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俊
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被列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凸显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是历史沿革的启示,是兴国强军的必然,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创新模式、丰富手段,有效规划好建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宏伟蓝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新路子。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融合作为历史沿革的经验总结和昨日战场的重要启示,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重大举措,为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推进新时代兴国强军不断发展,需要我们坚持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立足国情军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新路子。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新时代坚持贯彻军民融合思想,是对党历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式发展等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探索当代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规律的又一重大飞跃。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一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历史画卷中,我们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协调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各项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邓小平在继承军民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以民养军”的指导思想,强调,“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同时“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民融合在和平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从“以军为主”向“为民服务”转变。随着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为了在新军事革命中抢占发展先机,有效处理复杂的国家安全问题,1998年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寓军于民”的建设思想应运而生;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的发展路子”,都有力把握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我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凸显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成功的改革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安全稳定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军队和国防建设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安全基石。我党始终有力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为各个时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推进指明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军民融合不断发展,我党注重从具体实际和现实问题出发,构筑了适合国情和特点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项工作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运作和发展。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军工管理体制作出了重大调整,积极打破军民界限、部门地方界限,利用国防工业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优先保证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推进民用生产,扩大国防科研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有力举措。党的十七大后,中央、军队和地方各个层级根据实际需要,制订、颁布和实施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意见措施,科学法制保障下“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国防科技工业逐步有机融入国家工业和科技体系。
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不断强化,调整结构、提效升级刻不容缓的情况,习近平同志指示国防建设领域,“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在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的同时有效优化和配置国家整体资源。这有效化解国防和军队建设在资源配置上二元对立的矛盾,是兴国强军的助推器。实践证明,从中国社会现状和问题出发的一系列部署和落实,都有效地瞄准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协调发展突出矛盾,推进军民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军民融合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拼图。同样需要借助法治的力量推进军民融合治理现代化,保证军民融合朝着更加科学、更加高效、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实现深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在我国国防建设领域中重要性不断突出,一系列相关法律和体制机制适应时代特点不断完善。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定位不断提高。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重点领域融合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过渡阶段提供指示和要求;同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上强调要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突出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在整个融合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地位。次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际战略后的第一部贯彻落实战略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开始实施,为通过法治力量解决融合问题提供保证。目前军民融合的相关法律正在加紧推进出台,各项法律立、改、废、释和体制机制也随着新时代要求不断更新和推进,是军民融合实现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保证和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更高战略要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有效整合军民两地力量,推进国家和人民军队实现由大向强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力量源泉。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军事手段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保底手段,用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用坚固的国防和军队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新时代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提供强大战略支撑以更强大的实力来应对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约束和压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时激发国防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发挥好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新时代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实现富国和强军两个目标、处理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关乎一支军队战斗力,是军队能否有效履行职能使命的关键。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之所以在湮灭辉煌走下民族之巅,正是因为错过了历次军事革命发展的机遇,在战斗力生成和进阶上被其他国家拉开了差距。新一轮军事革命浪潮滚滚而来,世界主要国家都积极的把握机会,争取实现战略竞争力、军队战斗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协调发展。我国积极推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正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发展机遇,整合军民两个体系的资源和能力,切实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国防军工科技的创新和研发。在补上历史差距的同时,也争取在新一轮军事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推进科技强军、实现科技强国。
借助大数据的载体发展军工行业,一直就是打赢后天战争关注的一个焦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水平不仅可以在未来战争中成为直接的战斗力,也是推进武器装备战斗能力层级上升的重要力量。有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国防信息化开支可能会达到2513亿元,占国防装备的40%,其中核心领域有望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而我国国防军工科技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和研发基础,主要是有民营企业来提供的。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发挥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特点,借助在人才、资源等生产因素上的优势,确实整合起整个社会力量聚焦军工企业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对于军民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实践中的一系列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亟需我们更新观念、创新模式、丰富手段,着眼打赢“后天战争”,有效规划好建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宏伟蓝图。
第一,要将各界力量统一到推进深度发展的轨道上来。强化融合理念,牢固树立军地一盘棋的思想,破除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陈旧观念,自觉从军民两地协调发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得益彰的高度和大局来考虑各个领域的建设问题。第二,要让改革创新的动力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由条块分散设计向军地一体筹划转变、由注重增量统筹向增量存量并重转变、由要素松散结合向全要素集成融合转变、由行政手段为主向强化市场运作转变。第三,要积极开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环境。地方各级领导机构需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明晰深度融合的战略方向、积极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同时军队要切实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安全和发展保障工作。
第一,要实现国家在军民融合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国家要把好方向、做好协调、定好基调,集中国家力量推进国防军工领域、融合人才培养、主要资源分配以及军工科技创新。第二,要加速中国军事走出去的步伐。中国军事要在所在地积极培养民间力量,为顺利完成任务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同时需要注意和所在地当局就紧急措施达成协议,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法理上的准备。第三,要注重加大开发领域的统筹力度。要聚焦国防军工领域,切实推进军工企业向国防科技改革,同时强化跟进意识,加强对海洋、空天和网络空间的开发力度,避免落后,甚至实现赶超。
第一,传承“军民鱼水”,重塑崇尚军人的社会风尚。新时代必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加强“军民鱼水”传统的宣传和解读,在战火远去的年代里重新塑造崇尚军人的社会风尚。第二,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增进国防建设重要性认识。加强形势任务教育,使社会更加清晰国内外复杂形势,增强国防观念,提高热爱国防、热爱人民军队的觉悟。第三,增强军营开放的力度,加强军民双方的交流互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要积极推进开展红色旅游、游学等活动提供体验部队生活的平台,引导有志青年投身军营、献身国防。同时深入体验式的旅游开发实现国防教育与增收脱贫的双赢,也是我们推进军事文化产业的一项重点内容。
第一,推进军民两大体系协调互动,着力推进军地双方资源的统筹使用。要强化顶层统筹,为军民两个体系提供统一有力的科技支撑、设施基础以及人才信息保障,保证军工创新突出摆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当中。同时破除体系壁垒,实现各关键要素在体系间充分流动和协调互动,根据实际更新出资源统筹使用和合理配置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第二,发挥民营企业的特有优势,着力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要发挥民营企业的特有优势,同时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破除原有军工集团的垄断优势,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或是参与生产国防工业的配套产品,直接成为武器装备设备的采购供应商,成为军用物资、工程和服务的供应商,成为国民经济动员力量,参与重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承接对国防科技储能释放的技术需求等等。第三,蹄疾步稳加快协同创新党的步伐,有力构建起军民融合创新服务体系。要强化人才支撑,为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军工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同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人才投入国防军工研发生产大潮,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切实完善军民融合创新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