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虞永平
课程游戏化项目是一个课程改革项目,更是一个质量工程,也是推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落实的重要举措。课程游戏化不是要另搞一套课程体系,不是倡导课程的一统化,而是对现有课程的优化和完善,是倡导《指南》理念指导下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项目不是要把所有项目幼儿园规范在一条线上,而是鼓励不同的幼儿园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朝着《指南》指引的方向,形成属于自己的发展局面。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幼儿园对课程游戏化的精神理解不断深入,各项工作落实逐步到位,大部分项目园呈现了积极向上的面貌,一些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改变,尤其是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过于强调集体教学、过于在意教师用书、过于在意一致化行动等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课程游戏化项目稳步推进。更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全面开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形成了改革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幼儿园对《指南》学习不够深入,对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不够明晰,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要求理解不够透彻,甚至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工作上的偏差。在此我想重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基本要求,希望项目幼儿园紧紧围绕这些基本要求,结合自己幼儿园课程的实际,尤其是结合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
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核心是关注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关注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让幼儿园课程更具有游戏精神,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与国家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一致的,也是陈鹤琴等老一辈教育先驱倡导的。项目建设幼儿园要以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学习陈鹤琴、张雪门、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思想,学习世界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新进展和新动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切实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质和规律,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并身体力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实践,总结经验,努力提升对儿童、对课程的认识,逐步总结、提炼、明晰教育理念,增强课程意识,增强课程建设的目的性,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没有要求理念一统化,只要符合《规程》《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理念都是值得提倡的。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涉及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待课程、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教和学、如何看待环境和资源等问题。由于理念又有不同的层次,因此,不同的幼儿园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的理念体系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总体上说,理念一定是在回答以上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真正做到对科学理念的了解、理解和践行。课程理念最终总是会体现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中,体现在幼儿园的环境中,体现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和学的实际中,体现在幼儿园的文化中。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全省组织了多场培训,目的就是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正确理解儿童的学习者主体地位,理解教师在促进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与此同时,我们推出了包括陈鹤琴、张雪门等教育家的著作在内的中外学前教育专业书籍,希望广大教师在实践探索的同时,注重学习和思考,使课程游戏化真正有科学的理念引导。我们也鼓励广大项目幼儿园通过互动平台,尝试用理念分析实践案例。不是所有的案例都符合科学理念,大家在相互的讨论中,要进一步看到成绩,发现问题,明确思路,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念的理解。课程游戏化项目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凝聚智慧,总结经验,明晰理念。
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课程。幼儿园课程主要的不是书面的符号系统,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是具有游戏精神的,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游戏性和情境性的,是幼儿积极投入其中的多样化的活动,是幼儿尝试、思考、创造的过程,是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宜于儿童的多样化的活动。因此,幼儿园课程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不是千园一面、万班一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幼儿园应该充分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关注《指南》的目标,真正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幼儿园教师不是“教书匠”,不是简单地把书本中的知识灌输给幼儿。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和研究幼儿的生活,关注和研究环境和资源,规划真正适合幼儿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因此,从本质上说,幼儿园课程本来就是以园为本的,就是从幼儿园的现实出发的。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不只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而是需要课程建设。要有课程的理念,以《指南》为依据,理解并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确定本班幼儿发展的目标,选择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课程内容,并创设适宜的环境,准备适宜的材料。
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建设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不是任何教师都有能力进行系统化课程建设的。有一部分教师需要借助现有的一套或多套课程方案(即教师用书),选择使用其中的活动计划和方案。这些方案是教师课程建设的“拐棍”,帮助和启发教师确定相应的活动,有些教师甚至主要是执行方案中的活动。但任何教师都有改造这些现成的课程方案的责任,只有从本园实际出发,不断改造课程方案,才能实现课程方案的园本化。购买的课程方案不可能正好全部符合自己幼儿园的实际,不可能完全适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必须进行部分的更替和改造。绝对不会改造课程方案的教师是不存在的,任何教师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发展领域、在不同的水平上对原有的课程方案进行调整,以提升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只要有正确的观念,改造一定是伴随课程实施过程的。例如,一个村园的教师,当她开始去寻找幼儿园附近的课程资源,当她带着幼儿进行种植活动,或带着幼儿对附近的村庄进行参观,或根据天气的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这时,课程的生成和改变一定会发生。
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要求幼儿园基于一套或多套现行课程方案,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审议等方式,以适宜性和有效性为目的,从环境设置、游戏区域、活动组织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途径,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形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全面涵盖幼儿发展领域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这也说明,课程方案的改造不是书面的功夫,而是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在实践中不断建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真正适合幼儿园实际的课程方案,扔掉现成的购置方案这个“拐棍”。
在课程方案的改造中,核心的是幼儿的活动。要真正从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契机。集体教学、区域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都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选择幼儿的活动形式要考虑活动的内容和性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要充分发挥每种活动的优势。尤其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集体教学活动的状况,更要改变将集体教学活动当做教师说教的状况。要注重多种活动形式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
