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

2018-02-08 00:52:18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17期
关键词:缺水土地利用水资源

近代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基于1936年南京城市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

宋伟轩,徐旳,王丽晔,等

摘要:目的:因为城市空间数据与人口属性数据难以获取,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至今在城市地理研究领域仍很少有学者涉及,首次尝试利用 1936年《南京市户口统计报告》中的人口数据并结合“区辖所”空间分布图,以期在更为微观的空间层面重塑近代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由于“区辖所”与当代的“街道”空间单元所属的空间层次较为一致,其结果与当前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有较强的可比性,有助于长时间尺度(百年时间尺度)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总结与归纳。方法: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因子生态分析方法,空间单元与人口属性数据匹配上,利用《民国二十五年南京市户口统计报告》中以“区辖所”为基本空间单元的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南京市八区下辖67个区辖所,外围三区下辖22个乡镇及陵园区陵园,共计 90个空间单元;区辖所、乡镇的边界数据以相近年份的《首都警察厅管辖区域图》为基础,该图中南京市辖区各个“区辖所”的界限均已标明,但未给出具体“区辖所”名称,作者利用《民国二十五年南京市户口统计报告》中附录的南京全市“分驻所”街道名称目录并结合由苏甲荣编制、日新舆地学社 1936年出版的最新南京地图,编绘出与本次研究数据相匹配的空间地图。结果:利用城市社会生态因子分析手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 1936年南京城市社会区形成的主因子有城市商业/居住活动因子、政治活动因子、教育因子、贫困人口因子和城市公共福利设施因子5个。1936年南京城市社会区划分为6个主要类型:(1)高级政府官员/知识分子聚集区;(2)政府机关公务人员与城市居民混居区;(3)人口密集的普通市民聚居区;(4)城市士绅聚集区;(5)农业人口集中区;(6)流动人口集中的棚户区。比较研究表明不同时间断面(1929、1936、1947年)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社会区类型以及空间分布特点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近代南京城市社会空间

结构的演化过程表现为:社会空间结构分异的主因子个数呈持续增加,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程度加剧。结论:近代南京城市社会空间模式呈现出“核心/边缘嵌套”格局,即在城市/乡村构成核心/边缘基础上的城市内部核心/边缘的嵌套。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激烈变革,《首都计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南京城市发展的自然、历史因素共同构成了近代南京城市社会区形成的机制。回溯南京近代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尽管饱受战乱(抗战、内战)社会动荡,近代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异的主因子个数持续增加,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程度加剧。

