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佳玲
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建设机制与发展路径探讨
纪佳玲
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107
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到图书馆服务之中是当下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在文化联盟体系下,图书馆参与其中能够保证协同的文化宣讲、科学演进和实现信息交互。但在现阶段,图书馆在各自独立体系下的整合出现了困难,发展模式单一且缺乏实操性,技术和管理协同实现有难度。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应当注重资源整合、建设文化品牌,面向用户需求、打造体系文化,重视协同管理、创设细化服务,注重科技投入、实施人才战略。
图书馆;“互联网+”;文化联盟;服务;路径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作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的源头,更需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整合来实现自身服务素质的提高。自国家全面落实“全民阅读”“文化传承”和“素质教育”以来,图书馆应当抓住发展契机,从科学管理、技术应用、服务优化等层面入手,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发展,通过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来实现自身的综合发展,同时提高人力、物力的配比来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从而推动自身服务效度的提高。因此,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建设与发展是当下的重点工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匹配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进而将图书馆打造成全面信息服务的源头,真正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体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借着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东风”,提出了“互联网+文化联盟”的概念,其是指以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络为发展平台与媒介,使传统文化联盟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互促进融合,进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发展生态,转型为现代化文化服务发展模式[1]。
图书馆在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过程中,应当正视自身的优势并弥补自身的不足,利用自身文化感召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融入文化联盟之中,并打造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应用体系。
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具备的文化属性给民众留下了刻板的印象。而图书馆在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后,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共融,能够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服务内容和方式,通过互联网的发散性特点和文化联盟的服务多元化特点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图书馆与博物馆、展览馆的合作互补,保证协同的文化宣讲,同时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在资源的整合与共融下加强文化的宣导力[2]。
当前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已经陷入了一个瓶颈,需要透过现象认识到发展的本质,应当围绕客观需求的实施和时代发展的现状进行改变[3]。因此,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是满足自身发展所需的必然结果,能够充分地打造社会文化环境和气息,有效规范文化联盟体系下的服务模式,增强自有用户粘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发展观下的科学演进,不但满足了时代发展的诉求,更能够为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打造支撑的平台。
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能够进一步精准地实现受众人群的交互和体验,不但提高了信息服务的覆盖率,也保证了服务内容多元化前提下的服务效率和效度的提升,这种共创与互补的模式体现了“互联网+文化联盟”的实操优势。图书馆在进入联盟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服务模式可以实现创新,往往会根据联盟本身的主体和主题进行调整,从而直接将服务传达给受众人群,在不同场景中的交互能够更好地实现双向共赢[4]。
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不同体系、体制和体量整合形态下的服务细分难以把控,而现有发展模式单一且缺乏实操性导致图书馆服务效度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水平无法提升。图书馆需要客观分析技术和管理难以实现协同的问题,为后续发展层面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
无论是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其自身的行政架构和经验模式往往都在独立的体系下运行,图书馆很难与其他体制进行融合与对接,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制度、考核、绩效等指标控制,造成了图书馆难以充分的拥抱互联网,在参与文化联盟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自身信息服务效度的缺失,这是当下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难点[5]。
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多是以信息服务和馆藏资源积累为主,在服务、推广和发展模式上较为单一,往往在管理发展中不能够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在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过程中难以匹配新的技术、管理和模式,往往在被动的发展中缺乏其应有的信息服务功能指向,很难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优势[6]。
图书馆大多应用自身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外包类的信息技术服务,在管理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实现多是结合局域需求进行。在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时,在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中受限于技术和管理的协同变化,无法更好地将资源和服务融入到文化联盟的体系之中,在技术缺乏、人力不足和模式不符的情况下难以进一步匹配后续发展。
文化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在整合资源条件下建立更有效度的文化服务环境。在趋向性、发展性和服务性统一的条件下,图书馆在参与“互联 网+文化联盟”中,要设定协同发展的机制体系,如建立独立的协作部门、调整现有的技术接口、设立具有绩效目标的管理模式,保证自身内部的工作模块能够匹配到文化联盟之中,从而有效引导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能够借助“互联网+文化联盟”的优势,形成一种适用于服务过程中交互提升的机制和体系,保证图书馆将自身的服务嵌套到文化联盟之中,而后在工作中不断进行优化,包括信息资源、服务群体、服务效度和职能目标等,在既定的标准下制定相应的流程,保证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整体协同性发挥,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图书馆在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过程中,要保证自身服务的目的性能够与之进行匹配,同时根据不同阶段所设置的目标来进行体系的建立。具体来看,图书馆应当设计管理指标来进行责任明晰,如阶段性的目标达到人群数多少、借阅率分析、宣讲活动推广等,保证服务的目的性和责任权属统一,避免各自为政现象导致的资源浪费。总体来看,图书馆服务体系围绕文化联盟的统一发展目标是现阶段工作开展的前提,在服务内容、推广目标、服务标准和效度上进行优化,通过实现量化指标的工作模式和达成阶段性目标来优化现有模式,加强“务实”工作的落实具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避免在后续工作中盲从和拖沓。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在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过程中更要认定信息化实施的交互性统一,从而在技术的功能性层面保证图书馆与文化联盟之间的合作发展,实现双赢。具体在技术层面的实现上,图书馆要保证在现有的门户、软件、硬件上进行调配和调整,结合文化联盟中的主流网络应用情况,在实施流程、方法、模式和执行上保证技术层面的“求同存异”,通过联盟中的技术交互和信息交流找到切合实际的应用策略来支撑服务的横向和纵深发展,从而形成“互联网+”的技术实现,如门户关联、流量引入、资源共享、数字实现等。图书馆只有充分地从技术层面建立交互和发展机制,才能够为后续全面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提供支撑,进而实现共赢和发展。
