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慢牛”行情的判断言犹在耳,今年一开年市场却是以“快牛”开了局。截至1月24日,上证指数只用了三周的时间,就上涨了7.63%,已经超过去年一年的涨幅6.56%。是否可以认为“快牛”取代了“慢牛”,市场行将爆发?这还需要从股价结构的变化去观察。
新年伊始,A股的走势仍是被港股引领。港股里中资银行股遍地开花,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国有银行短短十余个交易日内迅速上涨了20%~30%,一举带活了人气。A股市场中的银行股在犹疑中起步,但架不住港股凌厉的攻势,最终补涨式跟进,终于形成了突破局面。因此可以说,A股的上涨仍是跟随式的,年后的主战场在港股,在南下资金。截至1月26日,今年恒生指数上涨了10.81%,A股的7.59%虽然可观,但仍属于跟涨状态。
在港股和A股的估值体系中,银行股因为体量庞大,一直有被低估的“嫌疑”。在如今的3300多家上市公司中,银行类是最赚钱的一个板块,2017年上半年25家银行盈利7746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盈利的46.26%。而在上市银行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又垄断了六成利润,银行里最大的工商银行上半年净利1530亿元,约等于2700多家排在后面的非银行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总和。当然,银行股长期雄霸A股赚钱榜单已经不是一两年了,大盘银行股的集中上市出现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从2008至2017年10年间,银行股的净利润占A股市场的比例从未低于40%,2013年则达到53.57%的10年峰值。
按理说,这么能赚钱的银行,一定也是A股中涨势最好的板块。其实不然,银行虽然是上证50指数重要的一块,却不是涨得最漂亮的,算不上重头货色。当茅台3年来涨了10倍,伊利从“三聚氰胺事件”后10年涨了30倍,市盈率都以几十倍计量的时候,银行股仍然只是靠业绩在推动,靠每年的分红来抬升一下股价。行情爆发前,大部分银行股的市盈率不到7倍,意味着即使股价没变化,仅凭分红7年后投资者也能收回本金。在当今全球的资本市场中,这也是极低的估值水平。海外如花旗、富国和汇丰银行的市盈率均在十余倍,并且,海外银行的净资产计算中均计有企业商誉的价值,而作为银行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中国银行股的计算中却没有这一项。
银行股板块涨得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围绕着它们有很多谜团。过去,银行得以赚钱的主要能力来源于利差,而这个利差中很大一部分是国家赋予的,是人民银行给予这些垄断企业的特权,一旦特权失去了,银行也就没有那么强的盈利能力了。这也就是为什么2013年银行的盈利能力达到了一个顶点,可是随后当余额宝出现,现金理财成为银行存款的一个重要替代物后,银行的盈利能力就在下降的原因。如今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了,银行的利润也基本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去年银行的利润都小幅上升了,按理说,利率市场化这个“雷”也就暂时移开了。
银行股体量大,难炒作。在A股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下,银行股成为被规避的对象。在港股,海外投资者也多是价差交易者,以短线为主,赚一把就走,香港市場也因此成为成熟资本市场中估值最低的。可沪港通改变了投资者的结构,当南下资金买入那些他们熟悉的服务提供商的时候,他们会“舍不得”轻易就买,而这种本地人心态无疑会提高估值水平。
如今,腾讯正向着500港元/股迈进,总市值接近4万亿元人民币,阿里巴巴市值则超过了3万亿元人民币。相对而言,2万余亿元人民币估值的工商银行虽跻身全球第一大银行,估值上仍是“洼地”。当此时,A股和港股联合发掘出这个估值“洼地”,来一次大规模的价值回归,也算是众望所归,效果则是事半功倍。至于这个“快牛”式的发掘过程能否延续,恐怕未必,这样显而易见的“洼地”实乃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