来源出版物:地理学报, 2011, 66(6): 771-784

入选年份:2016

中国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李九一,李丽娟

摘要:目的:在制定水资源决策与发展规划中,需要对区域水资源条件进行定量评估,如何衡量过境水资源因素的影响,是其难点问题。利用全国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以及各流域分区的水文联系,探索县域尺度水资源短缺评价方法,表征水资源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方法:计算各评价单元及其上游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测算水资源支撑指数。首先,构建全国水资源三级区之间的流域关系,采用各流域分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000年供用水量与跨流域调水量数据,计算各流域单元及其上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流域单元水资源支撑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国县域单元与流域分区之间的空间关系,采用人口加权方法,测算县域单元水资源支撑指数。根据水资源支撑指数评价结果与区域缺水表现特征,界定缺水程度阈值,将全国县域单元划分为极度缺水、重度缺水、中度缺水、轻度缺水和不缺水5种类型。结果:水资源支撑能力评价结果与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十分一致,用定量指标表征了全国县级行政单元尺度水资源条件的空间差异。(1)全国2367个县级行政单元中,极度缺水的有383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汾河流域、河西走廊、宁夏、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及天山北麓、辽宁省中部及西辽河上游,行政单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5.8%,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6.7%,2005年GDP占全国总量的16.6%。(2)重度缺水的县级行政区共 447个,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东半岛、江苏北部、安徽北部、辽河流域、渭河流域、松嫩平原中部、乌苏里江流域。行政单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21.7%,人口占全国总量的21.8%,2005年GDP占全国总量的20.6%。(3)中度缺水的县级行政单元共有310个,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有松花江流域上游、陕西北部、湖南中部、东南部分沿海地区,行政单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9.1%,区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14.2%,2005年GDP占全国总量的13.6%。(4)轻度缺水的县级行政单元共有 764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东南沿海诸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上游地区,行政单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8.8%,区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7.8%,2005年GDP占全国总量的 44.7%。(5)不缺水的县级行政单元共有463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区、长江流域上游、西南国际河流上游,行政单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4.5%,区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9.5%,2005年GDP占全国总量的 4.6%。研究发现,极度缺水和重度缺水地区的县级行政单元在空间分布及其缺水机理上具有相对一致性,根据缺水原因可分为两种类型。(1)一种是因为降水量偏少,而灌溉农业发达,人均用水量较高,位于宁夏、内蒙、甘肃、新疆、青海5省(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仅21人/km2,人均水资源量1725 m3,只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用水量高达1560 m3,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极为突出。(2)另一种是由于人口集中,导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分布在上述5省区外的其它地区,平均人口密度高达321人/k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433 m3,水资源数量不足造成缺水的主因。结论:WSPI指标评价结果和我国实际水资源短缺问题基本一致,表现出了方法的优越性与较强的适用性,能够为水资源决策与有关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支撑。WSPI指标是根据区域供水与用水的矛盾,来描述区域水资源短缺程度。而实际上,用水量与需水量并不一致,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需水量会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下一步将继续研究社会经济用水空间特征与发展趋势,完善水资源支撑能力的评价方法与模型。

来源出版物:地理学报, 2012, 67(3): 410-419

入选年份:2016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

摘要:目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方法:自1990年代初以来,以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遥感信息人机交互快速提取方法,建成中国国家尺度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并每隔5年采用同类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完成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数据更新。通过图形切割处理和面积平差计算,实现省级分类面积汇总,分别计算出各省和全国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6个方面 25个类型的土地面积,参照土地利用动态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和1 km栅格地块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信息,基于10 km大小的栅格区域进行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结果: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在本世纪初,对1980年代末—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该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特征主要表现为 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的不同变化特征,即(1)东北大小兴安岭林草—耕地转换区。(2)东北东部林草—耕地转换区。(3)东北平原旱地—水田交错转换区。(4)黄淮海、长江三角洲耕地—城镇转换区。(5)四川盆地耕地—城镇转换区。(6)华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草地—耕地转换区。(7)西北农田开垦与撂荒交错区。(8)华中水域变动和城镇扩张区。(9)东南丘陵林地—耕地转换区。(10)东南沿海草地—人工林交错转换区。(11)东南沿海城镇扩张区。(12)西南林—草及林草—耕地转换区。(13)青藏稳定少动区。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 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结论:通过“动态区划法”分析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特征的分阶段区域差异,清晰刻画了LUCC动态区划中区划单元的消长,单元边界的变动,以及前后 10年的变化强度特征,揭示了土地利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交替转化规律,以及不同类型和区域的变化原因,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来源出版物:地理学报, 2014, 69(1): 3-14

