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敏,郑 华,陈丽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730)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1],良好的血糖控制直接关系患者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的长期预后,而血糖波动增大会促进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用于检测血糖波动的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清蛋白(GA)和果糖胺(FA)均无法反映餐后高血糖等短时间血糖波动,需要同时监测血糖水平。而1,5-脱水葡萄糖醇(1,5-anhydroglucitol,1,5-AG,又称1,5-脱水山梨醇)是人体内化学惰性的可溶性单糖,受生化条件影响小,单次检测可反映2~4周内短期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情况,对餐后高血糖敏感,已经广泛用于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糖尿病临床监测[2]。近年来,随着1,5-AG测定方法的完善及临床研究进展,其对糖尿病、糖尿病重要靶器官损伤的预测价值也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对其生物学特征、新的检测方法和新的临床应用进展和前景进行简述。
1 1,5-AG的生物学特征及代谢特点1973年Pitkahen等首次从人脑脊液中检出1,5-AG。随后的研究证实1,5-AG是一种血清中含量仅次于葡萄糖的多元醇糖,以游离形式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人体内1,5-AG主要来自食物摄入,大多数天然食物中1,5-AG含量相近,豆类和人参等中药中含量较高。人体每日大约经小肠的钠-葡萄糖同向转运体4(SGLT4)从食物中摄取1,5-AG约4.38 mg[3];经内源性途径合成约 0.4 mg。由于低分子量、高亲水性且以游离形式存在,1,5-AG可自由滤过肾小球基底膜,但几乎全部被近端肾小管的SGLT4重吸收,每日经尿液排出量约4.76 mg,粪便排出量可忽略不计,出入基本平衡。同时,1,5-AG是一种化学惰性的化合物,不参与能量代谢过程,故其血浆浓度在一般情况下可维持稳定状态。单次口服大量1,5-AG可使其血清浓度在30 min内达峰值,3 h内缓慢回落,24 h内几乎全部经尿液排出,服用后24 h复测1,5-AG血清浓度仍保持稳定[4]。
2 1,5-AG的检测方法1,5-AG的检测已经历了若干次改进。由于稳定的化学性质,血清和血浆均可直接用于检测1,5-AG浓度,4℃可保存4周,-20℃则可保存3年。检测的方法经过了气相-液相薄层色谱、反相色谱柱和吡喃糖氧化酶固定柱全酶法、液相色谱负离子电喷雾串联质谱(LC-MS/MS)和电化学阻抗谱改良的进步,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葡萄糖激酶-吡喃糖氧化酶的联合酶法,其检测成本低,更适合作为常规检验。20世纪90年代,日本最早将商品化试剂盒的GlycoMarkTM用于临床检验,该试剂盒2003年经过美国FDA批准,可用于监测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水平。新近研究发现,该试剂盒也可以稳定检测唾液中1,5-AG水平,只需要同时加入水解酶去除唾液中半乳糖的影响[5,6]。而近年来采用 WST-5为色源的脱氢酶法,可进一步降低检验试剂的成本,也有望用于临床[7]。
3 1,5-AG对血糖监测应用价值和影响因素肾糖阈是影响1,5-AG水平的重要因素。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由于原尿中高浓度的葡萄糖与近曲小管SGLT4的亲和力更强,竞争性抑制1,5-AG的重吸收,尿1,5-AG的排泄量增加,进而导致血清1,5-AG含量降低,体内1,5-AG总储量下降。由于天然食物中广泛存在1,5-AG,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当血糖水平正常时,1,5-AG能够以每天约0.5 μg/ml的速率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血清1,5-AG水平仅仅受高血糖(超过肾糖阈)持续时间和峰值影响,是短期3~7天血糖尤其是血糖波动情况(如餐后高血糖)的敏感指标,可以更早反映药物疗效和血糖波动性。1,5-AG与种族和体重指数无关。和HbA1c相比,1,5-AG在血糖监测中的优势还表现为不受血红蛋白亚型、贫血及红细胞寿命的影响;和GA及FA相比,不用考虑清蛋白代谢速度、蛋白尿和低清蛋白血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1,5-AG与上述传统血糖指标相比,有更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8]。
需要注意的是与HbA1c一样,年龄及性别对1,5-AG 浓度也有一定影响[8,9],某些特殊饮食和药物(如可以竞争SGLT4重吸收1,5-AG的富含甘露糖、果糖、半乳糖等的食物和药物)也可轻度影响1,5-AG水平。有研究表明严重肾功能损害会影响1,5-AG水平,但我国纳入1000例研究对象的研究提示: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eGFR≥30 ml/min),1,5-AG 值与 eGFR 并无显著相关性[10]。因此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CKD)3期以上的患者和健康人,检测1,5-AG时,还需要注意饮食的影响,并按照年龄、性别界定1,5-AG的正常值范围。
4 1,5-AG临床新应用研究
4.1 协助诊断早期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随着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加,迫切需要操作简便、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新方法来提高糖尿病早期诊断率。OGTT试验是目前最敏感的方法,但需要事先禁食及多次采血,耗时较长,并不方便;而简便的空腹血糖或HbA1c可能会遗漏单纯糖耐量受损的患者,降低检出率。因此1,5-AG被认为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来自1170例中国社区居民的研究[11]表明,1,5-AG 对糖尿病筛查的 ROC 曲线下面积和敏感度均优于HbA1c。我国另一项纳入3098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研究证实,1,5-AG联合空腹血糖可提高糖尿病诊断率,敏感度82.5%,特异度83.5%,可使75%患者避免 OGTT[12]。1,5-AG 的测定仅需一次采血,操作简便,且样本保存时间更长,不受环境温度影响,更便于早期患者筛查。如果未来唾液1,5-AG测定方法发展更加成熟,能为临床提供更为安全、简便的无创血糖监测方式,将大大提高人群糖尿病筛查、监测疗效的依从性,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有研究者尝试将1,5-AG作为妊娠期间的辅助血糖生物标志物。研究证明孕妇的血1,5-AG浓度与孕妇的血糖异常类型相关,T1DM,T2DM和妊娠糖尿病(GDM)孕妇的平均1,5-AG水平分别为 3.77±2.82,5.73±4.38 和 8.89±4.39 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同时,孕妇1,5-AG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r=-0.28,P=0.005),与新生儿低血糖风险也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发生低血糖事件(定义为出生后24 h内血糖低于1.7 mmol/L,或出生后48 h内血糖低于2.5 mmol/L)的新生儿母亲的1,5-AG水平低于未发生低血糖事件组,并在GDM亚组有统计学意义(P=0.02)。因此1,5-AG可用于监测孕妇血糖波动情况,并预测新生儿发育和低血糖风险[13]。
