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辽日报社,内蒙古 通辽 028000)
语言文字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好比战士手中的枪、裁缝量活的尺,都是职业工具,而且必不可少。语言文字基础对新闻工作者的意义不同一般,是达成工作目标、取得工作成果、创造突出业绩的基本工具和无法替代的实现手段。
新闻语言是传媒活力、传媒面貌的鲜活展现。对新闻语言的要求集中在三个层面:技术层面集中在语音、文字、语汇、语法方面的分析;文化层面注重从知识结构、表达风格、思维方式、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人文层面重点指对语境中诸种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新闻实践领域中,对新闻语言的运用重点强调以技术层面为基础。
新闻语言的运用应该规范和科学。传媒是大众的教科书,报道新闻当然应力求真实准确,舆论导向应该正确无误,传播文化知识也不能马虎。新闻语言的规范化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四个层面来进行具体要求。
语音要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广播电视如需使用方言,必须经过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的批准。这是新闻工作者使用新闻语言的基本行为规范。新闻媒体由于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自身缺点错误的影响也极易随同传播范围扩展而被迅速扩大。因此,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在新闻语言运用方面,从规范语音做起,以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起到正面积极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社会语言环境的净化。同时,新闻媒体应加强从业者对语言文字修养的重视程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制定具体的监督管理规范和奖惩措施,督促新闻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新闻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总结经验,勤于积累。
词汇要规范。新闻语言的新旧更迭、与时俱进是社会生活生机勃勃的表现,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然而,新闻语言的创新也必须讲求规范,要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反之就会出现失范的情况,造成负面效果。首先,要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规范地运用语言和进行创新。不能过度地迷恋所谓的新奇感、时尚感而有意打破词汇构造的基本规则,生造出无实际意义的功能和词语。如果确有必要,也不宜过滥,需要适量控制其出现的频率与幅度。新创的词汇必须要有对其词义的较为明确的解释,用字方面要考虑民众日常文字使用习惯,做到一目了然,便于认知和识记。其次,要加强对新词新语的解释和介绍,推动其传播,进而得到受众普遍认可。传媒要坚持创新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第三,传媒应正确区分“新造”与“生造”。新造词语意义明确,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应该受到支持。而生造词语则是传媒一厢情愿地违反创新规则,强加于人的行为,语义往往含混不清。传媒要传播语义明确的、规范的新词新语,使之流传开来,从而为大众树立一个规范的标准。
语法要规范。传媒语言应遵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避免各种语病,消灭文理不通的现象。首先,要尊重语言事实和语言习惯。通不通是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多数人都这样说,就算是通顺的。因此,要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语例,也就是最具普遍性的语法规范。其次,坚持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看它是否合乎逻辑和事理,以此来判断它是否合乎规范。这一原则如果能很好地与习性原则结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语法规范的结论。例如,《通辽日报》文体娱乐版曾多次报道本市足球俱乐部联赛赛事消息,编辑在制作消息标题时使用过“甲队大胜乙队”和“甲队大败乙队”,尽管“胜”和“败”是一对反义词,但“大胜”和“大败”用在标题中都表示胜利的意思,均指甲队赢了乙队,这就是逻辑整理的分析判断。再次,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法现象。以“副+名”这一结构为例,传统语法普遍认为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但现在,“副+名”的语法结构已经屡见不鲜了。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中人的个性修养悄然变化的一种表现,运用历史发展性原则分析就比较容易接受这类语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语用要规范。新闻语言的语用规范指要合理把握使用各种表达方式、修辞形式等语用方式的“度”,力求做到平实但不枯燥,优美而不矫饰,生动而不油滑,形式的发挥要以内容的需要为根本。新闻语言既要避免生硬、僵化、简陋,又要防止矫情、粉饰、不伦不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中规定: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滥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简称略语或生造词语。
总之,新闻媒体要从自身做起,相互监督,督促建立行业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及时检查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加强内外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不断在文化知识方面充实、提高自己,以健康规范的语言引导大众。
参考文献:
1.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2001年版
2.吴玉兰.《新闻语言规范化的思考》.《写作》.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