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淑兰 李玥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媒体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使得传统媒体记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过去单纯的接受新闻信息的受众,现在也可以随手一拍发送到网络上,成为“新闻事件的制造者”,甚至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以前发布新闻事件的媒体大多数掌握在相关专业的部分人的手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观众只要手中拿着一只麦克风或者一部手机,便有权利发表新闻事件。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记者型主持人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记者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的疑惑。本文将从国内的行业现状、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的责任与义务、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及全媒体存在的问题、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应该如何规范这种现象的角度进行分析,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建言献策。
在各种媒体相互交融的今天,相较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体来获取信息,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来自新媒体的重大冲击。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对于新媒体的概念,至今未有明确定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提出:新媒体就是一种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通过信息的传递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它是一种媒介,当然,它采用的是当代最新的科技手段。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认为,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记者型主持人集“记者和主持人”于一身,在节目的采、编、播过程中有着超乎主持人的独特的驾驭能力。记者型主持人是处于专业主持人和职业记者之间的一种角色,也是一个新闻人角色,指参与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当中,其中包括策划、采访、主持等环节,使得主持人能更好地把握整个新闻报道。目前,我国有关“记者型主持人”的研究主要是在经验的总结上,山东师范大学刘茗蔚老师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记者型主持人的含义,她认为,记者型主持人就是高度融入节目报道的意识,以采访和主持见长,将采、编和播融于一体的主持人,具有记者和主持人双重的角色要求。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己经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主持人,而是需要直接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报道事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对于记者型主持人来说,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使得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成为了他们的一大优势。在节目的呈现过程中,记者型主持人并非仅仅承担着主持人这一职能,同时他们还承担着记者这一身份,在对新闻事件的传达中,跟踪全程,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将相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更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样生动的表达方式可以很好地拉近记者型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记者型主持人深入到新闻事件当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公民记者”的概念是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被大家熟知的,单从字面上来看,“公民记者”这个词的中心语是“记者”,而“公民”只是一个修饰语。一般地,人们把非专业化新闻传播者或公民新闻的提供者称‘公民记者”。公民记者同我们之前所熟知的专业记者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在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过程中,可能发挥着记者在某一方面的作用,但并不是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只是普通社会公众。“公民记者”的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因为他不是专业的记者,而是出于民间,因此也被称为“民间记者”。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空间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而“公民记者”的出现,使越来越多人质疑:传统记者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2.1.1 新闻来源过剩
过去,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加,微博、微信和各种APP的发展让受众接收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传媒的“大众时代”正在向“分众时代”过渡,人们不再局限于被灌输认知,处于被动的状态,而是处于可以随意挑选的主动地位,这不管是对传统媒体还是对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2.1.2 信息传播速度过快
相对于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公民记者来自于受众之间,因此对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的捕捉更加迅速,由于其便利性,公民新闻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记者,这使其拥有了对新闻事件的第一报道权、定义权,甚至是解释权,因此,公民记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以深度和广度为优势的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的生存。
虽然“公民记者”很大程度上冲击着“记者型主持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公民记者”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闻真实性受到挑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传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客观、真实、公正。公民记者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记者新模式,他们彼此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事件的传播者。现在,“公民记者”作为社会建设的一分子,他们对于更好地实践自身权利有了更高的诉求和愿望。面对公民记者带来的网络监督,相较于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公民记者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均达不到要求,因此不乏会出现为了“蹭热度”吸引眼球的假新闻。
二是公民记者的不专业性。与专业的记者型主持人相比,公民记者在专业素养和技能手法上明显有很多不足。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充当新闻事件的发布者,所以公民记者可以随手发布所看到的事件,虽然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保证,但是并没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相较于非专业的公民记者,记者型主持人本身具有如下优势:
一是权威性。在信息报道方面,专业记者仍然占有权威内容的发布权。在诸如“香港回归二十周年”“金砖会议”等重大报道中,仍由央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权威发布领导人讲话和会议内容,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其关注度仍然在网络中保持领先。
传播影响方面,专业记者仍有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在突发事件中,其确认、定性、解决等都是由传统媒体引导的,尤其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真实的信息、高密度的的评论、新闻监督等来提高事件关注度和透明度,对事件追责、整改,促进社会公平进步。
二是专业性。在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有着传播资源和丰富手段,对内容的开发能力强的优势。无论是航拍新闻,或者是可视化技术、VR新闻都需要人力物力资源作为保障。而公民记者由于其设备简单,处理能力弱,很难生产出诸如新华社的全媒体形态可视化微电影《红色气质》这种优质的新闻内容。
三是执行力。记者型主持人在一档新闻节目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执行力也是一档节目关键的一环。记者型主持人如果只是按照所提供的台本进行简单的口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必须参与到整期节目的前期准备和策划中,如果记者型主持人不参与到整档节目的编排中,就很难保证节目播出后的传播效果。这一点,对于非专业的公民记者型主持人来说是较难做到的,但是对于专业的记者型主持人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前期的策划、采访,还是到后期的编排播出,记者型主持人对节目主旨的把握应该是比较具体和全局性的,当然,对节目的细节也是了如指掌,所以,在节目的实施过程中,参与到节目编排中的记者型主持人能真正贯彻节目意图,在参与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记者型主持人亲力亲为,使得新闻事件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这种情况下的新闻节目才能更加出彩。
记者型主持人要想在发展迅速的新媒体时代站稳脚跟,首先必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它体现了人们获取和分析各种大众传媒信息的水平,以及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或者自媒体等来服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服务工作所需的技巧和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更应当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担当意识,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纲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受众的要求和选择会越来越多,再加上新兴的公民记者对新闻真实性的挑战,记者型主持人更应当找准自身的定位和责任,在宣传的过程中以正面宣传为主。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及自身的专业优势,敏锐地观察身边的小事,把对人的关注延伸到那些被人们忽视的人和事身上。
就新闻传播的方向来说,专业记者应该在保持自身的真实性、专业性的基础上认真吸收公民记者的精神内涵,增加其新闻的受众关注度,通过各种手法增加受众的参与度。因此,传统媒体下的记者型主持人要不断地掌握和利用新技术,运用更加丰富的新闻语言、新闻形式、新闻技巧完成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优势,运用大数据计算适应分众化的趋势。
由于公民记者的便捷性,在新闻的时效性上,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很难达到像公民记者一样的即时性,但是,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可以在公民记者的基础之上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结合公民记者的新闻线索,挖掘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好新闻,关心群众的感受和需求,使新闻既能保证其真实性、权威性,又能反映群众、贴近群众,更加“接地气”。
与新媒体相融合是传统媒体以及记者型主持人发展的立足点。记者型主持人在面对全媒体时代下出现的种种挑战,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修养。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缜密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记者型主持人对复杂的事件做出快速的判断分析,抓住问题的核心。主持人缜密的思辨能力也可以使得电视节目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从而避免浅显浮夸。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记者型主持人要抱着去粗取精的心态学习公民记者的特色,充分发挥专业记者的优势,坚持以真实为生命,以导向为灵魂,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地采编精品,讲好中国故事。
新媒体时代对记者型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作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不仅要承担起自身特定的身份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更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媒体工作需求。在这个关键时刻,记者型主持人既要守住自身的独特优势,又要善于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牢记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为中国的媒体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