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处
始终将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建立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特色工程、定制人才创业政策、打造人才特优环境。始终坚持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大力引进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创业团队。高端人才为高新区(滨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先进技术资源和强大的智力支撑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始终将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围绕高端人才资源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7000余名,创办留学生企业1200余家。全区建有51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6人、省“千人计划”入选者144人。
建立人才工作机制。专门成立了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落实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领导联系科技人员制度和人才工作考核督察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倡导“人人都是创业环境”的服务理念,为企业、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实施人才特色工程。一是实施人才集聚工程。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人才引进导向目录,确定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文化创意四个门类30种专业型人才,以及高级管理、海外留学人才两类9种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目标。把区人才开发中心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之一,根据导向目录,发挥了引才主体作用,每年组织上百场“高新人才、相约高新”招聘活动,组织区内重点骨干企业组团赴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南京、西安等高校集聚地开展招聘活动,大力引进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近年来,高新区(滨江)的人才队伍以每年新增2.5万名的速度集聚,其中,理工科本科学历占70%左右。
二是强化海外引才。始终坚持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大力引进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创业团队。1998年建立全省首个留学人员创业园,2009年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制定了海外引才“5050计划”,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扶持和评估体系,大力引进鼓励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区创新创业;2016年对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推出第二轮“5050计划”。截至目前,两轮“5050计划”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560个项目正式落地。引进企业中,已有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3家。
三是推进区校合作。把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与浙江大学合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训与实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三大平台建设。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理工科大学合作定向引进、培养“高新人才”。杭州高新区大约24%的企业是由浙江大学的教师、学子创办,或是与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中控科技集团、浙大网新集团等浙大师生创办的一批企业,已成为自动化控制、智慧城市建设等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有力培育和推动了区域高新产业的发展。
四是吸引院士创业。鼓励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国家重点培育的优秀人才来区创新创业。目前,全区已有元亨通信、东方通信、聚光科技等13家院士工作站和毛江森的普康、孙优贤的优稳自动化、岑可法的蓝天环保设备等6家由院士领衔创办的企业,覆盖了通信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设备、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门类,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创新动力和集聚效应。全区已建成13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省级试点单位和12家区级博士后工作分站,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7人,完成各类高质量科研项目(课题)50余项,申请专利26项。
定制人才创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1+X”产业扶持政策,每年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持续保持在可用财力的15%以上。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针对不同类别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和不同功能平台,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国际人才创业创新试点建设,鼓励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吸引人才。深入实施“5050”计划,经认定入选“5050”计划的人才,给予其创办企业三年办公场所租金补贴,并根据技术创新程度和产业化可行性评价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研发资助、500万元的创业发展资助。建立健全了技术成果由市场决定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围绕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技术、企业、资金、人才和中介等各类创新要素互动融合。鼓励企业探索建立技术入股、股权激励、分红奖励等分配机制,加大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力度。
打造人才特优环境。一是构筑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了国家通信产业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1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了智慧新天地、物联网产业园(物联网小镇)、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互联网经济示范园(互联网小镇)、智造供给特色小镇等平台。
二是完善人才创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组建国资背景的担保公司,通过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和间接引导的方式,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与多家银行合作共建“风险池”,通过利率补贴等政策杠杆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门槛和风险,努力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区域环境的国际化水平,建设创业人才公寓,整合资源、完善配套,打造高新特色、国内领先的国际人才社区,促进形成更大范围的国际人才集聚区。推进人才安居改革,缓解人才住房困难,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托本地名校杭二中的资源优势,设立杭二中国际分部和杭二中白马湖学校,增强国际化师资力量。与浙二医院合作、省儿童医院合作,设立浙二滨江分院和儿保滨江院区,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开通了国际社保结算,完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服务,关注创业人才家人养老问题,人才父母不论户籍都可安排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为高新区(滨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撑。
造就了一批领军企业。一个领军人才通过创办一个企业,往往能够带动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产业的发展。马云通过创办阿里巴巴,带动了杭州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而阿里巴巴也进一步扩展成为集淘宝网、云计算、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等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辐射带动了全省的信息经济发展;教授、博导胡扬忠创办的海康威视、国家“千人计划”王健创办的聚光科技助推了杭州物联网产业在全国异军突起。
培养了一批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是集聚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目前,高新区(滨江)已经形成以领军企业为载体、领军人才为带头人、创新团队为基础力量的创新机制,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动了创业主体多元化。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出现了以大学生等80后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四大创业群体,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创业活动空前活跃,越来越多草根群体投身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特别是杭州高新区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一方热土,通过积极引导和典型示范,形成了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五种模式。一是携资金、带项目独立创业;二是国外初创,国内壮大成长;三是拥有核心技术多次创业;四是携带先进技术,吸引民营资本创业;五是依托国外大公司背景,创办实业。
壮大了特色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推进“人才强区”战略,高新区(滨江)已经成为浙江省科技人才的主要集聚地,高端人才的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2008年至今,累计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总数列全省第一。2017年,10家企业荣登年度浙江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单。
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近年来,高新区(滨江)企业承担的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占杭州市的100%、全省的70%;承担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占杭州市的50%以上、全省的30%。承担国际标准制(修)订并发布13项,占全省54%;承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并发布343项,位居全省前列。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2%-13%左右。高端人才为高新区(滨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先进技术资源和强大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