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为秋
【主题导语】
底线是人们在社会生存、生活经历中不可逾越一步的界限,就伦理、人格、做人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选文一】
坚守住底线的人
葛松岭
孟子曾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毋庸置疑,能坚守住这三条底线,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男子汉大丈夫。
本文介绍的“大丈夫”是一位电影演员,他8岁开始演电影,9岁凭借《少年彭德怀》获得第二届中国电影童牛奖。后来,他相继出演了《狄仁杰前传》中的狄仁杰,《大唐诗圣》中的杜甫,《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嬴驷等重要角色。凭着扎实的基础和出色的演技,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个性鲜明,深入人心。
每年,他最多出演两部戏。他不是没时间,没精力,而是为了把每一个角色演好。接拍前,他必定全面了解、细致把握、深思熟虑,只为合适。如若不适合自己,哪怕导演再出名,剧本再上乘,他定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他的原则就是,宁缺毋滥,做就做最好。
按说,出名了,各种演出定会纷至沓来,自然会赚个盆满钵满。可他就是铁了心,坚决拒绝一切商演。迄今为止,演戏20多年的他仍租住在北京的一个公寓里。虽然寒酸,但他一点也不觉得丢脸。因为,他觉得这样踏实,心安!
有一段时间,他怎么也接不到戏,手头拮据起来。为了生活,他能摘掉“明星”的帽子,俯下身子,心甘情愿地去送外卖,一小时仅赚3元。虽然收入少些,但起码能应付生活,还能让自己充实起来。有时实在捉襟见肘了,他不得不靠母亲来接济。即便如此,他也绝不会随意接戏。平日,他从不和领导套近乎,从不和星腕搞帮派,只是窝在家里,读读书,写写诗,以此来愉悦自己。
曾获得华表、金鸡影帝的他无比谦虚地说:“现在有谁敢称作‘帝’呀,我们都是普通的演员而已。”他很低调,低到尘埃里。
片酬高低无所谓,但不好的剧本他坚决不拍,不合适的角色他坚决不演。他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他的底线。二十几年来,他始终不渝、持之以恒地坚守着这条底线。
他,就是素有“中国最穷影帝”之称的富大龙。
(选自2018年1月29日《中国花卉报》)
[解 读]
底线的价值何在?坚守底线的人为什么能值得我们敬仰?其实就在于底线是亘恒不变、永不能舍弃的人生追求,纵然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但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己所秉持的原则,内心所坚守的信条绝不会改变。
演员富大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了浮躁社会的人们,什么叫底线。他将内在的心理需求一以贯之地外化为行为,坚如磐石,即使在食不果腹的拮据时刻,他也不会超越底线。短文叙述干净流利,行文不庞杂旁逸,应该说写的是普通人做的平凡事,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却能够撼人心魄,给人单纯而又深刻的感知。确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俗里,特别是在光鲜亮丽的明星圈里,主人公的心无旁骛,恪守底线,特立独行,恰恰是一道最为耀眼的星光。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洁净的文字唤醒我们保持纯真,守住底线。这难道不是治疗当下种种社会苛症的良药吗?“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中国最穷影帝”——富大龙,从物质层面来看,他确实是贫穷的,准确地说是贫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富大龙恰恰是极其富有的,这种精神上的富足和充盈也许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他的那份源自内心的“踏实,心安!”是多么的可贵。富大龙用自己的“底线思维”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富矿。
文章的结尾处的“他,就是素有 ‘中国最穷影帝’之称的富大龙。”一穷一富,似是巧合,却也对比鲜明,颇有深意,给我们留下深思的空间;从表达层面而言,短文最后三个字才揭出谜面,悬念感较强;同时独立成段,也是短文点晴之笔,将文题中的“坚守”意蕴诠释得淋漓尽致。
【选文二】
规则就是底线
赵 涛
女子“拦高铁”事件,将个人私利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逾越了权利的边界,构成了对公共利益的侵犯。列车需要按照规定时间行驶,社会秩序必须遵循规则运转,每个公民更要认真遵循。
