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凯 李 群 张世超
(天津科技大学造纸学院,天津 30045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尤为迫切,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2002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学位授权布局更趋合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比例更加协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到崭新的发展时代[1]。基于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不完善、企业导师未能有效发挥“导”的作用、实践基地建设不能充分满足培养需求等问题,与学术学位硕士培养相比较存在同质化趋势,新时代新要求,通过区别化培养,探索适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倡导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发展新机制,培养具有职业化、复合性、应用型特征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新时代下研究生教育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基于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区别化培养与评价模式,从分析其教育培养目标和预期教育特点出发,对其培养现状进行研判,是否能满足社会所需,其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同质化趋势[2],难以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和预期的教育特点,无法真正适应当前经济建设所需的专业型人才需求。
从2009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略结构调整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定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言,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处于同一教育层次,培养体系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和特点上具有明显差异。
我国相继出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自设置培养至今,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认同感依然显得不高,这种情况亟需转变。同时,培养中存在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同质化趋势,也就是“出口”时存在两难境地,科研和理论创新不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与本科生差不多甚至不及本科生,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及时进入工作状态[3]。设置专业学位本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调整发展中人才短缺问题,但就现阶段培养情况来看,在区别化培养上需投入一定的精力,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1)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不完善
课程教学中仍延续了教师讲授、辅以实验为主的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双导师”的作用以及实践基地的作用,未能形成“双向互动共赢”的局面。同时,教材也延续了本科生的教材或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一致,缺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专门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导致课程教学未能达到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2)企业导师未能有效发挥“导”的作用
目前,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 “双导师”流于形式[4],企业导师多数只是挂个名字,校、企导师缺乏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有效指导和紧密沟通,培养环节未体现出校、企导师的“双向”优势,一般以校内导师占主导地位。这一方面给学生本人带来懈怠情绪,进而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同度不高;另一方面,企业导师的职责不清晰,企业导师本人也很困惑,比较被动,无从下手。
(3)实践基地建设不能充分满足培养需求
高校缺少精准对口的培养实践基地,而建立培养基地的也多数流于形式,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样基本在校内培养完成,只是集中一段时间赴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培养,这期间,多方因素使学生本人缺少实践动手的空间和条件,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与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关系到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关系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的建设,而就业竞争力直接体现出培养的质量,势必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究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成因,不难发现,问题的出现是个人、高校和社会等因素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伴随社会转型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的价值实现更多地体现在工作岗位上,也可以理解为职业的认同感上,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从招生培养“入口”到就业工作“出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让学生感到茫然和困惑。其次,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制定的培养方案与实际执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甚或在实际培养中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趋同化较为明显,同时,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评价考核评估不全面。最后,社会发展需求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认同感不高,是现状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从区别化培养的视角探究,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较为单一和匮乏,企业导师未能有效发挥“导”的作用,实践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未充分体现,这些问题阻碍了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本文对区别化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梳理,不难发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区别化培养是顺应高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要求的,也是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环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区别化是相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言,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导师遴选等方面有明显差别和不同。基于培养目标出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侧重的是专业实践能力,有着明确的职业导向,培养社会紧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侧重的是理论和学术研究,即突出科研能力,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为主。基于教学模式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强调实验室和工厂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案例分析和实际生产过程研究,课程教学提倡多元化,走进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明确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注重课堂基础理论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强调理论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基于导师遴选角度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或“1+1团队模式”联合培养的方式,每名研究生有两个导师或校内外两个团队进行指导,双方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全过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重视对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授,在校内完成培养。基于评价考核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侧重的是生产实际问题,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应用型研究,以实用价值为导向评价学位论文质量;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突出理论研究的 “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思路创新等,要有新成果,以理论价值为导向评价学位论文质量。
高校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区别化培养,而区别化培养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 “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自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设置并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出台相关文件,同时逐步减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意图弥补传统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技能和工程研究能力的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发展的重视。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同质化现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技能、研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区别化培养与评价模式构建的探究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本文充分结合社会需求、高校需求和研究生需求[5],按照国家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思想,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质量和社会需求为主线,探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新理念,强调“出口”管理,也就是提升就业能力,突出区别化培养,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专门高级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模式建设要遵循区别化培养这个前提,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困境及成因出发,厘清新时代区别化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的同时,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构建“3+2”区别化培养与评价模式[6],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学科建设。
培养目标是实施培养模式的总方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培养方案针对性修订,就是要形成“出口”“入口”和“培养”三点一线,一方面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严把“三关”,即开题关、中期关和答辩关,“关”与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注重课程教材建设,坚持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融为一体,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结合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生教材的撰写,并做到教材资源共享。同时,要鼓励校内外导师联合著书立说,才能更好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功效,把教材作为职称评定、评先选优、工资晋升等方面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材的编写一定注重“三要素”,一是“双导师”教学的内容,二是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三是理论与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
高校遴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要具有倾向性,突出实践创新这一要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选拔具备较高地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导师。一方面应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的校内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研发创新、技术改造等具体问题工作,这样可以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有助于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指导。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企业导师遴选制度并得以有效运用,他们具有一定工程背景,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可以有效弥补校内导师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合理优化双导师队伍建设,逐步规范企业导师的聘用与管理,运用好企业导师奖励评价体制机制,明确企业导师任务要求,并提供相应的工作津贴或目标考核奖励,做到责权利关系明晰;对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合作成果应提出明确要求,纳入业绩考核标准。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企业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重视产学研基地建设并发挥驱动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实践教学的核心作用[7],有效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关”走进企业,协助解决企业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当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高校应给予相关企业输入 “动力源”,要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优势并把握主动权,在理论创新、专利申报、人才招聘、节省资金等方面得到利益上的满足,有利于企业发挥出激励人才和吸引人才的作用,并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按照培养方案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相比而言,在培养方式和目标、课程学习和设置、实践环节以及导师指导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8]。基于这些差异,决定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区别化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模式就是要重视企业导师,把企业导师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引进来,注重高校育人过程考核。因此,高校应重视育人的作用,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制定完善适合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培养方案和双导师遴选制度,要从学生自身出发,明确高校、企业、导师与学生本人在成果归属上或在经济效益取得上应占有的份额,强调学生、校内导师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全过程责任考核。同时,在各类奖学金的制定上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有所倾斜或单独制定相应的奖评体系,就是要予以鼓励和支持。
从职业需求导向出发,在评价机制上,就必须转变为动态化评价体系,可以理解为企业问题考核。要使评价有利激发“双导师”的主动性,特别是企业导师的主动性,把好“三关”,把体制机制建设成为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导师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探索开放式培养模式,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培养重心放在企业当中,就是要走出去,在问题模式下探寻区别化培养,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开题、中期、答辩三个环节,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导师考核、与解决实际问题考核相结合,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加快培养出新时代下能够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宽口径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总之,区别化培养符合新时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评价模式构建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探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区别化培养与评价模式新路径,培养受社会欢迎、具有职业化、复合性、应用型特点的高级专门人才,切实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