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

2018-02-08 04:21:00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13期
关键词:居民点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吉林省西部玉米生产水足迹研究

秦丽杰,靳英华,段佩利

摘要:目的:玉米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农作物,通过在2005—2007年吉林省西部开展玉米大田试验,探讨在相同的土壤及农田管理条件下,不同试验年份玉米生产需水及水分来源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分析玉米生产水足迹的动态变化,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2005—2007年大田试验,利用不同公式计算了单位质量玉米生长所需水量,蓝水量、绿水量及灰水量及玉米生产水足迹,探讨在相同的土壤及农田管理条件下,不同试验年份玉米生产需水及水分来源的变化规律。结果:玉米生产水足迹以绿水足迹为主,占80%以上,蓝水足迹不足1%,灰水足迹介于10%~20%之间。而在绿水足迹中,降水较充足的年份,有效降水足迹占70%以上,一般干旱年份有效降水足迹占一半,极端干旱年份有效降水足迹则只占30%,这将对土壤水分平衡带来不利影响。3 a中,单位质量玉米蓝水量约0.005~0.006 m3/kg,占单位质量玉米需水量的比例低于1%;单位质量玉米绿水量为0.559~0.839 m3/kg,占单位质量玉米需水量的99%以上;单位质量玉米灰水量为0.099~0.122 m3/kg。结论:研究区玉米生产水足迹以绿水足迹为主,研究区若长期采用无灌溉的生产方式,在遭遇连续干旱年时,将使耕层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破坏土壤的水分平衡,进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灰水足迹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变大,其值与施肥量呈正相关。通过对玉米生产水足迹的探讨,既可掌握不同年份玉米生产水足迹的变化,又可分析玉米生产过程中的水分来源,进而可了解水资源对作物生产的满足程度,为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矛盾提供一定的依据。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 2012, 32(8): 1020-1025

入选年份:2016

环渤海地区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变化遥感反演及影响因素探测

杨忍,刘彦随,陈玉福,等

摘要:目的:着眼于区域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城乡地域的就业、消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等面临转型,乡村地域的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农村的发展主体进一步弱化,农村的耕地利用集约化减弱,耕地资源出现了弃耕和撂荒的情况,影响到区域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闲置和农地低效利用。选择中国正历经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环渤海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区,利用遥感反演的技术手段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通过分析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及定量识别其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耕地资源利用转型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城乡转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和政策保障提供科学基础研究支持。方法:以1年36个时相的NDVI据以时间为横坐标排列形成的时间序列数据能形象描述出作物从播种、出苗、抽穗到成熟、收割的周期性态势,即从播种到收割作物NDVI经历一个升高—峰值点—降低的动态过程,根据耕地NDVI时间序列变化曲线与复种指数的关系,采用二次差分算法提取波峰频数,每一个像元的NDVI时间序列可视为若干个元素的离散点序列,进而统计不同尺度单元的耕地复种指数。以2000和2008年环渤海地区327县(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反演结果,计算出2000—2008年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动态度。选取粮食单产(X1)、地均农机总动力(X2)、劳均粮食产量(X3)、灌溉率(X4)、人均耕地面积(X5)、地均劳动力(X6)、交通条件(X7)、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率(X8)、离中心城市距离(X9)、地形条件(X10)、人均GDP(X11)、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X12)、农民人均纯收入(X13)等作为其影响机理的探测要素。在ArcGIS中对每一个指标利用自然聚类分级方法,分为一、二、三等级区,利用地理探测器测算方法,分别计算出各因素对复种指数变化的决定力,进而揭示复种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从南至北,复种指数从平原地区最高280%降至北部山区最低70%,呈现出一定南北递减的纬度地带性。丘陵、高原、山区的复种指数比同一纬度地区偏低40%~60%,表现出一定垂直地带性;2000—2004年,平原传统农区的复种指数上升,高原、山区、丘陵地区局部出现下降;2004—2008年,下降区域的复种指数反弹上升,平原农区保持平稳。结论:城乡发展转型中,多个要素的变化和状态影响复种指数变化,其中粮食单产水平是影响复种指数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人均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现代化水平、区位条件是影响复种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理论上,城乡发展转型,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转移不断加大,农村地域的农业生产主体弱化对耕地利用集约度产生不良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作用在人地关系紧张,不利于发展机械化的区域更为明显。在平原农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可破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 2013, 33(5): 588-593