对于整个高铁路网来说,超过五分钟,这趟高铁线路时间就要做出调整,随即可能就是整个干线的调整。列车时刻表饱含着科技工作者的心血,这也是我国高铁为什么准时准点率高的原因。所以,全国铁路一张图,几分钟甚至可能影响全国路网运行。
对于高速运行中的列车来说,列车时刻调度工作来不得半点含糊,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规则就是底线,维护公共秩序人人有责。
然而,生活中有太多不守规则的现象。个人对规则的漠视,往往会因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行人这一规则需要在处罚之后才能初显成效,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等严重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中,当事人无视园区警示和工作人员提醒,导致悲剧发生 ;八旬老太为了祈福,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致航班延误,令人后怕……同这些人一样,拦高铁的女子为了一己之私“绑架”全车乘客的做法,都体现了对规则的无视。
在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社会,总有一些人觉得遵守规则就是吃亏,只有到了生死一瞬的时候,才会想到对规则的敬畏。
规则关联上“社会”二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个人行为要符合规则,不能对其他公众产生负面影响。就“拦高铁”事件而言,对于当事人的教训是巨大的,不需要任何的开脱与同情。在生活中要有一个敬畏规则的态度,既然出了家门走向社会,就要学会管理和约束自己,最大限度地避免违反规则所带来的负能量。
(选自《雷锋》2018年第2期)
[解 读]
遵守规则,敬畏规则,坚守规则这一底线是我们生存于社会的前提,正如先人所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本是一个勿复多言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却时常让我们蒙羞。
规则的底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球场上你的球超过了边线,你的控球权就要交给对方了。这就是球场规则,舍此就不会有精彩比赛。当然,球场上你的球时常越出界线,如果仅仅是技不如人,最多只是比赛输赢的问题,结果并不可怕,这次输了,通过艰苦努力,也许下次还有挽回的机会。而人生路上你越出底线,你的人生就不是“失分”这么简单了,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文中的“拦高铁”女,为了一己私欲,殃及众人,祸至整个高铁路网,损害整个社会的规则的价值。这种无视规则,漠视底线的行为就是对众人的冒犯,就是对他人权益的侵犯,会让社会的齿轮卡壳。因此规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恪守的行为底线,我们现代文明社会正是靠规则这一底线才能运行的。
短文一事一议,思路清晰,采用了“引——联——议——结”的基本逻辑构架。从“拦高铁”事件引入,然后剥果析因,阐述规则底线一旦被践踏,必将导致严重后果;接着联系生活中种种无视规则底线所造成的一件件惨剧,振聋发聩,并自然地联类比照,剖析“拦高铁”女行为实质是对规则的无视,由此进而扩展至一个新的层面——人性的弱点,也就是人对规则不同心态:从认为吃亏到敬畏,而这种变化往往需要血的代价,此处议论尤为鞭辟入里,令人警醒;最后收紧文意,再次唤醒人们敬畏规则,守护底线,不能事事皆可任性而为。论述过程,逻辑链条紧密,丝丝入扣,极具唤醒规则底线的价值。
【选文三】
说话的底线
王 蒙
中央电视台有一位访问者,访问宋楚瑜的母亲:“您这么老了,怎么还亲自来长沙呢?”有这么说话的吗?“您这么老了”,即使对我,你们也不能这么说话。“您这么老了,还跑到我们这儿随便说话?”咱们的文化都到哪儿去了?
冯小刚这人我很熟悉,也算是我的一个年轻朋友,他的许多作品非常成功。但是,他用一种非常不屑的语气,可能是故意这么宣传:“《天下无贼》完全是瞎编的,无非就是利用观众的那一点点善良,编造这么一个神话。一个贼良心发现,非要做好人不可,这根本就是骗观众、蒙善良的人,哪像《手机》,我的《手机》拍得才好。”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可能有他的商业目的,也可能有他的弦外之音。作家、艺术家、学者有时候会放烟幕弹,他对公认他有成就的东西故意贬低,显得更高不可攀。
但是,绝对不能低估受众向善的那一点点愿望。如果受众连最后一点点在电影院里向善几十分钟的愿望都没有了,那我们的国家就惨了,就麻烦了。更因此,冯小刚没有权利嘲笑观众的这点向善的愿望,不该有这种高高在上的、玩弄观众的态度。
晚上在家里看电视,我拿着遥控器选节目,最多的时候发现有九个台都在播帝王的故事。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歌唱一个帝王“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大地”,这是歌颂帝王还是歌颂孔繁森、焦裕禄?我们的帝王成了焦裕禄、孔繁森了?这是不是一种错位?
