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娟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要坚持全民行动,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将和平文化贯穿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导向性和时代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和平文化在我国文明发展进程中源远流长,是一个综合范围很广的价值观,其内涵深刻、概念宽泛,包含个人、社会、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等多个层次的内容。利用和平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源于两者之间内在的密切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特点是“和”,“和”思想一直孕育于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平文化观,终极目标是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平共处的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平文化价值观诠释了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尊重生命、化解矛盾、宽容理解的愿望和梦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融合。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战略调整期,积极利用和平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人们普遍认同和向往的和平理念,使人们更加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平文化承载着爱的力量,致力于建立充满爱心的世界,人们内心平和,人类和平共处,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因此,和平文化可以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有效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刻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素材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和平教育意义的资源非常丰富,各种纪念馆、革命旧址、纪念碑等文化遗产,数量繁多,形式多样;另一方面,和平文化的精神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内涵。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和招待会上的两场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33次提及 “和平”。2015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2116个字的讲话中,23次提及“和平”。习总书记讲话充满正义与道德力量,表达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坚定立场。对革命历史的研究,给大学生敲响和平的警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唤醒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
和平文化是一种宽泛的、多层次的文化体系,既可以形容个人内心祥和安静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平等、和谐、宽恕、正义、自由的价值体现,还表现为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涵,意味着各种信仰、意识形态、文化范畴的统一和融合。和平文化以个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多样主体和总括的价值信仰、道德规范等精神内涵,以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价值,成为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活力资源。当前,一些人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2]等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增强其抵抗不良社会风气的能力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和平文化中所蕴含的正义、友善、和谐、宽容、社会责任、人与人、国与国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随着时代发展将展现新的精神价值,永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青春活力”。
和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的内涵相近,发挥和平文化的教育、推动和激发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意义。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以自由、公平、正义、平等、宽容等为基本要素的和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境界和目标是一致的,理应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指导。与和平相对立的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山河破败、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残酷悲剧时常发生。战争暴力不但对人们的身体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而且更重要的是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信仰,甚至是摧毁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在战争中为了换取和平付出了惨痛代价,更加彰显了和平的弥足珍贵。和平文化价值观念警示人们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但依然存在多种不稳定因素,比如南海局势动荡,钓鱼岛争端等,在此情形下难免出现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一些分析力不强的大学生容易被不法分子引入歧途,做出有损于国民形象的不良举动。因此,借助和平文化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激励大学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大学生维护和平,投身改革创新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是和平文化的首要功能。
习近平强调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3]。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大学生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支持者和传递者,这对于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平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激活国民的爱国情怀,能够凝聚民众的爱国精神。和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拼搏精神、崇高品格,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素养、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终极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成为和平观念的倡导者、和平秩序的捍卫者以及和平世界的追求者。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十分重要,因此,要充分发挥和平文化在大学生价值培育方面的引导功能,运用和平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凝聚力和理想目标培育大学生,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精神滋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和平信念,将维护和平变成自觉行为和价值共识,构建起科学的价值体系,这是和平文化的重要功能。
作为意识形态教育,除了制度性保障以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外力的激发,方能融入个体的自我价值修养当中。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困境:一元价值观主导下多元价值观并存必然带来冲突和矛盾,社会价值取向的自我性明显,个体认知和实践的偏离性加大。如此以来,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多变性的利益诉求、多样化的价值判断,一些人可能会降低价值标准,动摇价值立场,扭曲价值取向,比如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进而造成对社会稳定性的极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有赖于利用和平文化精神激发个体的正确价值担当。和平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公平正义、互助协作、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爱国爱民、博大宽广、宽容理解等精神,为人们道德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像岳麓山、衡山等一座座和平之山、长沙三次会战遗留下来的诸多抗战遗址、飞虎队驻扎的芷江机场和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云南楚雄市的世界和平文化园等等,其中每一位无私奉献的历史人物,每一件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物,每一处刻骨铭心的历史遗址,都会带给人们对和平文化精神的感悟,激发人们对和平秩序的担当,强化人们适应时代发展的责任感,为人们提供一种共同的价值诉求。更为重要的是,无数革命先辈经过艰难险阻、艰辛奋斗才有今天的和平盛世,和平文化带给人们的价值正能量,在新时期会产生强大的价值力量,鼓励青年一代用知识的力量和责任的担当,承担起保家卫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在和平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程中,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与自身修养相结合,形成全面化的多方位的融合教育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和平文化的育人效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离不开学校教育,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除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有健全的心智、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和平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和平教育倡导尊重生命、正义、团结、宽容、合作、社会责任、人道关怀等价值观,[4]显然能对大学生人格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习近平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国民教育中,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民族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课堂,首先要将和平文化内容增添到教材中。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述中国的近代血泪史,为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敲响警钟,唤醒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醒大学生珍爱和平。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引导大学生树立爱祖国、爱民族、爱社会的正确价值观,以和平友爱的方式尊重他人,建立与他人、与集体和平共处,用和平文明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其次要突显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到和平教育实践中。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设计还原历史场境,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照历史原貌复原情节,切身理解战争的威胁,珍爱和平的价值,进而掌握和平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再次要开展校园和平文化主题活动。积极发掘各种和平文化资源,采用学生喜爱的文化实践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比如纪念抗战胜利主题活动、国际和平日活动、爱国主题征文活动等,都是加强和平教育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平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再只是没有战争和暴力的文化,还是一种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的文化。因此,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包括内涵、表现形式、宣传方式等方面,进而激发和平文化的时代活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和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要正确认识和平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和平文化的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勇于创新,敢于总结,升华和平文化的时代内涵。其次,和平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纪念馆、革命遗址、展览馆等各种形式。和平文化多以革命遗址为基点,建设和平文化资源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爱国教育实践基地等举措,可以进一步激发和平文化的活力,引导和教育青年认清战争的残酷、理解和平的珍贵,从而激励大学生自觉为和平而奋斗。再次,要加快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大户,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带给和平文化更强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宣传阵地,和平文化更需要融入到网络传播重地。比如微博、微信已成为日益流行的微文化,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要引导大学生利用微媒体将和平文化资源整合传播,增强和平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教育实效。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大学生必须提升自身修养,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内化。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3]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和理念。因此,要将和平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很关键。首先,大学生要自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和平文化知识力量,同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参加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这些活动潜移默化中将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和平信念,将维护和平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其次,大学生要培养和善品行,树立正确的善恶价值观和做人标准。在与人打交道时,要和善,当发生矛盾时要设身处地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这样能缓解情绪,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善是一种内在品行,主张对人热情、温和与谦虚,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睦友好,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德行价值标准。
每个人心底都蕴藏着善良的情感以及对和平的祈愿,这就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和平文化的发展使人内心平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同时也必然会促使世界各国人民和平理念的提升,从而使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彼此尊重;最终人们也会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样和平美好的状态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追求的境界。所以说,和平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分地、全面地挖掘和平文化的深层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15(2).
[4]张鸿石.在高校开展和平教育的若干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