入选年份:2016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

李峰平,章光新,董李勤

摘要:目的: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开展了大量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综合概述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亟需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方法: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重要会议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分析,回顾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其次,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实例着重论述目前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并总结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技术手段。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指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综合回顾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点研究领域,结果发现:(1)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气候模型及水文模型的开发研制工作开展较少。(2)在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重点领域中,对径流等水文要素的演变规律分析是国内外开展的较早也是相对较多的一个内容;而对于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以及水资源适应性对策研究开展的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外专家已经在多个流域开展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文水资源的响应研究,但对于陆-气模型的耦合研究仍需加强,且模拟精度有待提高;多数研究只考虑气候变化,而忽略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不能准确预估未来水资源的演变,且多数研究重点分析的是径流的变化,对地下水及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影响研究甚少。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展望:(1)深入研究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的双向耦合技术,提高两者之间尺度转化和模拟的精度;进一步提高气候情景的预测精度和分辨率、结合流域特点改进传统水文模型,解决未来水资源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2)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应结合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3)进一步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从地表水扩展至地下水,更加完整的刻画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的轨迹。(4)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极端事件的影响和水文水资源变化驱动因素贡献率量化等方面研究在方法上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此外,应加强气候变化对水环境、水生态以及重大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合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水资源的整体变化趋势,提出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策略,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战略规划管理。结论: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内外政府、学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过去几十年在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演变趋势预估、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策略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数据资料和研究手段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因此,从研究手段、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指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 2013, 33(4): 457-464

入选年份:2016

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

吴琳娜,赵海根,杨胜天,等

摘要:目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变化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北洛河流域是近年来黄河水沙情势变化突出的流域之一,选取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北洛河流域1976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探索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的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可以反映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年HJ-1星数据。方法:采用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分析计算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系统研究北洛河流域1976年以来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分别对覆盖全流域的1976年MSS数据、1998年TM数据和2010年HJ-1可见光通道数据进行标准假彩色合成、校正、空间参照定义和重采样等数据预处理,运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果:对北洛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计算结果分析表明:(1)1976—1998年和1998—2010年间北洛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0.61增加到6.66;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减小速度分别从2.00%和2.69%增加到26.20%和23.33%,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前者增加速度从5.93%增加到59.68%,后者增加速度从6.59%减小到3.52%。(2)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呈现出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少部分耕地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特点;(3)流域各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从-2~1之间,扩大为-27~4之间。证明流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相互转化;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吴旗县、富县、甘泉、黄陵县和洛川县;而人类活动作用导致的林地面积增大程度远远大于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程度。结论: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所提供的空间信息,采用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反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反映具体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反映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向,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标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表明土地直接经济价值的提升程度。可以系统辨识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揭示流域人类活动变化的空间差异性。

