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黎
聚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应牢牢把握创新、绿色、共享三个关键词,继续完善协作机制、创新政策举措,重点推进“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建设
众所周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非常重要,它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其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人类活动和资源要素在地理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具体体现。尽管浙江是全国区域发展最为协调的省份之一,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是制约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短板。过去十几年,浙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做了大量有益探索。
为比较清晰地了解浙江区域发展重点,借助“胡焕庸线”的方法,打开浙江地图,直线将临安清凉峰镇和苍南大渔镇连接起来,出现的是一条显示区域发展差异的分割线——“清大线”。线两侧分别是浙东北和浙西南。两大区域在人口分布、地形地貌等方面差异明显(清大线西南侧,拥有40%的面积、20%的人口和10%的GDP),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基础设施差异等)。
“清大线”如何跨越?习总书记在浙江期间准确把握了浙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本质,确立了通过区域协作促进区域协调的发展理念,提出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出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对口协作、引导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辐射、促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山海协作工程作为浙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龙头工程,通过政府联动、市场拉动、产业带动,形成了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实施15年来,浙西南地区获得了项目、资金和人才,实现了加快发展,2015年,26个欠发达县集体摘帽;沿海地区也获得了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了加快转型。
山海协作在促进浙江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标新目标、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衢州、丽水等山区居民收入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与浙江平均水平、特别是与最高水平相比,倍差较大。为此,持续不断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今年5月30日,车俊书记在全省山海协作工程推进会上指出: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要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聚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
按照省领导提出的要求,在打造升级版促进浙江区域协调发展中应该牢牢把握三个关键词:一是创新,根据山区发展条件,要因地制宜,创新合作,促进产业优化布局、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空间条件良好的山区要把山海协作产业平台打造成为项目孵化的摇篮、人才集聚的高地和成果转化的桥梁,推动协作从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不具备空间条件的生态功能区,要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创新谋划建设飞地园区,引导产业、人口有序向大湾区转移,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二是绿色,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花园建设,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打好生态牌,重点建设一批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努力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富民资本”,加快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三是共享,把山海协作着力点放在山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上和山区人口素质的提升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要素、公共服务供给,加大技术、人才协作力度,提升山区医疗、教育质量,让山区群众在山海协作工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协作机制、创新政策举措,重点推进“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建设,切实把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的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在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