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妮 郭浩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复杂的综合征,是大多数心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和最终的归宿[1]。近年来国内外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一定的进展,其中包括选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等对神经内分泌因素进行激活干预,但是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因而进一步探究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和原因,同时寻找新的更加理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一项重要任务[2]。本试验探究了丹参酮ⅡA应用于充血性心衰患者对其心功能改善及内皮功能保护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充血性心衰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 例,年龄 43~67(57.04±5.53)岁,选择常规的抗心衰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 例,年龄 43~68(57.05±5.52)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丹参酮ⅡA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健康组,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龄42~65(55.04±5.73)岁,无糖尿病、高血压及结蹄组织疾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人卫第8版《内科学》中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一般情况尚可,无可短期爆发致命基础疾病存在;③未妊娠、哺乳,不合并恶性肿瘤等疾病。排除标准:①陈旧性或急性心肌梗死;③心房颤动、严重心律失常;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④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⑤中重度咳嗽未控制者。该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抗心衰治疗,包括症状限制性运动训练、休息、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合并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国药准字:H31022558],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素、一氧化氮、6-酮-前列腺素、假血友病因子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健康组参与者于入选的当天,患者于入院的第一天和治疗完成后抽取静脉血5 ml,对血浆进行分离。分别选择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对患者的假血友病因子(vWF)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进行测试,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ELISA法测定N-末端脑钠素(NT-proBNP)浓度。
疗效评价标准[4]:按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颁布(1993)的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显效:治疗结束后,心功能改善2级或心功能恢复为Ⅰ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但是尚未达到Ⅰ级心功能的标准。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没有显著改善或者出现了病情恶化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EXEL软件和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比较分析分别选择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的表示方法以方便为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1 健康组与心衰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健康组参与者与心衰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康组参与者相比较,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的6-keto-PGF1α、NO、LVEF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vWF、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NT-proBNP、6-keto-PGF1α、vWF等水平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分级明显好转,NT-proBNP、vWF、NO较对照组明显降低,LVEF和 6-keto-PGF1α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 2。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1.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1 健康组与心衰组基线资料比较(±s)
表1 健康组与心衰组基线资料比较(±s)
注:LVEF:左室射血分数;NO:一氧化氮;NT-proBNP:N-末端脑钠素;6-keto-PGF1α:6-酮-前列腺素;vWF:假血友病因子。与健康组相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LVEF(%) NO(μmol/L) NT-proBNP(ng/L) 6-keto-PGF1α(ng/L) vWF(%)健康组 60 55.85±5.44 24.85±8.83 4.03±0.09 76.97±23.13 92.67±36.93心衰组Ⅱ级 30 43.34±3.01 29.52±8.53a 4.70±0.16 71.97±21.19 134.07±26.16aⅢ级 68 38.31±3.55a 37.41±15.25a 5.37±0.33a 65.75±19.68a 173.56±38.33aⅣ级 22 35.71±4.69a 40.54±14.14a 5.71±0.22a 52.67±11.60a 230.11±42.31a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NT-proBNP、6-keto-PGF1α、vWF等水平比较(±s)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NT-proBNP、6-keto-PGF1α、vWF等水平比较(±s)
注:LVEF:左室射血分数;NO:一氧化氮;NT-proBNP:N-末端脑钠素;6-keto-PGF1α:6-酮-前列腺素;vWF:假血友病因子。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LVEF(%) NO(μmol/L) NT-proBNP(ng/L) 6-keto-PGF1α(ng/L) vWF(%)对照组 治疗前 60 32.10±8.31 43.10±15.03 5.40±0.19 40±45 199±35治疗后 33.89±7.16a 31.72±21.10a 5.36±0.22a 50±13a 132±24a观察组 治疗前 60 30.71±6.17 41.12±13.75 5.56±0.33 40±11 200±35治疗后 38.73±8.81ab 26.02±13.09ab 4.90±0.22ab 68±51ab 112±29ab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主要特征有神经内分泌调节和心功能异常等,同时还伴随有心输出量的绝对和相对不足[5],进而导致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交感神经系统、醛固酮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6]。主要表现为前列腺环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减少或者是血栓素A2、内皮素、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明显增加;内皮细胞受到损伤,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释放失去平衡,可能造成动脉阻力增加、心肌肥厚、心肌细胞纤维化或者是坏死,进而导致心脏的泵功能受损[7-11]。
目前,对心衰的诊断主要依赖心脏超声心动图和临床评定对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测定[12]。NT-proBNP的浓度与心衰的预后有联系,并且随着心衰的进展而增加,对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13]。当患者出现心衰时,其内皮细胞的功能会出现紊乱,内源性的NO水平也会相应地明显升高,并且与患者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4]。vWF是由巨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高分子蛋白糖,当患者的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vWF的释放量会相应的增加,内皮功能的状态可以根据vWF的浓度来反映。该物质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内皮损伤的标志物[15]。6-keto-PGF1α可间接反映血管功能状态,其是一种前列环素的稳定代谢产物,当内皮受到损伤的时候,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分泌的前列环素也会相应地减少,而6-keto-PGF1α水平也会相应地降低[16,17]。丹参酮Ⅱ是近年来新近运用于心衰治疗中的药物,其能够有效增加冠脉流量,改善缺血区心肌的侧支循环及局部供血,改善由于缺氧所致的心肌代谢紊乱;提高心肌的耐缺氧能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血栓形成的效用;还可以缩小实验动物的心肌梗死面积;能在一定剂量下发挥增强心肌收缩力,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预后。
该研究表明,健康组参与者与心衰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的6-keto-PGF1α、NO、LVEF水平与健康组参与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vWF、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心功能分级明显好转,NT-proBNP、vWF、NO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LVEF和6-keto-PGF1α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1.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丹参酮Ⅱ能够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分析原因,可能与丹参酮Ⅱ本身的药理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表明,血管内皮功能、6-keto-PGF1α和vWF水平与患者的心衰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参酮Ⅱ能够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可能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善有关系。
[1]崔振川,周松.丹参酮ⅡA与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心衰对比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54-155.
[2]成凯峰.硝普钠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60例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355-2357.
[3]林长煜.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1-52.
[4]马斌智.依那普利联合丹参酮2A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并心衰46例疗效观察.青海医药杂志,2011,41:23-24.
[5]O′Neil A,Fisher AJ,Kibbey KJ,et al.Depress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An 18-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Affect Disord,2016,196:117-124.
[6]Strand LB,Tsai MK,Gunnell D,et al.Self-reported sleep dur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A large cohort study of 400,000 Taiwanese adults.Int J Cardiol,2016,207:246-251.
[7]王纹石.盐酸曲美他嗪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慢性心衰疗效分析.医药论坛杂志,2016,37:170-172.
[8]王新华,林美萍,袁建华.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药学研究,2016,8:614-616.
[9]李朝梁,黄文艳,石秋玲,等.丹参酮ⅡA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45-147.
[10]钟福民.丹参酮ⅡA加硝酸甘油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衰37例疗效分析.青海医药杂志,2012,42:21-22.
[11]赵艳艳.卡托普利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肺心病心衰效果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51.
[12]李博,余明霞,叶贵娣,等.丹参酮ⅡA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干预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38.
[13]李志超.丹参酮ⅡA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7:183-184.
[14]刘艳霞,冯雪亚.盐酸曲美他嗪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内蒙古中医药,2013,123:33.
[15]吕先光,刘朝中,王俊华,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利钠肽、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治疗作用.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70-72.
[16]刘克强.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15-216.
[17]陈兴华,何维.黄芪合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56例.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