4.2 反映微血管病变 作为反映血糖短期波动和控制的生物标志物,1,5-AG可以有效提示糖尿病相关和非糖尿病相关的微血管病变。早年就有学者观察到血糖波动,尤其是餐后短期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与微小血管损伤密切相关,直接导致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首先Dworacka 等[14]观察到低 1,5-AG 水平与 CD4+和CD8+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增加相关,而T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最早浸润动脉内膜的细胞,其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密切相关,故低1,5-AG水平提示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随后有研究者观察到血清1,5-AG水平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低1,5-AG水平提示更高的DR风险,在HbA1c<8.0%时,1,5-AG水平较低的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发病率明显升高。同时,T2DM并发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1,5-AG水平显著低于非DN组,提示T2DM伴肾功能损害者对1,5-AG的重吸收较肾功能正常者差。除糖尿病微血管病外,已有研究指出血清1,5-AG水平与CKD风险的负相关(风险比0.68,P<0.01),在校正基础血糖和糖尿病患病情况后,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15]。此外另一项研究证实,在多囊肾患者中,校正人口统计学、随机分组、体重指数、降压药、eGFR,蛋白尿及蛋白质摄入量后,低1,5-AG水平与更高的CKD风险的相关性依然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多囊肾CKD患者1,5-AG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的肾小球CKD患者(P<0.01)。低1,5-AG水平已被证实提示更高的 ESRD风险[16]。而在动物药物肾毒性模型中,1,5-AG尿排泄亦显著增加。因此,1,5-AG也可成为评估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损害的一项便捷指标。
4.3 预测心脑周围大血管事件风险 除了反映微血管病变,1,5-AG水平还可以预测糖尿病大血管事件。首先日本人群的研究发现1,5-AG的升高与心-踝血管指数(CAVI)降低显著相关,提示1,5-AG可以预测周围血管病变。其次低1,5-AG水平提示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更高,最为突出的是慢性亚临床心肌损伤[17]。在控制良好(HbA1c≤7%)的糖尿病患者中,低1,5-AG水平往往提示更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 [OR 2.26(1.56~3.28),P<0.05]。此外即使在没有冠心病的非糖尿病患者中,1,5-AG对心血管事件也有预测作用,有研究发现,在非糖尿病患者中,1,5-AG<10.0 μg/ml组出现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高2.34倍(P=0.022),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的全因死亡率增加 4.07 倍(P<0.01),其预测价值优于 HbA1c[18]。1,5-AG还可以提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需要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的患者较其他患者1,5-AG水平更低(14.5 ± 6.6 μg/ml vs 17.3 ± 7.0 μg/ml,P=0.02)[19]。
4.4 参与血糖调节和炎症反应的临床意义 血清1,5-AG水平不仅可以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情况,有研究表明,它可以直接参与血糖调节过程,如同时在摄入蔗糖、葡萄糖的同时摄入1,5-AG,可以显著抑制餐后血糖上升。这一作用可能来源于1,5-AG对小肠双糖酶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1,5-AG可以非竞争性抑制大鼠小肠蔗糖酶50%的活性,对麦芽糖酶、海藻糖酶、乳糖酶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新近研究表明1,5-AG还能够刺激胰岛素瘤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这些结果提示1,5-AG存在潜在的降糖效果,且由于摄入的1,5-AG并不参与能量代谢、很快可经肾脏排出,并不会造成糖尿病患者的额外热量摄入。1,5-AG还可以抑制体内的炎症反应。脂多糖(LPS)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的 TNF-α,IL-6,MCP-1和 IL-1β 加重炎症反应,动物试验证实,在受到LPS刺激的小鼠肺内,1,5-AG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的Akt/NF-kB活性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和iNOS表达,减轻LPS诱发的炎症反应,细胞试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这表明1,5-AG能增强T2DM患者对LPS的耐受性[20]。
综上所述,1,5-AG是一种化学惰性、不参与代谢、体内浓度稳定的单糖,其浓度降低提示高于肾糖阈的高血糖持续时间和浓度增加。作为新型糖尿病监测指标,血1,5-AG有样本储存要求低,监测简便等优势;唾液1,5-AG更可成为无创监测血糖波动、短期血糖水平指标。此外1,5-AG在早期糖尿病诊断、反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预测心脑大血管事件上也拥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还可能作为潜在降血糖和抗炎治疗药物而广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