幼儿园的环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环境的改造和创建也是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要求幼儿园的环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既关注室内环境,也关注室外环境。这里首先主要讨论室外环境。要真正让室外环境具有生态性,要有生命气息,让幼儿感受生命的多样性,让室外环境真正成为幼儿获得多样化经验的活动场地,而不只是做操的地方。要为幼儿创设趣味化的活动空间,满足幼儿玩沙、玩水的兴趣,满足幼儿多样化的交往需要,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获得自然、审美、社会性、身体等多方面的经验。环境是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因素,幼儿园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真正能让幼儿的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潜能得到充分展现的环境。
充分利用和优化室内的廊道环境、班级环境及其他公共环境,这也是充分发挥环境的课程价值的主要举措。要从课程目标出发,对幼儿园的室内环境进行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充分利用和有效管理。要避免空间的浪费,在班级空间足够或廊道宽敞的情况下,不一定要建专门的活动室。如果班级空间狭小,走廊又无法利用,就可以考虑建几个必要的功能室,但要提高活动室的利用率,使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获得新经验的机会和条件。避免为了搞特色,背离《指南》的目标,挂牌辟室,建设所谓的特色活动,浪费空间,浪费幼儿的时间。
幼儿园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主动交往、充分表现。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的主体性。要处理好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让更多的幼儿真正理解规则,认同规则,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有师生共同生活的意识,教师不只是看护幼儿的生活,而是与幼儿共同生活,要真正接纳和爱护幼儿,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安全、愉快、被在意和得到鼓励。
在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区域活动是过去关注相对不够的。我们强调活动区域,不是因为集体教学和日常生活不重要,而是因为部分幼儿园对区域活动有陌生感,在规划区域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相对较多,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并不是说区域活动就一定优于其他活动。在一日生活中,活动类型的选择还是取决于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的活动区域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基本条件。活动区域可以存在于室内,也可以安排在室外。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幼儿园来说,区域如何规划,是因班而异的,是与幼儿园实际的空间资源相关的。甚至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及幼儿的兴致都可能影响区域的安排。要避免区域规划的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区域的规划要有利于幼儿的活动,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有利于幼儿经验的获得。区域的规划应注重多样性、互补性、互动性和发展性。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活动和任务,性质也可能各异,不是所有的区域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但不同区域之间可以进行协调和互动。因此,有些区域可能自发性和游戏性更强一些,有些区域可能目的性和探究性更强一些。在区域规划时,一定要将幼儿游戏的需要作为区域设置的重要依据,确保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和空间。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感觉到区域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比较困难,也有的教师觉得区域活动比较省劲。出现这两种情况,是因为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和定位不同。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但它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活动,也需要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提供条件,当然也不能将区域活动当做小组教学,教师介入过多,干扰幼儿的探索和发现。教师任何放任不管、过于随意的行为,都不可能引发幼儿的深层学习,不可能让幼儿不断面临挑战,形成新的经验。
要深入研究包括区域活动在内的各类活动的过程,研究活动过程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教师如何观察发现问题,教师的指导是否合理和有效,研究幼儿在活动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研究幼儿是如何获得经验的。要关注活动过程,向过程要质量。
幼儿是在行动中学习的,幼儿与周围环境,尤其是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是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是集体教学还是区域活动,都需要课程资源做保障。首先,要充分配足班级活动的基本资源,按照教育部《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的要求,确保基本资源的到位。其次,课程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重要支撑。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可建立资源地图,系统登录周围资源的种类和功能,形成一个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等在内的广泛的资源体系。
要深入研究每一种资源的挖掘、收集、利用和储存的过程,研究每一种资源的功能,研究不同资源之间的协同和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教育价值。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和改造资源,将基本资源和辅助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确保活动资源的可选择性、可获得性、适宜性和挑战性,要真正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促进幼儿持续的学习。要深入关注幼儿利用资源进行互动的过程,发现问题,加强指导,使资源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转化为幼儿的经验。
所谓课程游戏化能力就是指幼儿园课程的建设能力。幼儿园教师不只要有课程实施能力,还要有课程建设能力,这也是幼儿园教师能力结构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关键因素。幼儿园课程建设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工作,而是幼儿园最基本的工作,甚至是每天都在进行的工作。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课程建设就是学习和理解《指南》的要求,明确以儿童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注重生活和游戏的教育价值,明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目标,在观察幼儿现实表现的基础上,为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如创设环境,准备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相应的经验。对于一个具体的教师而言,就是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在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计划自己所在班级一学年和一学期的教育计划,再细化为具体的每个月、每周和每天的教育计划,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努力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相互联系的多样化的经验。也许,有些内容需要借鉴一些经典的课程资源,也需要参考一些较为成熟的课程方案中的某些活动,甚至要借鉴一些其他幼儿园组织内容的思路。也许,教师们设计的活动还没有那么完善,环境也还没有那么丰富,但这都不能否认幼儿园正在进行课程建设。也正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幼儿园课程才可能不断完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
课程建设能力包括教师运用观察分析的能力、计划和设计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资源挖掘和利用的能力、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这些能力就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的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有别于其他年龄阶段学校教师的能力,也是幼儿园教师的看家本领。培养学生获得这些能力,也应该是师范院校培养新任教师专业能力的目标。当前,尤其要关注观察分析能力、课程审议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等能力的发展,要深入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提升专业能力。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能力就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集合和灵活的组合。
通过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实践,不断推进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普遍提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水平,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