讲帝王权术的那部分我也很爱看,对了解国情,对长见识、长知识有好处。但是,权术不能决定一切,仅仅从权术的角度,你无法解释中国历史上无数兴、亡、盛、衰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戏对权术决定论抱一种欣赏态度的话,我们的一切将离唯物史观越来越远。
(选自《中华玄机》,天地出版社)
[解 读]
我们素有“饭不可乱吃,话不可乱说”的传统,也有“祸从口出”的祖训,可见话是不能乱说的,也说明说话要注意分寸,要有底线,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信口雌黄。
钱理群先生曾告诫我们,人说话应该有底线:一为力图说真话;二为不能说真话则应保持沉默;三为无权保持沉默而不得不说假话时则不应伤害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说很多话,我们又该如何保持我们说话的底线呢?短文首先启示我们要说有文化的话,什么是有文化呢?那就是你的话要有内涵、得体,不能口无遮拦。其次要说真诚的话,要尊重人,不要认为自己就是制高点,信口开河。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惟其如此,你更要对你说出的话负责任,你不想说,你可以不说,这也是你的权利,但你不能没有底线地乱说。尤其是我们的大众媒体要认真严谨地说话,不可任性而为。康德曾说: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是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
文章观点明确,阐述思路清晰严谨,开篇以类似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仅指出了个人说话需要有底线,也指出了公众人物和媒体说话更要有底线。颇有深意的是作者对热播帝王权术的电视剧的评述,虽然是影视作品,但它代表着官媒的说话方向,作者依然用幽默的语调点出这是一种错位,并由此辩证分析了向受众讲帝王权术的得失,深度反思了这种突破底线的言说带来的恶果——将离唯物史观越来越远。其实,作为底线,就是我们说话的最基本的标准,现实中我们有太多的人丧失了说话的底线,也失去了做人的底线,假话、套话、谎话满天飞,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作者在短文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知识分子的真诚与睿智,不迎合不苟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影视作品突破说话底线的怪象,恰恰体现出一个正直的学者说话的良知底线。
【选文四】
底 线
冯骥才
一次,一位在江南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很快要上市了。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
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不断技术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你以为这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方吗?”
我说:“上世纪50年代真有。70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上,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锁厂老板说:“那是什么时候,早没影儿了,不信你不锁门试试。”
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我承认,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也能勉强接受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已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还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只能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为人处世的标准,似乎正在被全面突破。
底线是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的。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那么社会的底线必将下降。如果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那么世道人伦必将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了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守住底线,既是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底线的事时,你是降低自己的底线,还是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是脆弱的,但人的底线依旧可以牢不可破。
(选自《今晚报》有删节)
[解 读]
我们的道德边界在何处?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这是我们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底线思维的丧失,我们底线标准的沉降,使种种反常的社会行为变成了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底线危机肆意地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滋生蔓延,社会文明的进程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底线困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道德问题和伦理难题。曾深深震撼我们心灵的道德法则,被我们的奢靡的物欲追求和庸常的功利奢求一一突破。可悲的是,还沾沾自喜,自得其乐,踌躇满志。
短文一事一议,从与锁厂老板的对话中自然引出“底线”话题,别有深意的是锁能锁住门,却锁不住底线。毋庸讳言,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急剧转型期,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巨大诱惑下;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错误思想唆使下,我们原本恪守并视为莫大荣耀的道德受到了极大地挑战,已经陷入不能自拔、岌岌可危的可怕境地。但作者并不只是哀叹,而是冷峻剖析,深度解读“底线”,认为底线无形地存在于社会中和每个人的心中,辩证分析了这两处“底线”的关系,得出“守住底线,既是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的结论,并由此开出良方--守住自己的底线,因为“社会的底线是脆弱的,但人的底线依旧可以牢不可破。”
确实,底线是我们社会和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的一切心理与行为都应当接受它的调节、支配、主导。本文启示我们,尽管现实展现给我们的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无底线思维和行为,而且使我们丧失了一道道道德底线。然而我们不应丧失信心,我们不是没有底线,只是没有守住。只要我们能唤醒守护底线的意识,每一个人不降低自己内心的底线,共同构筑社会的底线。将底线的种子植于沃野,为它除草,为它浇水,为它施肥,呵护它,守望它,坚信在这片沃土上一定会再次开出娇艳的花朵。让每一颗底线的种子生根发芽,让每一个人都沐浴在这片底线守护的芬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