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脱贫攻坚宣传主动仗
——以《昭通日报》扶贫报道为例

2018-02-08 14:41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黄泥宣传报道昭通

(昭通日报社,云南 昭通 6570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振奋人心。当前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期,扶贫宣传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架起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桥梁。笔者作为一名昭通日报社的记者,同时也作为一名派驻得胜村的扶贫队员,在此探讨一下脱贫攻坚宣传报道的四个原则,与各位同仁共勉。

宣传报道要着力为群众服务

在脱贫攻坚战中,作为新闻媒体记者的责任,不仅要正确对待群众,还要贴近群众,服务广大群众。要“为农民说话”,始终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尊重农民、信任农民的同时,为保护农民权益鼓与呼。

昭通市得胜村全村海拔从200米到1900米,现共有群众546户2353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223户951人,18.8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上分布有16个村民小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至今还有5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高海拔区域的群众,大多数选择常年外出务工。

为了帮助得胜村村民阳某某找到失散16年的家人,笔者联合挂包户干部,通过深入阳某某家中走访,撰写了长篇通讯《为民寻亲记》,事迹感动县乡村三级政府。经与多地联系,我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丝有效线索,终于在昭通市巧家县找到了阳某某父亲多年前使用过的联系电话。接通电话父女相认的那一刻,所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当事人全家感激的信息穿越崇山峻岭,传到了得胜村,全村所有人为之祝贺。目前,她们全家人相处融洽,阳某某特别孝敬父母。

为了帮助因户籍错误导致得胜村小学生王某某姐弟俩年龄拔高10岁的问题。笔者与同单位记者王明贵积极联系公安部门,撰写了新闻调查报告《22岁小学生的“奇梦”十年》,还原出事件真相,获得市县乡三级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调查组立即奔赴得胜村,最终,形成多份调查材料后,纠正了错误的出生年月,办到了姐弟俩人生中的第一张身份证。

宣传报道要注重“扶志与扶智”

“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攻克多年难以啃下的“硬骨头”,突破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在中国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不仅考验着贫困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更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基层扶贫队员们的攻坚韧劲。

贫困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如果采用常规宣传手段,就很难在宣传上取得成效。怎么办?这就要创新扶贫宣传方式。

一是要紧紧依托当地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农村党员的力量。要利用“新时期讲习所”、党员大会、院坝会、火塘会,把要宣传的政策和信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宣讲出去,从而使贫困群众入心入脑,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的思想。

二是以“树典型”的方式进行传播。贫困户虽然在经济上贫穷,思维方式相对落后,但绝大多数也是有自尊心的,当看到身边的人上进得到了实惠,也会模仿,寻求进步。记者陈忠华撰写的《永善80后小伙杨国明养殖“露林鸡”的那些事儿!》讲述了回乡创业的杨国明,在地方政府脱贫攻坚大政策支持下,从信用社贷款8万元,自筹5万元,在老屋基周边圈起了10多亩坡地山林,购进1000余只小鸡,实现养殖“露林鸡”的梦想。如今,他的出栏鸡供不应求,孵化出的小鸡分发给了贫困群众,他表示,要带动全村人致富。

宣传报道要亲民,带着泥土味

记者做扶贫宣传必须深入实地,脚沾泥土,深入群众,要看真贫、讲真贫、写真贫。然而,贫困群众大多居住于山区,记者深入采访无时无刻不在挑战身体和心理的极限,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这不,昭通日报社记者汪舒、陈忠华二人为了清楚了解得胜村黄泥湾自然村村民修路的诉求,他们与当地村民一道翻山越岭、劈荆斩棘,长途跋涉往返9个小时,攀爬25里山路,最终了解了山巅上产业、交通、民风等情况。通过亲身体验,汪舒真情实感地撰写了《黄泥湾,群山之巅的村庄》,写出了孩子们上学的艰辛,写出了群众勤劳的本性,年轻人背上行囊出门打工的情景,也写出了群众的心声与期盼。带着泥土味的写作,致使他的扶贫报道总是能打动无数的读者和群众。

陈忠华撰写的《山巅黄泥湾,脱贫路在何方?》一文,以一份有45个村民按了鲜红手印的《特困村修路申请》为线索,写到当地青年吴仕强自强不息,勇创就业路,租种300亩天麻的感人事迹。也将他自己亲身“生死攀行”的感受贯穿全文,道出一条路对当地村民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特困村修路申请》的分量。

宣传报道要为扶贫攻坚提意见

过去5年,中国共产党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让全世界为之惊叹。作为媒体记者,就是要通过实地走访、询问、思考,为相关部门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汪舒撰写的《基于永善县得胜村精准脱贫的微观调查》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老大难的黄泥湾自然村交通问题。他建议要么以“扶贫资金+自筹资金”的方式把“天路”修通,要么村民易地搬迁。如果在村委会驻地木枯社和黄泥湾的中间位置集中打造一个具有苗族风情的安置点,选址老厂村民小组,同时也照顾水绿沟自然村的部分易地搬迁户,这个折中的方案也许可以解决当前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案一是降低修路成本减少地质生态破坏,二是为93户贫困户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他的规划里,这个安置点要有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包含幼儿教育的学校、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土特产交易市场、一个以水为主题的农家乐、一条通向安置点的公路,再从安置点修一条石梯步道往上延伸到黄泥湾片区的各个生产区域,方便群众劳作。

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卷,桃花源般的令人向往。调查报告发表后,在全县相关部门的干部职工心里深深地留下了印记。最终,那里的群众迎来了云南全省最大规模的整体易地搬迁“进城入镇”政策,原方案搁浅。149户贫困群众签字响应进城政策,这是更加让人欢欣鼓舞的大喜事。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目标,也是任务,更是承诺。媒体记者作为一名时代的记录者,这时候,有责任走进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用手中的笔,浓墨重彩地写下全人类波澜壮阔的“战贫困与反贫困行动”,凝聚起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劲力量。

猜你喜欢
黄泥宣传报道昭通
黄泥水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中心自觉 百姓自觉 县域自觉——金报集团以“三自觉”做好新闻宣传报道
Journal of Japanese Invation ofChina and Nanjing Massacre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
长期不同施肥对南方黄泥田水稻子粒与土壤锌、硼、铜、铁、锰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