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安徽 合肥 230038)
我校中西结合全科方向自设置以来以培养具备中、西医学基础知识、全科医学知识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诊断和治疗,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应用人才为己任,已为社会成功培养了多届多名合格的中西结合全科方向毕业生。正值国家深化医疗改革、加快分级医疗、加强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之际,探索全科医学生特别是中西结合全科医学生的培养具有切实可行的积极作用。本文试从以下三点阐述中医经典教学在中西结合全科医学生的作用,以飨同仁。
中医以我校经典课程为例,因为教改普遍的压缩课程,中西结合专业中医经典课程每门课只有32学时,不仅让教师授课捉肘见襟、重点内容无法完成,学生们学起来更是意犹未尽、重点把握不住,难点依然不懂。虽然教学大纲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束后依然要教师综合点评、分析归纳,而这依然包括在32学时中。
经典课时被压缩导致教学质量降低而造成的后果可能在校期间短时期看不见,但是在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就能体现出来。在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很多学校的复试均要求背诵经典条文、解释经典条文,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内科学专业复试要求阐述百合病的病因病机及方剂。但是按教学大纲,中西结合全科教学百合病是不安排学时的。这部分内容如果上课教师不讲学生也很少会自学,即使自学没有教师的点评或指导一旦考到用到也只能自动放弃。
现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非常重视,各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落实这一活动。笔者在指导这一项目中发现学生们也非常积极主动的去申请,想利用好国家政策发展自己。但是其中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本科的学生因为年龄、知识面等决定了其课题立意不广、眼界不宽,如何把他们特别是中西结合的学生引导到重视中医经典、到经典中寻根溯源寻找课题的研究方向,这是中医经典课老师应该重视也是中医经典课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的,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支持中药传承和创新这一国家政策[1]。
中医经典课程涉及中医内科各科,特别是《金匮要略》就是一本内伤杂病书,而全科医生在基层面对的就是各种常见多发病,病种多,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所以学好经典对中西结合全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1]。而且中西结合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是中西结合内科学,所学内容偏西医,中医涉及少。如果中医经典课程再压缩删减势必造成中西结合全科专业的学生中医临床知识匮乏,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无法应对临床各种病症,无法胜任全科医生的职业。
尊重服务对象,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诊断和治疗是全科医生的职业操守。《伤寒论》张仲景原序就论述了中医师的职业基本修养:“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历代中医师无不把此作为职业信条贯彻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向世人展现了中医技术的简、便、廉和中医师的仁、慈、善[2]。
现阶段国家在大力推进分级医疗,强基层、提高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但是,如果缺少全科医生扎根基层奉献基层,这项政策就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所以我们作为经典课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经典中大医精诚的奉献精神,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全科医学生留在基层工作,这样分级医疗制度才能真正有人才支撑[3]。
现阶段国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设置中医科,使用中医技术。自2009年起,安徽省推出“5+1”医改模式,将发展中医药列入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现今,我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得到巩固和完善,已经实现每个市、县都有一所政府办中医医院的目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率由医改前不足60%提高到现在的基本全面覆盖。2017年,国家卫计委与中医药局联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在印发的《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鼓励独立设置中医馆、国医堂等形式的中医综合服务区,大力推广针刺类、灸类、刮痧类、拔罐类、中医微创类、推拿类、敷熨熏浴类、骨伤类、肛肠类等中医药技术方法;重点加强全科医学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科室以全科医学科为主,乡镇卫生院应当设全科医学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知识和技术在全科医生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论,中医内科分科不分家,中西结合全科专业的学生必须在中医老师特别是经典课的老师的启发带领下学习中医知识,学习中医经典的内科整体思维模式,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内涵知识和外延技术,才能在基层全科服务中运用,才能树立牢固的服务基层的信念。
基层医疗必须留住人才才能真正推进分级医疗的落实,不然就是一句空话。而人才的留去是双向的,不仅仅国家要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基层全科医生自身的技术水平能否适应基层的医疗任务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国家政策在积极对基层倾斜,但是我们全科医生的临床水平却跟不上,最终就会导致机遇抓不住、机会白白失去,想留基层也留不下。
新医改十年来,我国医疗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客观现实,医疗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健康生活的要求,差距还是比较大的。《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2017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牢牢把握“健康中国”建设这一条主线。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大健康”理念从理论付诸实践。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医药发展思路的新定位、新认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明了新方向。“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健康中国,是社会各界的共识,有需要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付出努力。
我国现今医疗仍以医院医疗服务和医疗商品为主,二者占中国大健康产业的95%以上。而美国大健康产业起缘于1963年,是仅次于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的第五大产业,也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8%。这其中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占50%左右,为大健康领域最大的一个板块。美国大健康产业重视家庭和社区关怀,重视预防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健康风险管理工作。显然,美国大健康产业与中国大健康产业有所不同,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创期。
所以全科医生在大健康领域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全科医生从生到死的全面关怀,从孕产指导、婴幼儿照护、老年病到临终关怀等,大健康政策的目的很难真正实现。这与临床医生“治病”的使命不同,大健康政策要求全科医生不仅要有专科医生的精湛技术,更要求知识面广、要超越临床。如果基层全科医生知识面不够宽特别是中医临床知识技能跟不上,那就无法完成基层医疗的最基本任务。中医院校中西结合全科专业输出的人才素养应该高于西医院校的全科专业人才,因为中医特别是经典教学强调的就是治未病的预防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整体观,讲究“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病后防复”的预防观,更符合大健康的医改方向,更适应国家强调中西医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政策。
中西结合全科专业在我校已开设多年,为社会输送了多名合格医疗人才,取得了满意的社会口碑。现阶段我国医改有了新的变化,如何主动适应变化、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教改的重中之重。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国家政策,政策对改变人才的培养也要迅速调整,重视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积极发挥中医经典课程在中西结合全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出符合政策、顺应时代变革的全科人才,从而进一步推进学科和学校的发展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