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蕊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对新媒体运维模式缺乏深刻的认知,导致创新媒体形式与传统媒体发生本质性冲突,无法实现主体经济发展、社会人文进步与价值观念转变等的高效契合,使得诸多地区新闻采编模式较为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采编模板,且新闻内容表达方式也仅局限于图片或视频短片,缺少创新。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审美疲劳的负面效应,对受众的吸引力降低,新闻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轨,无法切实反映基层群众的生活面貌和心态,难以激发情感共鸣,进而拉低收视率。
首先,广播电视台基层时政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且对多个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其更高效地接纳新媒体运维模式的具体改变。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地区的新闻采编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理论储备不足,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且对时事资讯热点、新媒体传播特点等把握不到位,无法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随着现代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模式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媒体运维的核心仍然是信息的基本内容。对于新闻资讯热点的筛选与信息表达方式的选择,能够有效反映一家新媒体的专业水平。时政新闻在新闻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部分电视媒体缺乏对其应有的重视,甚至肤浅的认为时政新闻的主体内容应当局限于领导决策层的重要会议,与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产生关联。这种理念不仅是对党政战略指导方针的亵渎,也是对民生新闻的曲解。因此,确立宏观民生新闻理念势在必行,并且应当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1 提高时政新闻编辑人员的政治敏感性
政治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主体内容的合理筛选,对选定内容的后续加工处理,争取在保证社会关系稳定团结的基础上,披露基层群众所关心的政治导向、惠民政策及法律条例等。作为一名时政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当充分认知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主体服务对象是广大基层群众,而媒体作为联系党组织机构与基层群众的重要桥梁,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报道相关新闻资讯。作为电视新闻编辑,还要深度挖掘时政新闻中有价值的内容,还原事实真相,突出时政事件的主旨内涵。除重大时政新闻事件外,还要尽可能的避免照本宣科的复制传统新闻报道程序。另外,需密切关注有合作或正在洽谈中的兄弟台的具体做法,不断汲取经验。基层电视台除了要保证本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外,还需联合省级乃至中央电视台,尽可能的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
2.1.2 积极锻炼时政新闻编辑人员的思维
从电视传播方面来说,时政新闻编辑要培养多层次的新闻触角,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宣传报道重大时政新闻,保证公众对时事政治的充分了解。首先,要拣选适宜与公众分享的新闻题材,并结合题材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报道表达方式。其次,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需学会优化安排和加工处理新闻信息,让受众能够高效提取主体新闻线索,深化对新闻内涵的理解。最后,作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不仅不要积极落实并参与宣传工作,还需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保证报道内容被接受和认可。且针对突发性事件,应从多维度分析事件的政治敏感性和公众影响,按要求落实采访报道工作。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和信息采编工作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且信息传播流程及各环节趋于前瞻化和扁平化。针对此,要以大编辑部为核心,实现有形和无形运作流程的相互疏通,优化人力资源分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为各大编辑部统筹规划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新媒体背景下,各大编辑部可以实现对静态时政新闻的整合报道,协调统一整个信息共享过程。
2.3.1 时政会议流程的重点拍摄内容和拍摄行为规范
在拍摄领导参加会议、公众活动时,要有一定时长的正面镜头,尽可能避免仰拍和俯拍,注意平衡拍摄时间、长度及方位。如果需要拍摄五秒钟的静止画面,可将拍摄时长控制为8~10分钟,同时为运动画面预留充足的起落幅时间。如果领导数量较多,可独立分化拍摄,也可同组框出现,但要着重注意画面镜头的主次关系,适当调整时长和频率。针对分组拍摄或组拍,需调整对应的拍摄角度。注意镜头的表现力,尽量多拍一些会议的景别和特写镜头,以便后续筛选与替换。在拍摄运动镜头时,应选择恰当的拍摄方式,并注重会议拍摄的各项细节,具体包括拍摄角度、时机等问题,把参与人员的形象优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2.3.2 领导深入调研考察新闻的拍摄技术要点
相关人员需切实了解调研考察的侧重点,明确调研的基本路线。通常,社会调研既有在室内进行的,也有室外的,既有会议座谈的方式,也有实时互动交流,这使得拍摄的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针对这种情况,摄影记者需结合现场环境特征调整拍摄模式和各个参数。不仅要保证拍摄画面符合要求,还应确保拍摄画面的真实性。再者,需格外注意领导人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抓拍精彩瞬间。要想保证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化,需着重放大精彩细节和关键镜头。此外,要深化后期编辑意识,拍摄足够数量的空镜头,注意画面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同样重要的是,还需根据现场环境与调研的重点,增强画面整体语言与主体线索的协调性,确保整篇报道有突出的层次感和递进感,环环相扣。
当下,新媒体已经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对于新闻来说,电视时政新闻更具直观性、全面性、生动性和权威性。以信息共享协作网络为基准,各县市级网络直播平台层出不穷。在此过程中,电视时政编辑要不断创新协作联通手段,整合各级媒体策划的新闻内容,以此提高时政报道的公众影响力。随着网络科技的普及优化,如今我国已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五花八门的新闻信息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但针对信息的选择并不是每一个社会个体都能实现的。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主动承担社会职责,拣选各类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公众。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基数不断膨胀,为此,要采取各类针对性措施搜集信息,这对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基于此,切实深化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策划意识,提高专业能力,采取多角度分析和多渠道传播具有实际意义。
为搭建良性且完整的广播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平台,要逐步摒弃单纯追求收视率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为基准,将重心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公众影响力层面,将新闻媒体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伊始,收视率逐步成为电视节目的重点考核标准,一旦收视率欠佳,就会被主流媒体平台所摒弃。而通过无节制、无下限的媒体炒作,一些价值观念的低劣节目博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导致部分新闻节目为顺应潮流,也逐步向娱乐化方向发展,这也成为电视新闻界关注的焦点话题。由此可见,保证时政新闻的严谨性、严肃性和严明性,让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迫在眉睫。媒体要以社会效益为核心,从政治和道德两方面强化社会责任。一方面,在政治责任方面,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党性原则;另一方面作为时政新闻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强化综合素质,寻求创新,并立足于政治全局,合理区分主次矛盾,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对于时政新闻来说,优质的新闻主体内容仍旧是新媒体时代的核心。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人员要创新模式,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强化综合素质。只有掌握较强的新闻采编技巧,融合新媒体元素,创新采编形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推进广播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