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洛霞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39)
随着大数据在校园数字化管理和智慧化校园生活等方面的逐步深入应用,校园一卡通、智慧校园APP等应用系统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大数据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技术手段,日益成为教学研究和科研创新的热点。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模式创新的研究,已经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1]。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进入信息互联时代,互联网高度普及,解决了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问题。2012年4月,首家大数据公司Splunk上市,2012年也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种类繁多、实时性强、应用价值大等特点。大数据的应用价值是蕴含在数据资源背后那些深层次的规律。
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思维越来越被熟知和接受,它是一种强调基于尊重事实、强调精准、推崇理性和逻辑的先进文化。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始运用大数据思维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精准分析、归纳进行海量教育资源整合,建立各种专题信息资源库,通过网络与云服务平台与师生进行资源共享,改变了以教师讲授和书籍阅读为主的,只能为群体提供知识而无法很好地满足个体需求的传统教育模式。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经过大数据清洗、归纳和整理后形成的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库,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获得极大的丰富,而且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的形成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课堂讲授,辅以报纸、宣传手册等纸质媒体,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传统模式存在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受众面小、时效性较差的缺点。利用互联网的广域性、泛在性和实时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时效。另外,对自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大学生来说,通过互联网能够调动其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热情。此外,与面对面的传统心理咨询相比,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具有更强的保密性,在空间和时间安排方面也更加灵活[2]。
大数据时代具备先进的技术和新的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通常不愿意倾诉而封闭自己,老师也无法及时给予帮助。未来我们可以建立海量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与判断,从多角度获取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并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就相关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有心理健康咨询需求的大学生能够时时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巨大价值和作用。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深度应用和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大数据将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创新,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时空维度有效拓展、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增强、教师综合素质有效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更加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手段和管理体系。大数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发展应用潜力。
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但是普遍存在着诸如建档对象有限、建档方式陈旧、建档内容不全以及形式化为主等方面的问题。大数据思维下的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是指根据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结合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记录、分析、预测等手段建立起来的、能较准确地反映一个时期大学生心理困惑、挫折、变化、成熟的动态过程的档案[3]。
传统的方法建立主要通过保存新生的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普查结果,并以此数据为内容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种方式建立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一次性的测试数据为依据,缺乏后续的数据收集和更新,建档内容不够全面且以学生静态信息为主[4]。就心理健康方面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入学阶段,在大学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成长中的问题。比如适应问题是一年级新生的普遍问题,到了大学二年级就出现处理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大三大四学生既有价值观教育问题,后期还要面对发展规划和就业等诸多问题。传统心理健康档案无法很好地反映学生个体成长的具体需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可以有效连接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理使之形成庞大的动态心理健康信息库,使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获得极大丰富,这对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个体心理特点、生活历程、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较为全面的记录。大数据思维下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在内容设计和数据库建设上应包括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基础资料、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试结果、体现心理动态变化的情况描述等,具体来讲,大学生动态心理档案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一)学生个体的背景信息。最基础部分是描述学生的一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特长等。
(二)学生的家庭状况信息。具体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旨在了解家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信息。包括早期教育情况信息,了解早期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如家庭主要教育者、家庭主要教养方式等。
(四)学生健康状态信息。包括既往病史,主要了解学生生理状况对心理的影响,包括本人是否患过某些疾病和家族成员是否有精神疾病等。
(五)体现心理动态变化的情况信息,包括经历的重大事件等。有条件的可以补充采集生活事件(应激源),进而分析该个体当前的生活情境(如当前所受何种心理压力)。
(六)记录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试结果信息。分类各种心理测验及诊断结果,注意数字化和标准化,如心理健康测评量表(采用国际通用的测量量表),直接根据测评量表的计分方法,分析个体人格特征。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测评记录、心理咨询记录、心理评估记录、危机干预记录、院系动态评估记录、缓考评估记录等,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心理特征。
(七)积累基于社交媒体的个体数据信息。在保证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情况下,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和信息网络资源中心共享平台,进行基于社交媒体的个体数据采集,这些信息包括心情日记,老师、同学或亲人们的看法及本人对事情处理的方法等信息,很多这样的数据信息是需要进一步通过主观判断来总结分析的。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中大量社交媒体用户将日常生活行为记录发布在网上,这些记录是学生用户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自然反映,具有内容丰富、自然发生、规模庞大、便于回溯的特点。
(八)学生动态综合评定信息。引入一些分析测试系统(可以测试出学生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信息),让大学生有兴趣对自己进行测试,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通过积累的动态信息数据,定期对学生整个心理健康面貌给予综合评定。
目前在数字化动态健康档案库的建设和应用中,还存在着数据种类多、数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存在调查问卷、文本数据、日常生活行为等多源异构数据,需要建立数据标准,解决数据标准化问题。同时入库的数据质量不高、时效性不强,主要干扰数据多,其中部分数据是主观数据。数据时效性方面,由于动态数据不易获取,生活事件无法及时采集,这些都影响建库质量。在数据应用效果方面,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算法都不同。动态数据来源有调查问卷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以及共享的生理信号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危机预测处理算法都不相同,加上心理健康特征影响相关因素太多,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应用效果。
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库,就可以利用其对学生进行定期评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规划未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用危机干预预测算法,并结合心理咨询记录和心理治疗的情景,就可以及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更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在校园一卡通数据的基础上,可以丰富软硬件设施配置。基于大数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异常行为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消费行为、课程出勤、正常回寝行为、体育运动行为、图书馆学习情况等等,可对学生进行用户画像,并可以对学生的异常行为进行鉴定,从而提高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大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是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动态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便捷和完善自我的系统平台。为更好发挥其作用,今后要更加注意基于心理健康大数据的研究,要更加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收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不断丰富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完善系统对心理分析结果的监控解释,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满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