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兼评《四川社会科学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研究》

2018-02-09 13:40姚乐野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资源

姚乐野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2)

社会科学数据是描述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方法、条件、状态和其他因素的事实、数字、文字和符号[1-2]。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数据作为国家的一种战略资源,关乎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关乎社会进步和民众生活,关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数据属于公共物品,但具有特殊性、敏感性和动态性,存在数据资源不能、不愿、不敢、不会开放共享等情况和问题[3],严重影响了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阻碍了新视野的拓展、新能力的提升、新知识的发现、新业态的形成和新价值的创造,制约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开放共享各个领域、行业、地区、部门的数据资源,是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关键环节,是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要。加快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具有以下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再现和验证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升研究成果质量

众所周知,重复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是实证科学的最主要原则之一。重复性研究与再现性研究十分相似,都需要作者对研究的相关过程、研究对象和统计分析方法提供详细描述和数据。如《自然》和《科学》等学术期刊要求作者以清单方式将重要实验数据规范上传到公开数据库中,并与发表论文双向链接,鼓励同行进行重复实验。数据分享可以让重复性研究变得更加可能和容易,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可让研究陈述更具重现性、严谨性、透明性和独立验证性;也是一种加深理解的方法,可为希望进行重复研究的同行提供帮助;更是一种数据价值再利用再开发的方法,可使数据的潜在价值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验证性研究是通过科学理论、方法和数据对某一结论性陈述进行推演,从而检验这一陈述是否正确。这是一种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重复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中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科学数据本身的依据作用和重要性,更是说明了社会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对于研究过程再现、研究结果验证的重要影响与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发展服务,而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机融入了结构、功能、规律等范畴,是近代自然科学复兴和科技革命推动的产物。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引入丰富的数据集进行关联分析,实际上是为研究增添了辅助手段、观察维度和发掘方法,不仅可以增强研究的针对性、适用性、共享性和协作性,而且研究结论会随着大量数据的汇集、计算与综合自然呈现出来。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数据环境已经开始随着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对数字化资料、素材和信息的开放共享快速发生变化,数据源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获取成本越来越低,加之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越来越先进,这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数据的发展与运用越来越容易,很好弥补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数据运用方面的短板,既提高了哲学社会科学集群研究的能力,为以往不可研究或难以研究的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可能,也为揭示社会规律、引领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空间,更是大大提升了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知状况,其发展水平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充分借助数据的力量,大幅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有效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确立的战略任务。

二、启发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推动研究全面创新

从研究的选题来看,我们知道研究问题的选择十分重要,准确发现问题、提出好问题等于成功了一半。而从过去的研究中发现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选题途径。开放共享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和分析数据等成果,可以启发其他研究者将研究聚焦到具体的问题点,进而提出新的研究问题。例如,有的研究在对旧问题探究的同时会提出一些新问题或者研究建议,这些新问题和建议可以成为新研究问题选择的参考;有的研究只完成了阶段性部分,余留部分则需要继续探讨;有的研究具有多元性,在单项研究中只能探讨某些因素或变量,还可以进行其他因素或变量的分析;有的研究设立了假设条件,还存在某些规律和某些知识没有被发现,需要进一步探讨;有的研究设计了变量控制,致使一些结论相互矛盾或冲突,新研究可以通过变量增减来考察结果的不同,从而消除结论的矛盾与冲突;有的研究值得重复研究,因为研究对象和环境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可以得出与已有理论不一样的重要结论或者可以将已有理论应用于新领域。上述林林总总的研究都可以帮助和启发其他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中,信息网络化和数据化是最大特点,公众、企业、政府每天的一切行为和关联信息都会通过网络被记录和存储,从而成为各个领域数据增长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使用互联网,我国的网民规模近7亿人,他们每天都在产生数据。这些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流动的海量数据中隐藏着大量的人类社会的新行为、新关系和新模式,它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提出新研究问题的重要基础,也是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深入探讨和全面分析的重要内容,其研究结果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人类社会的新面貌。

在大数据背景下,社会科学数据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源头。虽然数据的海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冗余,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受到一些制约与束缚,但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使得信息组织集成化,可以带来全面精准的信息资源;信息处理数据化,可以把握实时最新的发展动态;信息管理智能化,可以获取高效运转的成果管理;信息传播社交化,可以促进即时互动的学术交流。加快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让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更加广阔,研究模式更加有效,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交流更加便捷,研究结论更加可靠,从而触发更多的研究创新。

三、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发挥其现实应用价值

在传统研究中,一般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这往往会受到研究人员的视野、认知、经验、见识和判断以及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样本范围、访谈回答等的束缚与制约,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而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扩展研究者的视野、经验、见识甚至想象,有效弥补传统抽样调查在时空、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局限,有效避免主观臆断的负面影响,这既有利于研究人员从海量数据中搜索并发现新的信息和知识,有利于找出并总结数据中潜在的关联和规则,也有利于提高并增强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发现规律,展示规律,提出理论,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无疑会增加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性。之所以大数据背景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能够为公众、企业、政府所用,并在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交通和零售等行业中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原因就在于其研究成果更加准确可靠,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更加便捷快速,大大缩短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生产经营和社会治理之间的距离。

