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君妮
摘要: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大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现有的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目标。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和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提出了变革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相互递进且自身构成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协同合作的精神,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顺利过渡到企事业单位,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Abstract: Experiment teaching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education, but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an't meet the goal that our nation will build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y education. Combining the orientation of applied un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we put forward to change applied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teaching, whi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stages, each stage is connection and itself constitutes an independent teaching modules, which aim at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and eventually making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to enter the enterprises and making them become new vital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变革;模块化
Key words: applied university;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change;modular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7-0209-03
0 引言
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桥梁,是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展现自然现象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方法。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推进作用,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要培养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强、技术应用水平高的实用性人才,一方面,应用型大学要培养出具有协同合作精神的学生,另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事业单位相互联系,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和学科,使学生对用人单位更具有实用性。
1 现有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
现有的实验教学可以说是理论课程的附庸,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对实验教学自身的重要性都存在明显地认识不足现象,特别是应用型大学是培养实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而在学校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实验课程的学时,还是实验内容都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等等,几乎没有发散性实验,即使有发散性实验再加上实验内容过于偏重学术且远离实践生活,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其中,所以,学校必须依据应用型大学的定位,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转而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重点,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1.2 对人才质量培养方式不合理
不管学生的专业是物理教育,还是应用物理或是石油工程,全部都是做相同的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个体能力的差异,个体差异带来个人思维、想象能力的差异。实驗教学除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创新的热情。现有的实验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些。因此,针对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分级教学,每一级教学内部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同体系之间培养方式和实验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各有不同,真正挖掘学生蕴含的能量,给予他们更宽广的舞台。
1.3 教学内涵发展难成一流学科
当前,高校的发展出现了“远亲繁殖”现象,不同类型的大学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发展目标上趋于一致。苏州大学王瑜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中,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应该体现多元化的选择,促使高水平层次大学、普通地方高校和应用型大学分别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而努力。应用型大学要把重心放在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上,与高水平大学和相关企业合作,带动自身发展。
1.4 实验内容与地方经济需求不相协调
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都是课本理论的验证,与实际生活内容相差比较远,特别是在工业中。同时,学科的专业设置与地方需求的专业人才也是差强人意,应用型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在理论上不如高水平大学培育的人才,与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动手实践方面竞争不占优势,导致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陷入两难的困境。因此,应用型大学不可独立发展,应该时刻紧记办学定位和把握市场脉搏,与企事业单位想联系,建立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独有的人才培养优势。endprint
2 重置实验教学科目
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社会人才和服务,特别是在具体的学科设置与学科建设上,根据企事业单位所需的专业人才,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设置相应的专业和制定专业发展规模。但现有的实验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到具体的实验科目都存在一个问题: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轨现象,教学内容不是过于学术化,就是太基础,与当前企事业单位实际用到的技术相差太远。因此,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必须重新设置高校的实验教学科目,巩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顶梁柱,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
2.1 规划学科设置与发展方向
高校立足地方,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坚持与市场挂钩,倾听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声音,从市场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中获取重要信息,结合自身条件,设置和培养新专业。同时,转换教学思维定式,打破固有院系之间的壁垒,根据市场所需专业的发展前沿,研究不同专业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及其不同科目或专业相互支撑与相互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形成新学科,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不断变化。
2.2 科目建设与改造同步发展
引入生物学中“生态平衡”的概念。科目建设始终以契合市场为前提,根据市场的发展动向,对科目进行“动态”到“平衡”的改造。高校每隔几年对市场的发展动向研究,重新评估和统筹专业科目的建设,对市场前景暗淡、需求不畅的专业或科目,勇于自我断尾。科目每一次的评估与改造都是从一个“平衡”到另一个“平衡”的过程。通过学科与科目体系的改造,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培养的学生对市场具有实用性的目的。
2.3 注重专业特色发展
应用型大学立足于当地,结合该地区特色经济,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形成自身的特色学科,并努力建设发展成一流学科,使培养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特色”优势,因此,高校必须积累专业优势,整合专业资源,注重专业建设与打造特色专业。同时,高校还应强化主动分析能力和前沿观察能力,时刻把握相关行业的前景,总结专业发展经验,积极促进和维持特色专业发展。