入选年份:2016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周春山,叶昌东

摘要:目的:1990年以来是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全面展开的阶段,城市空间增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个案城市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的系统性分析城市空间增长有一定的难度。整理了全国 52个特大城市样本的城市空间增长数据,系统研究 1990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方法:运用空间计量、拓扑结构图示等方法对城市空间增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一步提取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数据,选取 2008年中国 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的直辖市、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共52个城市样本,通过提取这些城市 1990—2008年的高清卫星影像图,得到1990、2000和2008年3个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图,并参照各地土地利用现状地图进行修正。第二步构建指标体系,从规模、要素、结构、形态4个方面反映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其中规模变化采用建设用地增长率、人均增长率来反映,要素变化从城市空间的功能、区位分布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结构变化用城市空间要素点、线、面的拓扑结构关系来反映,形态变化用形状指数、紧凑度指数和分形维数来反映。最后运用该指标体系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的规模、要素、结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在规模增长方面,中国特大城市空间表现出增长速度快、人口规模等级高的城市占主导等特征,期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6588.3 km2增加到30445.0 km2,人均由94 m2上升到134 m2,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量和建成区面积的增长均占80%以上。在要素增长方面,表现出新型化、多样化的变化特征,新型城市空间要素主要有新型产业空间、新型居住空间、新型专业设施空间和综合性城市空间4类。在结构增长方面,表现出带状化、多中心化的变化特征,带状结构和多中心组团状结构的城市数量增加最多。在形态增长方面,呈分散化、破碎化的变化特征,多数城市的形状指数下降表明城市的带状特征日益明显,多数城市的紧凑度指数下降反映城市分散程度日益提高,多数城市的分形维数上升表明城市空间破碎度不断增强。以上 4个方面的变化特征在 2000—2008年表现得比 1990—2000年更显著。结论:轴向式和跳跃式等外延式空间增长方式主导了 1990年以来的中国城市空间增长,这是导致中国城市空间增长上述规模、要素、结构、形态变化特征的直接原因。工业化进入中高级阶段之后的快速经济增长、快速城市化以及政府GDP导向的政绩观是导致中国城市空间增长变化的深层次社会经济原因。这种外延式的空间增长在当前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背景下难以为继,为此提出了构建以规模控制、结构优化及空间紧凑性为核心的节约型城市空间增长目标。

来源出版物:地理学报, 2013, 68(6): 728-738

入选年份:2016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刘珍环,李正国,唐鹏钦,等

摘要:目的:农作物时空分布信息反映了人类在空间上利用农业生产资源状况,也是农业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循环、全球变化对农业影响等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资源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是我国3大粮食作物之一,受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状况影响,其空间分布不断变化,研究水稻时空分布及其变化有助于分析我国口粮供需状况及其受限因素等科学问题。研究拟构建中国区域的作物分配模型(SPAM-China),获取近30年来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的时空格局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全球变化对农业影响等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通过综合80年代初以来的农作物面积与产量统计、耕地分布、农业灌溉分布以及作物生长适宜性分布等多源数据,利用基于交叉信息熵原理的作

物空间分配模型(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

SPAM),获得了我国10 km像元尺度的水稻分布信息。

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位置变化、重心迁移及时序变化分析,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总体来看,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域内发生变化的地区中有超过50%的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出现缩减态势,但仍有近70%的地区水稻产量在增加,水稻总产量持续增长和减少受种植区面积变化的影响在空间上较一致。(2)空间变化来看,种植面积缩减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而增加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等省,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因此向东北方向迁移约230 km,产量重心向东北迁移约 320 km。水稻种植与产量重心具有同向性,迁移规律表现为“北进东移”态势,但水稻总产重心的迁移距离和幅度显著大于种植面积重心。(3)同时,研究还发现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对产量增减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产量增加表现为面积与非面积因素的共同作用,数据显示种植面积扩展对水稻增产的平均贡献率约54.5%,而在产量减少的区域,面积缩减对减产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结论:基于SPAM-China模型模拟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空间分布信息可有效地运用于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空间化等基础数据的研制中。基于模型模拟的水稻分布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近 30年来种植面积变化是水稻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和粮食供给安全都有着直接影响。

来源出版物:地理学报, 2013, 68(5): 680-693

入选年份:2016

猜你喜欢
缺水土地利用水资源
伊拉克计划新建36座大坝应对干旱缺水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中华环境(2021年8期)2021-10-13 07:28:34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16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30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妖怪山
故事大王(2014年4期)2014-05-21 0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