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辉
关键词:《地理孝思集》;舒凤仪;编纂;版本
摘要:《地理孝思集》是清代人舒凤仪编著的一部风水学丛书,包含《玉尺经神文补注》《杨公青囊经注解》《古青囊经注》《罗经解》四部书,共十六卷。这部书的刻印当在康熙四十一年至雍正八年间。目前,该书的几家收藏机构对它的版本信息描述得不够准确,因此,文章对该书的作者、卷数、子目、序跋与版本情况重做梳理和讨论。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1-0138-03
拙文《古籍普查工作中遇到的若干细节问题》曾刊登在《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7期,主要叙述了古籍的著者、卷数、序跋与内容等在判定古籍版本时所具有的重要性。换言之,我们不仅要依靠牌记、内封所记载的明确的版本信息进行版本鉴定,同时要对整部书有全面的了解,这在普查登记时对于各项进行准确无误的著录会有很大帮助。郑州图书馆藏有一部清刻本《地理孝思集》,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显示,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也藏有当属同版此书,然而诸家对于该书的版本描述皆不夠确切。今尝试从编著者的生卒年、编纂缘起、子目作者与子目的关系、序跋反映的信息以及避讳等方面,对该部《地理孝思集》的版本情况进行重新梳理和讨论。
1《地理孝思集》编著者和编纂缘起
1.1编著者舒凤仪
《地理孝思集》的编著者是清人舒凤仪。凤仪,字梧冈,号虞廷。安徽贵池人(今池州市贵池区)。生于顺治七年(1650),雍正八年(1730)依然在世,卒于何时,未得其详。乾隆《池州府志》、光绪《贵池县志》皆无此人之传。上述种种得自本书序跋、内封、卷端等。乾隆《池州府志》、光绪《贵池县志》皆为其七世祖舒仲诚立传,云:“舒仲诚,建文初,以贡授东光县训导,升江西万载知县。政尚严明,顽梗向化,擢监察御史。时成祖亲征北庭,仁宗以皇太子监国,仲诚言事忤旨,衔之未几,出为湖广按察司副使。仁宗即位,欲以前事罪仲诚。杨士奇谏曰:‘昨有诏悉贷罪臣,今追治仲诚,是明诏不足信于天下矣。仁宗喜赐士奇白米、彩币、宝钞,而贷仲诚。仲诚自殚其职,无惧色,宣德中致仕卒。”[1]
1.2编纂缘起
题名之“地理”非地理学之地理,而是古代风水学的别称,“孝思”则谓孝亲之思。是书乃作者为其先人选择安葬之处,而专研风水之学,或注解前人之书,或自撰心得体会,汇为一编,颜之曰《地理孝思集》。舒凤仪在自序一(按:《地理孝思集》书前有作者的两篇序文,前者自序一,后者自序二)中交代了编纂此书的原因和经过。
其一是表达孝思之心,“余是书之刻,非以问世也,不过体祖父之志,知天下仁人孝子皆有是心耳。将所集诸书,尽付梓工,以志予上体前人之孝思,且俾天下之仁人孝子有志斯道者,或可少补其万一。因名之曰《孝思集》。”
其二是为先人选择吉穴,“予所以择地者,非为要福也,求免先骸于水蚁耳。凡子若孙,有能成吾志者,即不愧孝思也。”舒凤仪祖辈延请高师占卜吉穴未果,“昔余太祖以先御史仲诚公,葬秋浦齐山,虽石山土圹,而龙脉山斗险,潮水平湖,明堂未免散漫,每一念至,窃叹历年既久,莫敢迁移。及余祖又以先太祖遗骸未获吉兆,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故屡延高师,几费千金,后于万罗山上一地,龙局可谓全美。自是凡遇高师,即求往视,佥曰吉穴。而吾祖以为可以妥吾先人矣。及至葬日,开土视之,顽石垒垒,莫可如何,而余祖遂闷绝倒地,久之乃苏,后遂患病不起。”
其三是为了完成先祖遗愿,舒氏不得遍求地理家书,“予甚痛之,因求地理家书,若《青囊》,若《玉尺》,及四明《原真》,无不细加钻研,详为注解。且遍游名区,复验古塚,以证之。更思得一高明之士,相与考其得失。及过三楚,入中州,适有绍良张先生者,业此甚精,造请求之。”“余乃出平日所注三经以质之,而先生遂不禁击节叹赏,曰:此真可与三经并传不朽矣。且以《亡魂天度策演周易子癸大中针分经理气》书一册,授予。俾共付梨枣以成《地理全书》。”
其四是经过数年积累,终得成功。“不日抵家复登万罗山巅,反复四顾,见其龙势耸拔,砂水环聚,迥异寻常,其中必有吉穴未露。再四审谛于所开之处,距五丈地,果是吉穴,洵不爽也。辛卯冬,遂归曾祖母暨祖母于兹山焉。迄己酉,又葬吾父吾母于兹山之阳。三代遗骸,幸获抔土。而予生平苦心,于兹稍慰矣。”“既质高士,不敢私秘,公诸海内,不无补于世也。壬午、庚寅叠年,已付剞劂氏,至分经理气,选择正义,适已编次成篇。潜阳老友李容翁鉴阅之下,嘱曰:‘工费不给,予何吝焉。又蒙皖水宦氏任公子见委,为令先君卜吉,余弗敢辞,乃不惜筋骨之劳,遂为指明吉所,尚未获葬,预承慷慨以勷厥事,付梓镌续卷末。倘邀天下后世仁人孝子潜心细阅者,或亦可为天下后世仁人孝子孝思之一助也云尔。池东八十叟梧冈舒凤仪,书于皖江之对山园书屋。”[2]