3 变革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环节中“惊险的跳跃”,是连接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纽带。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能完成“跳跃”,到最后高校只培养出了理论人才,這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不符合。如果只注重实践应用而忽略了理论教学,高校只培养出了基层工人,不能成为注入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但是,当前的实验教学模式很明显难以完成“跳跃”,因此,应用型大学必须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潜能和类型的学生,应用型高校构建“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双创人才培养方式,遵循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形成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1 初级层次实验教学
初级层次的实验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基础实验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旨在实施全面的基础技能培养,实现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实验仪器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再教育,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广度。这一阶段的实验内容多是对理论知识中已有结论的验证,所以,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型实验,要求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采取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2 中级层次实验教学
中国人民大学李立国提出:在新的产业升级背景下,不同专业之间彼此相互渗透、贯穿以及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将是未来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应用型大学在争创“双一流”大学过程中,紧记以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理念,以学科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顶梁柱,关注实验教学,做好链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
这部分的实验教学是以本专业为基础,综合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不同学科的相互联系。实验内容不再是验证型实验,而是综合、探索型实验,教学内容也会加入当前一些市场或企事业单位生产实践活动中用到的技术,高校将这部分技术“搬到”实验室,供学生研究使用,促使校企合作,共建优势实验科目。
这个阶段主要针对全校三分之二的学生,以为了培养出一批通识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结合市场实践活动,发现不同专业和学科内部隐含的联系以及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吸引企业参与到学科、专业布局和发展中,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综合专业技能要求。
这部分要求高校放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将不同专业知识逐步渗透到综合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建立以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求知精神为目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思维。
3.3 高级层次实验教学
前两个阶段基本都是在实验室完成,最后一个阶段在实践中教学。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基本上已具有较厚实的复合理论、掌握了实验技能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初步接触了在企事业单位中用到的相关技术,接下来,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继续教学。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针对学生进行双创实践培养,激发学生投身实践活动的欲望,为具有双创潜能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对已有或正在形成研究课题的学生,高校给予帮助他们落实课题,以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
在这部分中,高校应加强与相关行业合作协同育人,建立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学校和学生可以承担企业横向或纵向课题或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课题,学生参与其中,从中可以了解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当前的技术情况,从而实现校企共建优势科目,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主动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综合人才;高校要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强校际之间教学交流,学生利用这个平台,掌握并了解其他院校相关行业的情况;建立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的共赢机制,企业参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高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学产品和服务,学生利用平台,积极主动、自觉融入其中,学习相关企业的技术,从实践中继续锻炼自己的能力。endprint
通过三个阶段层层教学,建立校企合作全程互动的合作机制。应用型大学通过与企业、市场紧密结合,把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建立和发展优势专业,将高校的实验教学转化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并将其引向极致——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了解生产和科研,切实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双创意识,以为了更好、更快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
4 结论
大学的发展必定不是同一个方向,应该呈现多样性,专业、学科的设置也应有所不同。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因此,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优势学科,设置企事业所需的专业,是必不可少的,最终使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更具有实用性。
实验教学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按照“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指导方针,分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培养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更具有优势,真正实现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汪秀琼,吴小节.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政策体系的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51-156.
[2]朱海燕,王琪.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6(03):51-54.
[3]庞志斌.变革体育院校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与综合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42-243.
[4]秦丽婷,秦玉珠,李岳姝,汪宁,王雅珍.基于绿色化教学的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6(03):96-98.
[5]秦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91-94.
[6]赵联,孙福平.试论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0(08):241-245.
[7]陳敏,张声森,周家容,刘华日,羊海军,罗志刚.公共基础化学开放实验平台的优化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3):229-231,254.
[8]何尚平,罗小青.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转型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04):207-209.
[9]李志军,胡笑涛,蔡焕杰,向友珍.科研实验室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1):230-233.
[10]龙勇,谢建,袁静,黄志祥.推进重点实验室改革促进教学科研全面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5):127-130.
[1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12]沈亚平,陈良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生态位困境及优化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6(03):61-65.
[13]赵联,孙福平.试论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0(08):241-245.
[14]解德渤.大学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范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3):49-54.
[15]高莹.高等教育转型与大学治理模式变革[J].江苏高教,2016(03):63-66.
[16]康凯.对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理念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5):9-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