在大数据时代,世界的本质是数据[4],而数据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更是一种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特殊的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无处不在,几乎渗透到了每个行业、每个产业和每个领域。虽然数据的大容量并不一定意味着其经济方面或者社会方面的大价值,但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开放、整合、融会和相关性分析,可以从中清楚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未来取向,发现人类社会执着探寻的新知识,创造人类社会渴望需求的新价值,从而为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发展大机遇。通过社会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通过对数据集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预测,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可以使得决策更加精准,可以释放出隐藏的潜在价值,从而带来更多更新的创业方向、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通过对碎片数据、片段数据、海量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梳理、重组与分析,可以轻松化解以往难以处理的难题,深度揭示之前无法预知的关系;通过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揭示规律,发现诸多隐藏在数据之中的颠覆直觉和常识的信息与联系,为预测未来趋势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通过大数据方法分析一方与另一方的关系、各方的意图和利益等,可以更加明晰人际关系、经营关系或者国际关系。如此等等,说明大数据思维与分析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形成新业态,能够为社会开启更多的新思想、新智慧、新理念和新视野,能够发挥出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价值,能够促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体系更加有活力和效率。

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快学科体系的构建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大量的问题分析都离不开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数据分析不仅可以弥补哲学社会科学传统研究陈旧的不足,还可以开启哲学社会科学定量研究崭新的入口。虽然“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分析是“互联网+”的重要抓手,但是“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分析社会科学数据,需要善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思维和方法,需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才能促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支持政府决策,支撑公共管理,改善民生服务,推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中,要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现实性,需要面对新的形势突出转型与创新的驱动,需要海量数据分析的应用,需要社会科学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助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无疑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启了崭新的窗户。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这必将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加快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大对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自助查询、拓展利用和相关关系的分析,可以打破数据壁垒、消除数据孤岛、激活数据价值,可以扩展分析视角、增添探究维度、提升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这有利于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有利于促使研究成果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加快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五、推进学科深度协作交叉融合,开创社科研究新局面

在学科目标的丰富方面,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数据分析的大量应用将会极大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模式、研究思维与研究结论,形成相关性分析与因果推断并重的新的学科目标。一是有助于突破常规的有限数据证实模式而趋向于海量数据相关性分析模式,发现新的规律、形成新的理论、创造新的价值。二是有助于跳出“小样本”数据分析和个人经验的局限,利用“全样本”数据的力量和团队的智慧,更有广度和深度地开拓启发研究思维。三是大数据分析的现状解释和趋势预测会更加精准,研究结论更加重视相关关系的分析和启示,而不仅仅是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断。

在学科的融合促进方面,虽然学术分工的专业化提高了研究效率和研究深度,但也制约了研究领域和研究广度,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了边界,产生了许多空白地带。随着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一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将会加速,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都将发生显著变化,融合衍生出更多的交叉学科。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将会加速,继续打破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区隔,不断涌现出大量的跨学科研究。

在学科的应用提升方面,随着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基于社会实际需求、实时性需求、全范围搜索需求的精准性描述、相关关系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将会越来越普遍,这无疑会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应用,为政府决策、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产业升级和效率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如基于谷歌图书大数据的语言学研究、基于维基百科大数据的经济学研究、基于Face-book大数据的应用计算科学以及基于推特大数据的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等,既是大数据深入分析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也是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同时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应用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充分运用有助于推进学科深度协作与交叉融合,有助于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维,从而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借助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可以促使数据转化为资源,让研究全程的文献、资料、原始数据和加工数据等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进而衍生出新的数据资源利用机制;可以促使研究资料按需重组,让碎片化的研究数据得以快捷有效利用,大大提升研究效果与效率[5];可以促使计算化分析与可视化表现相结合,让分析结果得以简明呈现,有效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可阅读性和可理解性;可以促使学科融合与数据服务发展,让学科交叉渗透、紧密协作、协同创新,进而推动学科知识体系网络化。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综合利用与价值发掘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开创的着力点,不仅能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深度协作、交叉与融合,也能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能带来以注重数据、探求事实为先的研究方式,进而促使学科体系平衡、健康、全面发展。

综上,加快社会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公共决策、制度设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既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坚强支撑,也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创意引发的作用。

由四川省社科联资助出版的《四川社会科学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一书,便是一部研究四川社会科学数据开放共享问题的有较强应用价值的著作。该书在理论依据探讨和国外发展经验借鉴的基础上,联系四川社会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四川社会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开放共享平台+数据资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为模式,设计了促进四川社会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七大体系和七大工作,并倡议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各要素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开放共享机制[6]。该书的出版对于推进四川社会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希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跨界合作,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不断拓展、丰富、完善社会科学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内容、范围、方式与机制,促使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与业务协同,构建各领域、多层次、广覆盖、全响应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形成社会科学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共享的新气象,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国莉,吕先竞,刘文君.DCI社会科学数据分析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31-233.

[2] 邢红梅,吕先竞,刘文君,等.基于DCI的社会学数据影响力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2):43-46.

[3] 单志广.抓住“开放共享”这个关键[N].人民日报,2015-11-20(07).

[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 孙建军.大数据使社科研究不再“望数兴叹”[N].人民日报,2016-02-18(07).

[6] 朱庆华.四川社会科学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资源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