2《地理孝思集》的版本
该书行款,半叶8行,行24字(惟《罗经解》22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版框高20.5厘米、宽13.5厘米,版心题卷数,开本高24厘米、宽15.2厘米。据古籍普查平台显示,国家图书馆将该书登记为雍正刻本,河南省图书馆登记为康熙刻本,根据上述种种,再合并以下论据,笔者认为它是清康熙至雍正间皖城法古堂刘季骧刻本。
其一,舒凤仪自序二言道:“但素注诸经释义,抑非好逞粗学……既质高士,不敢私秘,公诸海内,不无补于世也。壬午、庚寅叠年,已付剞劂氏。至分经理气,选择正义,适已编次成篇。潜阳老友李容翁鉴阅之下,嘱曰:‘工费不给,予何吝焉。又蒙皖水宦氏任公子见委……预承慷慨以勷厥事,付梓镌续卷末。”[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该书的刊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素注诸经释义”部分,在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至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间已交付刻工,所以该书开刻时间在康熙四十一年无疑。而“分经理气,选择正义,适已编次成篇”部分,为后交付刊刻者,全书刻完应在雍正年间,详下条。endprint
其二,卷首《四大金龙图纂》前有一篇《金龙图纂说》,落款:“时雍正八年岁次庚戌孟夏月,池东八十叟舒凤仪撰。”[4]是卷首部分刻完应在雍正年间。疑国家图书馆登记为雍正刻本即据该《说》。笔者确定舒凤仪的生年亦据该落款时间。
其三,《杨公青囊经注解》前有舒凤仪自序,落款时间为康熙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
其四,《古青囊经注解》前有张绍良序,落款时间为康熙戊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
其五,笔者统计了全书中所有的“玄”“真”二字,玄出现八十余次,皆避讳;真出现一百余次,绝大多数不避讳。真有数次避讳者,与该书有小部分刻于雍正年间正合。
其六,《四大金龙图纂》《玉尺经神文补注》《古青囊经注》《罗经解》卷端皆题“皖城法古堂刘季骧梓行”,因此认为刘季骧是出版者。《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登记辽宁省图书馆所藏该书,题清古吴光德堂刻本。这里刊刻年代笼统地说是清代,不失为一种严肃客观的做法;“光德堂”云云,当据该本二封所题“古吴光德堂梓行”字样。对于皖城法古堂刘季骧、古吴光德堂与该本的真正关系,笔者怀疑刘季骧是主要出资人,光德堂是刻印机构,推想之词,未得坐实。
其七,郑州图书馆藏本有一内封,题“康熙肆拾壹年集,予舍凤仪梧冈著,《地理罗经指南》。辨诸家错谬,叙各五行真源。解杨公《青囊》,叙选择□真源。分坐向针法,穿山透地真源”等文字,河南省图书馆藏本无该页。该内封文字字体拙劣,风格与全书迥异,疑后人伪造。是故,在判断该书版本时并未以此为据。
3《地理孝思集》的内容
3.1该书自序一与自序二内容相似问题解析
一部书有作者的两个自序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两个自序的内容小异而大同,则极为少见,这部《地理孝思集》就属于这种情况。其自序一有800余字,自序二有1,300余字,从内容来看,前者完全就是后者的精简版。经过调查,笔者认为自序二虽然落款于雍正年间,但它原当撰于康熙年间,原序或许在康熙间已经刻印(全书未刻完,并未行世),然而到了雍正间全书刻完准备面世的时候,发现原序已不能适应当时的情况,就对原序进行了少许修改而成为自序二,并且将自序二缩写,就有了精简版的自序一。笔者认为,两序虽然皆落款“池东八十叟梧冈舒凤仪”,但精简自序二者,恐怕已非舒凤仪本人,为不废编著者原序计,又将自序二附于自序一之后。这些从自序一避讳“真”字,而自序二不讳,亦可看出端倪。现举自序二中不讳“真”字例如下:“途中又得《原真(按:不讳)》一书,申明杨公向水,又惜乎阴阳龙水吉凶,理例未详,岂只耑重于向与水耶,心甚疑之。”“二书相为表里,龙水坐向,三者悉备,真(按:不讳)度世之津梁。”“喜而不寐,秉烛待且,独步往观,忽见一灵陈现,真(按:不讳)可谓吸尽全龙精魄矣。”[5]因此,自序二对于了解作者与该书的相关情况并版本的确定都有很大帮助。
