学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工作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从实践再回到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设计结合企业现场实际来布置选题,内容更加真实可靠;10%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采用校企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签约单位的高工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生既完成了毕业任务,又熟悉了岗位工作,毕业后上手快,缩短了适应期[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随着行业发展,还需继续摸索,不断优化,才能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