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立足时代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绘就了伟大梦想新蓝图,开启伟大时代新征程,中国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普研究事业要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新篇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思想引领行动,理念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切实以新理论引领新实践,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科普研究工作要始终牢牢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有坚定的方向意识,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打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理论体系,为科普更好地解决民生之需,为科普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扎实的理论服务。
新时代科普理论研究要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自信。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把科普理论与科普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意蕴和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科普理论研究工作在中国科普实践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时代,科普理论研究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四个自信,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特点规律,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科普理论和科普实践的有效衔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科普理论研究要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基本目标和特征。民族化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科普理论的精髓,按照立足中国现实、挖掘历史案例、借鉴国外经验的思路,梳理、总结和提炼科普思想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理论、话语和学科体系,构建起中国特色科普理论的基本范式,包括术语、定理、方法、推导、媒介和话语规则等。大众化是坚持科普理论服务群众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科普理论是人民群众参与科普实践的创新理论,要站在国家立场、人民视角去审视此项工作,以大众根本利益为基点,需求为切入口,成果普惠全人类的目的宗旨建构科普理论。
科普理论研究要坚持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科普理论研究不能孤芳自赏,局于一隅,而应以全球视野、历史纵深纵览世界经验、审视本国特点,以包容和开放为精神内涵,不断推动深层次创新。科普理论创新探索重在扩大深度参与面,要从资源、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与相关学术力量联手协作,多方参与,不断探索,快速推进,开拓科普理论研究新空间。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在智库建设和对策研究上有新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新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是一切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核心,科普增进人的福祉,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给予了科普工作更高的期待,也为科普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必须以新方向为切入点落实新思想。
深入思考为什么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弘扬科学精神,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把弘扬科学精神由以前“四科”中的第 4位提升到第 2位,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到了首位,并且列在“坚定文化自信”这一部分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中,这需要我们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深入思考“科学精神”位置调整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需要我们密切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深入研究“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研究科普工作如何在弘扬新时代新风尚、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科普研究的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学普及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该发挥哪些作用?科学普及为实现创新发展怎样才能成为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一翼?要打造成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一翼,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者、政策制定者、组织者、实践者都有哪些要求?科普经费应该重点使用在哪些方面?科普人才应该如何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充分认识中国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科普应该承担的使命和需要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推动科普工作国际化,既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科普经验,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去中国的科学故事,提高科普的国际传播能力,把中国科普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拓展到全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充分发挥科普在促进福祉、增进理解、增进共识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中国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普的初心是把科学交给全体人民,一个群众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通过研究,推动解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东部与中西部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男性与女性不平衡等问题,也要推动解决科学家做科普不充分、发展科普产业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等问题,还要推动解决科普资源、科普活动数量不少但优质科普资源、精品科普活动较少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解决科普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普的需求、对美好科技生活的追求。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和自身的关注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健康等成为了社会焦点。研究提升科普在解决民生关切问题中的作用,研究科普在进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解决好科技公共议题争论,保证各个群体的合理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迅速,科普理念进一步提升,科普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成效显著,科普事业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科普资源、科普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方面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普工作理念、模式、机制、评估等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具有与新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目前对于科普实践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方式,更缺乏系统性的深入探索,迫切需要针对我国科普工作领域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结合国内外科普工作现状,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索,不断拓展科普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酝酿新的理论突破。下面列举一些须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普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深入开展科普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关系的研究,探究如何充分发挥科普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创新功能和生态功能,多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特点、规律的理论成果,多出适应科技强国建设的理论成果,不断发挥科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提高理论服务实践的水平,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能力,服务科普事业发展。
开展提升科普核心价值观研究,一是开展如何引导并强化人们崇尚科学的价值观、打败金钱至上价值观的研究,把优秀人才拉回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如研究科普如何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威力、作用,研究如何引导少儿和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研究如何引导高中生愿意学习理科课程、报考STEM 专业、学成后从事科技职业,研究如何再塑公众的科学价值观,研究如何树立科学家的清贵形象,引导优秀青年争当科学家。二是开展科普如何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科普实践,如何在科普活动、科普作品、科技场馆建设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工作者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科研工作、科普创作和科普讲座中。
深入研究科协科普工作60年的发展情况,积极探索科普60年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大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根据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面临的重大形势变化,坚持前瞻性、指导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系统研究谋划2020年后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战略规划研究,着重研究2021—2035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力争结合新时代特征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工程的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科普需求是科普工作的终极动力,常态监测公众科普需求的内容、形式、目的和变化,探索如何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让群众有更多的科普获得感。研究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探索公众、政府“双向互动型”供给机制,促进政府公共科普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有效耦合,保障公共科普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公平性。探索如何更好地推进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并举,更好地满足公众科普需求。
研究并提出老少边穷地区的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倾斜发展的政策建议,利用政策杠杆,鼓励和激励社会资本、人才向乡村和老少边穷地区流动。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掌握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的科普需求,研究并提出适合老少边穷地区特点和需要的科普方法、手段、渠道,着力解决地区、人群、性别之间的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差异。
促进科研与科普的有机结合是国家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必要机制,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科研与科普结合机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中涉及到的评价制度和体制机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彻底破除阻碍科学家做科普“四不”窘态,即:科学家不愿做科普、科学家不屑做科普、科学家不擅长做科普、科学家不敢做科普。
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将在5至10年内取代人类的相关工作,导致一些行业和从业人员退出,比如:记者、银行柜员、驾校、司机、装配车间工人、加油站管理和工作人员、中介商等等,未来职业变迁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可能消失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学校教育以外的再培训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对此应及时研究、及时跟进、及时为我们的科普工作提出未雨绸缪的对策建议,提早部署对这些退出行业的劳动力进行再培训,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贡献。
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科普需求、观念、内容、表达形式、传播方式、资源动员方式、运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变革,开展深度研究,突破传统技术、理念、体制、机制的约束,建构互联网时代全新的科普行为方式,如针对科普信息化落地、科普大数据分析在科普决策中的运用等展开研究,切实增加工作的精准性和群众的获得感。
监测评估对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提高科普工作实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积极开展科普理论研究、科普实践调查和评估,为我国的科普决策和科普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科普研究需要关注反映我国实际情况的科普事业和科普工作的指标性监测评估,如国家科普能力监测评估、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以及大型科普活动等各类科普实践活动效果监测评估的方式方法。
深入开展科普的国际合作,分析科普在国际合作交往中的作用,分析对比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模式、机制、效果,探究我国科普的国际影响力,总结提炼可供“一带一路”国家借鉴的中国科普模式。
(摘自《科普研究》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