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明明
数字时代背景下,图书出版产业模式和内容皆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编辑人员的思想理念和职业能力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出版单位想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正视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利用数字相关技术努力改变发展现状,图书编辑想要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就应积极提高自身能力。
1.1.1 产业链和盈利模式不明确
目前,我国多数图书出版单位普遍存在规模较小问题,即便有数字技术的支持,也无法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单一数字化产品不能实现聚众效应,导致数字化图书出版形成了以少数信息服务商为主的盈利模式。数字化知识服务市场被信息服务商垄断,致使图书出版单位无法与数字化出版的综合发展要求相适应。
1.1.2 图书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出版图书的数量和种类皆十分庞大,每年有远超30万种图书在全世界发行,但很多图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主要原因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电子图书流行开来,加上网络对其要求相对较宽松,导致受追捧的、销量高的电子图书被大量出版,严重影响着图书的整体质量[1]。
1.1.3 忽视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普及发展,图书版权问题成为这一行业人员的重点关注内容,网络出版商想要出版发行图书,就要获得作品的授权,是对传统图书出版模式的一种冲击,但可实现性较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数字化图书出版领域的重要推动力,不仅有利于图书出版,还为用户查询、下载知识内容提供了便利,同时也造成信息侵权行为频发的严肃问题。当前,图书出版单位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足,使得侵权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特点,严重影响了图书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1.1.4 缺乏综合型专业人才
数字时代下,图书出版行业极度缺乏综合型专业人才,相关单位也没有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从业资格认定等机制体系,影响图书出版行业的整体专业性、严谨性和规范性。随着数字技术研究发展越来越深入,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要求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图书出版相关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当前的专业性人才数量较少且综合素质能力较低,根本无法满足数字化图书出版的发展要求,导致图书出版行业整体发展效率低下。
1.2.1 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链
图书出版行业想要实现数字化发展,就需要构建能够贯穿于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并创新盈利模式,促使个产业链节点皆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延伸服务,例如支持内容提供商与新环境媒体企业联合,只有充分发挥产业链内各单位的优势,才能实现行业资源共享。另外,图书出版单位还应当积极探索付费广告和增值服务等盈利模式,结合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利用多元化手段促进图书出版行业发展方向与社会实际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为促进图书出版单位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
1.2.2 全面提高图书质量
对于目前我国网络图书出版质量较低以及粗制滥造等问题,有关部门一定要及时构建审核机制,建立健全图书出版质量评价标准(规范)。对网络图书各项重点内容进行定期审核,对出现质量不过关、排版不合理等问题的图书,可以采取取缔、取消图书出版从业资格进行惩罚,努力营造健康、积极的出版环境,从而避免出现因电子图书泛滥而使得图书质量下降的情况。有关部门在制定图书出版质量评价标准时,可以着重考虑图书的创新度、内容质量、阅读体验和用户评价等方面,从而切实提高出版图书的质量。
1.2.3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我国图书出版单位应当提高重视程度,首先,建立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法,由于目前我国与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正式成文,多数以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出现,所以,有关部门要从根源入手,将计算机作为支撑,通过制定全面的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法取代传统意义上知识产权规范,从而促使图书出版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和完善。其次,建立以保护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为主的相关管理部门,在建立部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应全面落实法律规章制度,通过调整法律规范对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第二,严格落实并执行监督管理权,对首次上传网络的各种资料做出相应规定,明确侵权范围,并将这些作品送至网络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对其进行实时网络监察,保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2]。
1.2.4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综合型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图书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图书出版单位想要切实实现数字化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拥有充足且专业的人才作为支撑。对此,图书出版单位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利用良好的激励制度和与实际工作相符的薪酬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其中,从而保证数字化图书出版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图书出版行业可以建立业绩考核机制,要求各图书出版单位全面落实考核制度,从而提升相关人才的参与热情。
数字时代对图书出版和图书编辑提出了新要求,图书编辑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挖掘、发现潜在有用信息,从而提升自身的选题策划能力。选题策划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图书编辑根据读者需求对出版图书进行排版、编辑和创意改良,只有当图书编辑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并对结果进行反复论证,才能保证选题的正确性、科学性以及符合社会发展。对此,图书编辑应先确定目标读者,并充分了解目标群体的经济水平、阅读需求、心理价位、喜欢的装帧设计风格等信息,随后经常与发行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同类图书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明确自身图书上架的最佳时间和发行方式,从而提升图书竞争优势。
图书出版工作是一项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工作,其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图书出版有许多工序,例如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反复论证、筛选作者、约稿、选题申报、编辑加工、设计制作、校对、印制、宣传、发行等,这些工序相互衔接且相互制约,是一个严密的整体,而且每一道工序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整个图书出版流程都会产生影响[3]。图书编辑是图书出版工作的总协调人,所以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执行能力,如此才能从整体上把控图书出版流程,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保证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
优秀的图书都拥有一位好作者,作为图书编辑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利于编辑结识更多优秀作者,对获取优秀图书资源、组建作者队伍、提升自身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作者与编辑本来就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图书编辑需要全面了解作者的创新能力、创作水平和风格特色,对作者始终保持尊重和激励态度。当作品需要修改而作者又不接受修改意见时,图书编辑便可以充分发挥沟通协调能力,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与看法传达给作者,与作者就修改部分进行探讨,力求在沟通中找到共通点,从而实现提高作品质量的目的。
在数字时代影响下,信息数据急剧增加,出版市场瞬息万变,信息闭塞是图书编辑的大忌,这就要求图书编辑提高对信息搜集的重视程度,努力增强自身使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网络信息搜集的能力。图书出版单位一般拥有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搜集各种信息,但是,为了能够真正参与到整个出版过程中,图书编辑也应具备搜集、使用、研判信息的能力,能够从复杂烦琐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高效率、高水平的网络信息搜集能力能够为选题策划提供信息储备,帮助作者激发灵感,对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提升编辑水平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在数字时代影响下,图书出版单位应当积极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出版工作进行转变和创新,从而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图书编辑人员必须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努力学习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从而实现增强自身职业能力、拓宽发展道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