来源出版物:地理学报, 2014, 69(1): 54-63

入选年份:2016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过程与机理

方修琦,郑景云,葛全胜

摘要:目的:迄今关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主要为基于历史气候变化事件与社会现象发生的同期性所做的推断,有关影响和适应机制的许多中间环节尚有待论证,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甚至严重分歧。方法:基于现代全球变化研究中关于脆弱性和粮食安全的概念,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物理暴露条件下,作为外部强迫因子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系统本身的脆弱性相互作用的产物;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可归结为粮食安全/风险问题。把历史时期的粮食安全分解为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供给安全、粮食消费安全3个层次。结果:(1)粮食生产安全是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它可以通过实际人均粮食产量相对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临界粮食占有水平的高低来刻画,能够反映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如果区域人均粮食生产量接近甚至低于临界水平,社会系统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各种外强迫的敏感性就会加大。(2)个体生计粮食安全主要针对人口子系统,在粮食安全中通常需要优先予以保障。包括个体粮食配给安全和粮食消费安全两个方面,指每人所占有和消费的粮食数量足以保证其维持温饱水平。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通过改变区域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进一步影响粮食配给安全,如果个人占有粮食数量因消极影响过大且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不足以维持温饱时,将会危及生计粮食消费安全。(3)社会粮食安全包括社会粮食配给安全和粮食消费安全两个方面,由可供社会支配和消费的粮食数量来决定。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条件下,社会支配和消费的粮食数量的多少是国家经济和整体实力强弱的具体表现,也是经济系统对人类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途径。除用于维系人类系统正常运行外,社会粮食调剂和消费主要用于对各子系统中可能威胁人类系统安全的过程进行调控,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减少饥民的产生以维系人口子系统的稳定,抑制流民及社会动乱以避免发生内乱,抗御外敌入侵以消除外患。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粮食安全保障;如果社会粮食安全达不到保障有可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乃至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转难以维系。(4)气候变化的影响以直接影响粮食生产水平为起点,并通过改变区域粮食供应能力影响粮食配给安全,而粮食配给安全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和社会的粮食消费安全。气候变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讲是由资源和灾害的变化引起的,气候均值与变率的变化均能导致气候资源及气候灾害(极端气候事件)分布概率的改变,并对粮食生产造成显著影响。历史上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与粮食生产系统的脆弱性有关,并通过改变区域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影响粮食配给安全,而粮食配给安全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和社会的粮食消费安全。(5)气候变化—农(牧)业收成—食物的人均供给量—饥民—社会稳定性的影响与响应链构成了气候变化影响发展的最主要途径,并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区域关联。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过程链中的传递需要特定的人口数量和社会条件等与之相匹配。作为一种非线性过程,诸如耕地、人口、政策、外来势力等都会对基于粮食安全的气候变化影响起着放大或抑制的作用。民众的自发行为和政府层面的体制运转与政策调控在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调节能力均存在极限。结论: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能归结为简单的因果关系,需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无视其影响的地理环境虚无主义和夸大其影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都是错误的。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 2014, 34(11): 1291-1298

入选年份:2016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谭雪兰,钟艳英,段建南,等

摘要:目的: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和冲击,对新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与驱动力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理论研究问题。基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背景形势下,探索在新型人地关系因子驱动下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内在动态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为合理调控用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株潭23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利用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源,首先运用相对变化率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空间地域差异进行分析,并辅之以农村居民点绝对变化量指标分析农村居民点的时间变化规律;其次利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对1996—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12个社会经济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软件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并根据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85%的标准提取主因子,将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多个变量缩减为几个相互独立的公共因子,这种方法在地理学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最后构建农村居民点与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确定主导影响因子,并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1)1996—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量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总量从1996年的178847.24 hm2减少到2008年的175326.79 hm2,农村居民点人均利用面积由1996年的202.58 m2下降到2008年的194.34 m2,但仍大大高于国家规定的150 m2/人的标准,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逐步提高,但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很大。(2)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空间地域分异明显,大部分区县的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相对强度较大,特别是交通区位优越、经济发达的区域相对变化率较大,农村居民点变化率保持高位态势。(3)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将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子归纳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政策制度3类,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规模、速度、强度、方向、形态及结构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业科技进步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持续外部因素,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现代化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耕作半径也随之得到扩大,这对于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布局形式与形态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农村居住空间与生产空间关系得以重构;制度政策对农户建房的规范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张方式与速度、形态结构、功能都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4)通过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与各主要影响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发现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作用力大小、作用强度与作用方向不同,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结论:以长江中游丘陵山区、两型社会构建与快速城市推进的典型城市群——长株潭为例,对新时期区域农村居民点动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政策调整等新型人地关系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动态演变的过程、格局、地域分异等的影响深刻,并且各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作用方式和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 2014, 34(3): 309-315

