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军委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新生研讨课,顾名思义,是针对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开设的研讨型课程,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中后期[1]。而被大家所公认的最典型的新生研讨课始于1959年哈佛大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新生研讨课和1972年诞生于南卡莱罗纳大学的以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为目的的新生研讨课程。目前美国有87%以上的大学均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在国内,2003年,清华大学率先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随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大等国内研究型大学开始开设该课程[2]。2010年前后,国内本科院校开始普及新生研讨课。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入学分数低,生源类型多样,学生自身调适能力不足以及选择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不显著[3]。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新生研讨课,使新生尽快地适应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明确专业培养方向,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所在学校是浙江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区域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了更好地通过改革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首开新生研讨课程,为全国高职院校首批开设此类课程的学校。现今,全校新生研讨课开课数量达到了34门,笔者也已面向新生连续开设了三年的新生研讨课程,分别为“建筑装饰技艺之美”和“结构思考力——用思维导图规划你的学习和生活”两门课程。根据笔者在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本文对新生研讨课的背景、实施方法和现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新生研讨课进一步改进实施的几点建议,为后期各高职院校新生研讨课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很多学生在高考后填报的志愿,通常是在父母、老师、亲戚以及学长的指导下或者参考他们的意见完成的,看重的是该专业的当前就业率以及未来的发展前途,而没有考虑考生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这就导致了学生入学后对于所选择的专业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一无所知,不能对自身的职业做出全面的规划,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笔者在教学时间中发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90%以上的新生对于本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处于懵懂状态,对于专业的学习内容没有清晰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的高考分数绝大多数是在本科线或者二段线以下;二是来自中职、中专和技工学校等的“三校生”,这类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本身中考时分数就较低,再加上浙江省大力推行应用型本科面向“三校生”招生等原因,进入高职的“三校生”质量也有所下降;三是通过“3+2”或者“五年一贯制”进入高职的“三校生”,这些学生由于缺少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同学在中学阶段就放松了自我管理。以上三类学生由于文化课程基础较差,对于理论较强的课程学习普遍存在问题,再加上学习环境的转变,他们既不能适应课程的专业程度,也不能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进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现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都年龄大多在18岁左右,虽然生理成年,但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他们与以往的学生相比,成熟度明显下降,自我认知和自身调适能力较差。再加上在中学阶段,为了迎接高考,长期在较为封闭的校园学习,与社会交往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进入高校后,往往会产生焦虑、苦闷、自卑等不良情绪;对事物的反应很快,但是选择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差。以选修课程的选课为例。浙江省教育厅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选修课程比例占专业总学分的50%以上,笔者所在学校各个专业均开设了50%以上学分的选修课,但很多学生选课不是以专业目标为出发点,而是以课程通过的难易程度为选课标准[5]。同时,身处信息时代,各种资讯信息量非常大,但学生对有效和正确信息的选择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研究型高校不同,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定位与研究型大学或者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区别。研究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是针对新生的适应性和学术性引导,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先要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再考虑从专业认知和激发专业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职业前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热爱专业,明确学习旨趣,激发学习热情,锻炼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两个的核心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营造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高职新生研讨课的内容设置很重要,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动手能力相对较好,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考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讨主题不宜过难,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容易挫伤他们研讨的积极性,对后续的研讨造成障碍。但如果主题过于简单,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新生研讨课的内容设置首先要让新生对专业知识有个初步了解,其次应将专业、职业、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参与讨论,最后,教师从中找到可启发学生思维的知识点,进一步引导、提升。
高职院校的新生研讨课宜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专题研讨的形式。教师充任导学和研学的角色,让学生对主题进行研学,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专业发展方向和实际应用情况的引导,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6]。另外,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新生研讨课是由多个不同的主题组成的,为了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课程应采用过程性考核。除了关注研讨主题的内容,还应充分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6]。
高职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能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同时能够了解专业和职业发展现状,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这就要求课程教师不但要了解专业还要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专业可能比较了解,对行业企业的发展了解较少。对此,可以组建教师团队进行授课,除了校内的专业教师,还可以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加入团队。
新生研讨课强调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实际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仍是讲授为主,互动比例不高。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新生研讨课建设的瓶颈和障碍。
新生研讨课既不同于专业导引类课程,也不同于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多由教师从自身专业背景和特长来进行选择和组织,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随意性大的问题。而且新生研讨课在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缺乏后续课程的支撑和延续,小而精和互动式研讨的教学方法,在后续课堂教学中也难以延续,从而导致新生研讨课的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开设新生研讨课除了借鉴研究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外,没有其他可借鉴的资源。但高职院校由于其本身的师资力量、生源类型、教育类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有异于研究型大学,应对任课教师进行相关性的培训,但是目前并未开展相关培训。另外,对其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只是通过学评教或者教评教来进行评价,科学性稍显不足[7]。
新生研讨课的教师不仅需要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必须对专业、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等有较好的了解。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内新生研讨课师资的建设,鼓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资深教师参与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同时也可对已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养,提高其对行业、专业的认识水平,帮助教师丰富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新生研讨课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可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类、管理类专家加入到新生研讨课教学团队中,让他们把行业企业最新资讯带入校园,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和岗位需求等情况。
分院或专业群可根据专业群的特点、对应产业行业人才需求等情况,设置新生研讨课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各专业教师可共同合作开设好新生研讨课。学校应进一步健全新生研讨课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对课程设置目标、设置标准、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以促进新生研讨课的教学[8]。
对已上过新生研讨课的学生做好后续跟踪调查,并与未上过新生研讨课的学生进行比较,以真正了解新生研讨课是否对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和就业产生影响。更要根据调查反馈信息,对现有新生研讨课进行循环改进,不断促进课程的建设[9]。
综上所述,新生研讨课是针对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开设的研讨型课程,它对新生尽快地适应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明确专业培养方向,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学校的新生研讨课,需要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做好对应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改革考核方式,以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要加强新生研讨课师资建设,规范新生研讨课开设标准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并做好对新生研讨课学生的后续跟踪调查反馈工作,促进课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