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与高校、博物馆、文化馆之间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打造全新的服务来引导用户进行关注和使用,进而按部就班地进行文化品牌的建设,从而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具体来看,图书馆可以定期牵头设计文化类的活动,如文化产业论坛、科技交流展会等,而后进行经验交流和汇总,从覆盖率、活动频率、服务内容和时效结果上进行设计和优化,利用文化联盟的优势来拓宽自身的服务面,长此以往就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文化品牌。
文化联盟所面向的用户群体复杂、分类广泛和需求多元,而图书馆参与其中更需要围绕自身用户群的需求进行发散式的文化体系构建。在用户需求定位上结合文化联盟的主体和主题,从大局出发,在维护文化联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进行设计,通过平台、网络等渠道进行具有指向性的信息供给,从而保证其所覆盖的人群能够更加的广泛。例如,“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便能够在资源整合的前提下,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流”层面的支撑,同时充分挖掘陕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文博创意产业聚集平台,其中吸纳国内30家著名博物馆、高校、设计机构加盟,利用图书馆文博资源的基础建立了信息智库,较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7]。
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重点在于通过协同管理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并非是某一个阶段的管理目标,而是实际工作的基础,也包含了通过持续性的协同管理来支撑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图书馆与文化联盟之间的服务形式和目标趋同,而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围绕文化服务来创设具体的细化服务,如数字化资源推广、信息服务主动推送、线下论坛联动线上用户等,这些细化服务能够抓住用户的现实需求并扩大文化联盟的影响力,在服务中可以更为直接地进行文化宣导,发挥出文化联盟的群体效应。例如,“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进行的细化服务设计,能够将图书馆的文化符号更好地植入到用户群之中,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图书馆本身的价值,提升了全国图书馆的文创研发水平,让传统图书馆焕发生机与创意,实现文化教育职能和文化产业职能的共同发展,值得借鉴和学习[8]。
“互联网+”的概念所覆盖的并非单一的信息网络,同时也包含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多种前沿技术的整合应用,这就需要图书馆层面能够开创性地引入前沿技术来匹配“互联网+文化联盟”的实现模式,如信息化软件的接口开发、数据库设计的多元化、用户群的大数据分析等,只有充分地将现有图书馆发展“互联网化”,才能够为图书馆的开放式发展建立便捷的渠道。另一方面,图书馆现有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需要进一步优化,面向计算机网络来组建人才团队,在设计、测试、开发和实施等人员上加大投入力量,组建具有超强执行能力的人才团队,形成面向“互联网+文化联盟”的人才服务团队,有效地利用前沿技术来整合资源并打造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战略,为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工作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能够有效地利用协同和协作的模式凸显文化信息服务的功效。图书馆不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到文化联盟的体系化发展之中,从而在发展理念、合作模式与服务能力上获得提升,在全面实现整合资源和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保证自身的服务能够借助“互联网+文化联盟”的优势交互提升,进而为民众提供具有效度的信息服务,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环境,最终为我国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
[1]张兴旺,李晨晖.“互联网+图书馆”顶层设计相关问题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5):33-40.
[2]秦磊.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1):42-45.
[3]穆旋.试论“互联网+”形势下省际高校图书馆移动联盟的建立[J].知识经济,2017(17):175-176.
[4]陶爱兰,张雅妮.西部省级公共图书馆联盟成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4):81.
[5]杨晓东.“图书馆+”: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3):62-67.
[6]高咏先,叶华.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综合性区域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46-49.
[7]叶翠,刘灿姣.中部地区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评价及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7(1):79-82,100.
[8]何渊,吉顺平.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变革与创新分 析——以移动图书馆应用与研究为例[J].中国报业,2017(12):62-63.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Participation of Libraries in “Internet + Cultural Alliance”
JIJia-ling
(Library of Shenzhe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uangming Office, Shenzhen 518107, China)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to library services is a trend in the current era. In the cultural alliance system, participation of libraries can ensure collaborative cultural preaching, scientific evolution, and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However, at this stage, the integration of libraries under their own independent systems has presented difficulties: the development models are unitary and lack practicality;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synergy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 this context, libraries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build cultural brands, face user needs, create systematic culture, attach importance to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create detailed services, pay atten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implement talent strategies.
libraries; “Internet +”; cultural alliance; services; paths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4.010
G253.1
A
2095-5707(2018)04-0035-04
(2018-03-19)
(2018-03-26;编辑:魏民)
纪佳玲.图书馆参与“互联网+文化联盟”的建设机制与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42(4):35-38.
纪佳玲,E-mail: llpp95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