入选年份:2016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樊杰,王亚飞,汤青,等

摘要:目的:按照《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8号)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委承担“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的改革任务。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会同有关部委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科学评估报告”研制工作,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提供依据。重点介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的研制。方法: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了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合理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的超载预警,以及从自然基础条件变化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变化态势开展的过程预警的学术思路。在探讨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陆域和海域差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总体技术流程。采用水资源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压力、环境胁迫压力、植被盖度变化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价;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地区,分别选择灰霾污染程度、耕地面积增减状况、草蓄平衡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态作为专项指标,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的关键阈值并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而具有一致性表达的评价结果,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辅助反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警状态。结果:给出了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理论内涵,论证了资源环境基础要素承载状态的一般规律及超载状态的关键阈值,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并给出了基于各指标评估结果的集成分析方法以及超载类型的划分方法,对超载区域进行成因分析及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论:本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着重在预警方面,在指标体系选择、技术流程设计、计算方法开发等方面,均以数据可获得性为出发点,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为制定超载地区限制性政策、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提供依据。然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科学性工作还有待完善,如环境容量如何界定、不同区域合理的开发强度如何测算、不同空间尺度流动资源和环境要素如何合理分配到特定的地域单元、海域污染物如何进行陆域溯源等等。评价过程中关键步骤和集成方法的选择,都需要有清晰化、差异化的政策内涵,能够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依据和政策手段。

来源出版物:地理科学, 2015, 35(1): 1-10

入选年份:2016

1961—2011年中国南方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

任正果,张明军,王圣杰,等

摘要:目的: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降水事件普遍呈现出极端化趋势,因极端降水引发的洪水、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国气候类型多样,降水格局复杂,在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地区降水相对充沛,极端降水对该区域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空间分辨率为0.5°×0.5°的全国尺度日降水格点数据集和气象站点日降水量资料,选取世界气象组织等推荐的5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方法:利用反距离加权法和偏差分析对该套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可信度进行评估。首先,插值方法采用指数值为1的反距离加权法将距离气象站点最近的4个格点资料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到该位置的格点时间序列。其次,采用偏差来分别计算实测站点和相应的加权内插格点的时间序列的差异。在数据处理后,用非参数方法的森斜率来分析极端降水指数的年际变化率,用Mann-Kendall法来检验线性趋势的显著性。在ArcGIS9.3环境下绘制出极端降水事件倾向率变化的空间分布图,分析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极端降水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内插到气象站点位置的格点资料和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之间的偏差普遍较小,且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较高,因此该套数据集可以用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格局的研究。从多年平均值来看,各极端降水指数普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越靠近西北方向越干旱,而越靠近东南方向越湿润。(2)就整个研究区而言,时间尺度上,RX5day、R95、R20mm和SDII呈增加趋势,CWD呈减小趋势,其年际倾向率分别为0.17 mm·a-1、1.14 mm·a-1、0.02 d·a-1、0.01 mm·d-1·a-1和-0.05 d·a-1。各指数倾向率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RX5day、SDII和R95呈增加趋势的格点分别占到全部格点的60.85%、75.32%和75.74%。(3)年总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的一致性,除了CWD,剩余各指数之间均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外学者利用长期的降水观测资料对不同区域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利用观测资料进行极端降水研究存在这样的缺陷,即气象台站的空间分布未必均匀,从而导致台站器测资料的代表性不足。利用格点化的降水量资料,可以解决观测站点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但是格点资料的空间分辨率有限,其能否运用于极端降水研究仍需要进一步评估。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套高分辨率(0.5°×0.5°或更高)的全球格点化降水资料发布,但是其同化的中国地面站点偏少,在中国的适用性仍需要系统地评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发布了空间分辨率为0.5°×0.5°的全国尺度日降水格点数据集,其在同化过程中引入数字高程资料,尽可能消除了高程对降水空间插值精度的影响。从本文计算的不同站点的降水偏差与标准差等指标可以发现,该套格点资料与站点资料具有很好相关性,日尺度上的偏差普遍在±10%以内。本文基于格点化降水资料的研究表明,该区域极端降水事件主要仍呈现增多趋势,降水表现出极端化倾向。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同样在南方地区,东、西部之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干湿趋势。

来源出版物:地理学报, 2014, 69(5): 640-649

入选年份:2016

猜你喜欢
居民点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基于GIS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太阳能(2015年7期)2015-04-12 06:49:50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基于3S的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测算研究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