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 言
40年春华秋实,40年岁月如歌。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我国出版事业勇立潮头,锐意改革创新,实现大繁荣大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出版体系,品种极大丰富,规模迅速扩大,能力显著增强,质量大幅提升,走出去成效明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回首40年,我国出版事业由小到大,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跃升至世界第一,印刷业整体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缔造了出版领域的“中国奇迹”。其中,最突出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与时俱进。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伴随着国家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生动展开,出版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完善。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提出出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明确了出版工作的五条指导思想,实现了出版业的复苏与发展。2008年1月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指出,出版工作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17年7月召开了全国出版工作会议,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出版管理,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40年来,出版工作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遵循文化产品生产传播规律,大踏步跟上时代,以自身的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助推时代大潮、引领风气之先。
服务大局、服务群众能力水平极大提升。40年来,出版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一大批既叫好又畅销的优秀出版物,高扬时代主旋律,振奋人民精气神。《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二版,《中国美术全集》《大辞海》《点校本二十四史》等重大项目面世出版,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发行5200万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发行超过2600万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发行近2000万册,《抗日战争》三卷发行60万册,这些主题图书有效发挥了为中心工作助力、为全局工作添彩的重要作用。40年来,出版工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期待,着力提供丰富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出版品种数量不断扩大,出版市场持续繁荣。2017年全国出版图书51.2万种,居世界首位,比1978年增长33.2倍,年均增长9.5%;出版期刊10130种,比1978年增长9.9倍;出版报纸1884种,比1978年增长9.1倍;电子书、网络文学、专业文献数据库等新型出版产品不断催生发展。各级各类书店、图书馆、书屋等文化设施蓬勃发展,全民阅读广泛推进。全国3166个公共图书馆、16.2万个图书发行点、以图书电商为代表的10万余家网络书店、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的60万个农家书屋,使群众就近、实时买到书、看上书;一批大型书城、品牌书店和24小时书店温暖爱书人心灵,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和阅读交流空间;“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广泛蓬勃开展,每年吸引8亿多名读者参与。
出版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增强。40年来,出版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整体实力极大增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119.2亿元,资产总额22165.4亿元,利润总额1344.3亿元。一批双效俱佳、特色鲜明的现代出版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壮大,38家出版传媒企业改制上市,18家出版传媒集团的资产总额超百亿元,中国出版集团等5家企业跨入全球出版企业50强。新技术重构出版发行形态,出版业实现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的升级,按需出版、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和有声读物、电子书包、知识服务等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海量优质出版内容数字化呈现、立体化传播,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出版走出去步伐加快,版权输出逆差大幅缩小,实物出口品种规模不断提升。2017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12651项,进出口比例从20年前的15∶1缩小至1.4∶1,图书出口1200多万册;中国图书在法兰克福、巴黎、纽约、莫斯科等国际知名书展上成为亮点,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以24个语种、28个版本在全球发行660万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以9个语种、11个版本全球发行1300万册;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一批优秀作家及其作品获国际知名大奖。
40年来,广大出版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立足改革开放大时代大背景,不断探索总结推动出版繁荣发展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思考,不断深化拓展对出版工作规律的认识和体会,形成了许多值得长期坚持的原则经验,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出版本质上是政治工作的定位,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认识、把握和衡量出版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是始终坚持凝心聚力化人。紧扣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中心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化人育人职责,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出版物的思想引领、道德引领、价值引领,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三是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严肃认真地考虑出版的社会效果,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四是始终坚持内容建设第一。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面临“书荒”,还是时至今日面临“书海”,始终把内容作为出版的核心、把质量作为出版的生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出版物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不断提升出版物的科学真理、优秀思想、文化科学知识的含量。出版单位在推进事业发展中,注重把做强内容主业作为核心任务,坚持主业优先,强化主业经营,以主业来彰显企业品牌。
五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出版社从改革开放初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20世纪90年代“三项内部制度改革”,再到本世纪初“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益性出版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发行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一主三多一少”“三放一联”改革,到20世纪末“三建二转一加强”调整,再到本世纪“全面放开出版物分销市场、推进民营书店和网络书店发展”,每一次出版领域的改革创新,都是出版动能和活力的极大释放,改革创新已成为出版发展的动力之源。
六是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紧紧围绕和服务中国对外开放大局,大力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加强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与国外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出版这一重要文化载体、传播渠道、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更多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优秀出版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七是始终坚持党管出版原则。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党对出版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党委宣传部实施行业管理、主管主办单位履行管办职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体制,不断完善出版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着力创造促进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站在改革开放40年新起点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版战线应更加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党中央对出版工作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坚守正道、勇闯新路,建功新时代、逐梦新辉煌、实现新作为,以出版的繁荣发展助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在做强主题出版、更好凝心聚力上实现新作为。做好主题出版,是出版工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和抓手。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主题出版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今后几年是出版大年,主题出版工作大有可为,也是出版战线“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好时机。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自觉谋划主题出版,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大事要事,及早动手、精心策划,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同时,应下决心解决主题出版存在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够的问题,在接地气、求创新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气质也有“颜值”,不断增强作品的说服力、感召力、影响力。
二是在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上有新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发展速度很快,出版产品供给“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解决了,但“好不好、精不精”问题更加凸显,原创出版能力明显不足,数量品种多和精品力作不足的矛盾需要破解。我们应树立质量观念、强化精品意识,把抓质量提升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加强原创出版、精品出版,着力提高原创能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出版过程中应大力继承优良传统、弘扬工匠精神,本着对社会和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在选题策划上精心论证,在编辑加工中精心打磨,在印制生产环节精心把控,切实提高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出版行业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高质量高水平出版物有效供给,更加精准地服务人民群众阅读需求。出版社应积极探索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注意加强出版产品线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在市场中形成原创品牌和独特标识。
三是在加强出版创新、推动融合发展上有新作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出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我们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准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积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趋势,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创新出版的内容形式、形态业态、渠道平台、体制机制,补齐出版工作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落差”,与网络信息技术变革的“代差”,与读者阅读需求变化的“压差”,让出版工作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与时代发展同频同步。应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出版业,深化出版融合发展,推动优质内容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融合传播,建设具有较强内容整合力、行业影响力的数字化出版服务平台和专业数据库,打造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出版、印刷、发行企业,更好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四是在推动出版更好走出去、走进去上有新作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外需要更多的中国信息、中国出版物,出版走出去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着眼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拓展国际出版市场,通过出版物实物出口、版权贸易、国际书展等多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应在推动出版走进去上下更大功夫,坚持以我为主、融通中外,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加强国别研究,针对各国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喜好,善于运用国际表达,精编细选、定向出版,让海外受众愿意买、愿意看,切实提高走出去的效果。
五是在提升“四力”、厚植人才上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抱有很高期许,作出很多具体指导,比如要有“几把刷子”,会使“十八般武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等,这些重要指示对出版战线尤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出版队伍建设应在这些关键点下功夫,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培训、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培训等多种渠道,着力增强队伍“四力”,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注重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能力和作风面貌,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打造与我国出版地位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出版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切实承担起党赋予的崇高使命、重要职责。同时,应下功夫解决出版领域骨干人才流失、年轻人才缺乏、队伍老化断层等突出问题,探索更多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政策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厚植人才根基,为出版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