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秋
如今,全世界成本下降已形成不可逆之势,这被称为“成本的诅咒”。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发展,但是消耗的高额成本也随之而来。
不完全是造新产品,产品品质提高也是创新。从浙江来看,杭州创新走在了前列,有一些企业做得很好。从全国来看,浙江有希望把东西造得更好一点,比如义乌能不能在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上,把东西做得更好一点。期待将来有一个声音——“好东西,浙江造”。浙江品质革命呼之欲出。
品质革命主要有三个挑战:第一,贫困不利于品质提升。长期的贫穷会养成穷对付的习惯,什么东西差不多就行了。经济快速增长以后,需求反映出来了,消费者先行,这个东西过去满意,现在不满意了,要求更高的品质。但是,供给侧会滞后,供给侧的标准常常落后于需求侧的变化。一个是快变,一个是慢变。第二,我们悠久的文明绝大部分时间是农业文明。我们有历史包袱,我们的农产品有很多的精品、贡品,但是等到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时候,我们这个精品历史传统就非常地薄弱。第三,我们的市场非常大,这是全球羡慕的一个条件。但是,大市场有一种稀释品质的虹吸能力,企业要是抵抗不住、压不住,产品的品质能力跟不上,很多好产品都会被这个大市场稀释成不太好的东西。
提高品质到底应该怎么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善用功能减法,直面用户痛点。商业竞争都太在意对手,有时由于太专注,而忽视了用户的真正需求,很多事情是互看不做。企业间互争什么?是争用户的喜欢,为什么不直接花时间去研究用户?浙江很多公司的质量管理提升是跟着对手在走,例如义乌卖的封口机都差不多,都有难于把控同样的毛病,大家就在同一个洼地里挣扎。针对用户的痛点改善产品,这是好经验。好品质不是由厂家来定义的,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企业要给用户造好东西,要从用户那里获得收入,首先需要研究消费者需要什么。
让价不让品质,去粗糙搏精品。产品设计固然重要,但同时还要往耐用、耐看去提升产品的品质。如果总换新品,那品质挑战就大。美国的派克钢笔、德国的锅可以用几代人,这样的一些故事让我们希望在未来浙江也会有这样的产品。那么如何做到让价不让质?第一,永远追求独到性,产品有独到性就有议价权、定价权。东西一样,产品价格低就有竞争力,但是东西不一样,产品价格低就未必有竞争力;第二,与好客户为伍;第三,远离杀价竞争;第四,要坚信品质溢价。要认真做研发搞创新,提升品质。
重视人才培养,建立联盟标准。现在常提人工智能,那人的培训还重要吗?工匠还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温州“乔顿服饰”是浙江民营企业工匠精神的代表之一。一件乔顿西服要经历300多道工序,如果哪道工序处理不好,最后满身都是线头,那么这件西服就不合格。对每道工序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确保生产出来的都是精品。所谓质量:无非就是人、技、料、法,“人”是第一位的。为什么苹果、爱马仕的产品那么受人追捧?因为他们把产品做到极致。世界上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00多家,秘诀就是工匠精神。再比如,德国对标的公司工人平均工龄都有20多年,德国人以严谨著称,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对浙江而言,要建立褒扬工匠精神的制度,弘扬“热爱本职、专心制造、精益求精、创造精良”的工匠精神。实施“千企千师”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省、市、县三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对质量精益求精、对制造精雕细琢、对完美孜孜追求的高水平工匠队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企业可以学习广东企业联盟标准。什么叫标准?如果某个要求有约束力,它就是标准。定什么样的标准能够把一群企业带上?以科研单位、企业、政府为合力,共同来制定一个标准,大家一起执行,承诺以后就有约束力,承诺以后做不到企业就没有达标。这种办法就能把很多的企业分集群地提高到更高的标准。企业联盟标准的制定将对企业产品品质提升带来很大的帮助。国标体系有一个地区标准,浙江在联盟标准的基础上,将来有没有可能产生“浙标”?那时浙江的产品都将是好产品。
总之,浙江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质高地,除了雄心壮志,还应该有更多可以落地的东西,把品质革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