3.2子目与卷数
该书共包含卷首《四大金龙图纂》一卷、《玉尺经神文补注》十卷、《杨公青囊经注解》二卷、《古青囊经注》一卷、《罗经解》二卷。它包含了四种书,是一部丛书,其卷数合卷首言之凡十六卷。这四部书的名字在原书各处所题不一,比如《玉尺经神文补注》(据卷端),总目作《陈希夷平砂玉尺经补注》,内封作《补注平砂玉尺经》;《杨公青囊经注解》(据内封),卷端作《青囊经注解》,总目作《杨筠松先生青囊经注解》;《古青囊经注》(据卷端),内封作《古青囊经注解》,目录作《赤松子古青囊经注解》;《罗经解》(据卷端),内封作《法古罗经详解正义》。令人莫衷一是。笔者在确认这四部书的题名时,以各书正文首卷卷端为准,同时结合其实际内容。《中国丛书综录》并未收录《地理孝思集》,所以关于该书的子目题名有必要进行确认。
3.3子目四书的作者与子目的关系
子目第一种《玉尺经神文补注》包含:《天下山川大势篇》《审水寻龙篇》《审势寻龙篇》《审势立穴篇》《理气审龙篇》《纳甲审气立穴篇》《造微赋》《神化赋》《天机赋》《逐吉赋》等十篇。是书首卷卷端题:宋华山陈希夷先生著;元太师文正赵国公邢州刘秉忠注;明太师文成诚意伯青田刘基集;池东舒凤仪虞廷甫补注;灊阳友人李蓁元根参;皖城法古堂刘季骧梓行。这里共涉及六个人。“李蓁参、刘季骧梓行”,这是更接近于出版工作的事情,不做讨论。“宋陈希夷著、元刘秉忠注、明刘基集、舒凤仪补注”,这四位人物与《玉尺经》的关系令人大费踌躇。一般认为《玉尺经》是唐人杨筠松所撰,而这里题为宋人陈抟(按:宋太祖赐号希夷先生),何者?刘秉忠注、舒凤仪补注容易理解,而刘基之集又是什么意思?是搜罗残文的编辑?抑或集合前人之注的集解?这些都是要明确的问题。《增补四库未收术数类古籍大全·堪舆集成·石函平砂玉尺经》中大致交代了是书的源流,云:“平砂玉尺者,取平砂治水度量而消息之义也。其书原名《神文通机集》,盖陈希夷所撰。元太师左衿山人刘秉忠得之,以自秘收拾于处之石室。明朝刘伯温先生收陕州,旋师始获,见而解之。”[6]另,据今人考证,《玉尺经》中的《造微赋》《天机赋》《逐吉赋》三篇为唐人杨筠松所撰。是《地理孝思集》所收《玉尺经神文补注》,乃唐杨筠松、宋陈抟合著,元刘秉忠为之注,明刘基为之集解,清舒凤仪为之补注。
子目第二种《杨公青囊经注解》包含:卷上《青囊经》、卷下《青囊奥语释义》。是书卷端题:唐国师杨筠松先生心法;曾文辿先生述;池东埭水舒凤仪梧冈氏注。实际上,卷上并非《青囊经》本文,而是曾文辿的《青囊序》;卷下是杨筠松的《青囊奥语》,并舒凤仪《青囊奥语》注。
子目第三种《古青囊经注》是舒凤仪所注之《青囊经》,之所以冠以“古”字,乃托古、好古之举。这里又有几个问题,《青囊经》何人所作?杨松筠、曾文辿和该书又是什么关系?《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晋郭璞《葬书》,提要云:“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其术盛传于东汉以后,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7]由此看来,郭璞尝传《青囊经》,是较早的传授者。該书何人所作,已不得而知。《总目》别云:“《青囊奥语》,旧本题唐杨筠松撰,其序则题筠松弟子曾文辿所作。相传文辿赣水人。其父求己,先奔江南,节制李司空辟行南康军事,文遄因得辿松之术。”[8]是杨筠松为解释《青囊经》而作《青囊奥语》,弟子曾文辿传乃师之术,并为之作了一篇《青囊序》。笔者主要针对各书卷端所题责任者与各书的直接关系进行考察,至于其中牵涉到的旧题、或伪等情况不做枝蔓。
子目第四种《罗经解》是舒凤仪对于罗盘这一风水器具的个人阐释,罗即包罗万象,经谓经天纬地。
参考文献:
[1]陆延龄.贵池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6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340.
[2][3][4][5]舒凤仪.地理孝思集[M].清康熙至雍正刻本:自序一1-3、自序二4-5、自序二1、自序二1-5.
[6]舒凤仪.石函平砂玉尺经[M]//增补四库未收术数类古籍大全:第6集第25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398.
[7][8]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776-2777,2778.
(编校:崔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