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海风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环保局大楼变“冰雕大楼”的图片在网上热传。
网传图片显示,夜色中,一辆专门用于喷雾降尘的雾炮车正对着一座大楼大量喷射水雾;天亮后,大楼外立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冰溜子挂满了窗檐和门厅,地上也到处都是积冰,整座大楼在阳光下分外炫目,堪称“冰雕楼”。
有网友透露说,此事发生在去年12月初。之所以“雾炮车把大楼喷成冰雕”, 皆因该楼设有一处国家环境监测网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雾炮车喷水雾以求改善环境监测数据,没料到那几天夜间气温低,已经达到零下10度左右,雾炮车作业人员没掌握好“火候”,一个“用力过猛”,就把大楼喷成了“冰雕”。
事件曝光后,石嘴山市环保局值班人员回答得很艺术:“大楼变冰雕”是因为“水管坏了”。而之后不久,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厅方面证实,此事确因雾炮车喷水改善监测数据,相关责任人被严肃追究责任,处分结果已向社会公布。
一辆上百万元的雾炮车化身为地方有关部门的造假利器,让人不胜唏嘘。对着“关键点”喷点水撒点雾,监测数据就光鲜动人起来——此事件中,雾炮车简直神奇地扩展出了“P图”功能,也堪称“美颜神器”。什么费心巴力的扬尘治理,什么产业迭代的转型升级,一炮水雾全盘搞定。只可惜天公不作美,若非雾炮车“用力过猛”,又恰好这一幕被网友随手拍下,谁知道这一晚的“美颜”,又会为地方环保部门换来多少漂亮的数据呢?
在用雾炮车篡改空气监测数据的路上,石嘴山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在前不久,环保部于1月14日通报:2017年9至10月期间,江西省新余市飞宇、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水厂两个国控站点附近有雾炮车喷雾作业,水雾直接喷淋监测采样口及周围局部环境,干扰了环境监测。再往前回溯至2016年10月,媒体曝光的陕西省西安市环保局阎良区和长安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的造假做法,就显得似乎太“小儿科”了。
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开展环境数据监测工作,一是通过监测获得各地环境质量数据,更好地进行环保政策决策,更好地促进各地环境质量改善。二是给环境保护不力的地方政府与官员施加压力,促使其更好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环保局大楼被喷成“冰雕”,不能怪雾炮车太厉害,而是地方有关部门的造假冲动实在太强烈了。
2017年1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指出,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行为的,应当从重处罚。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并对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负领导责任。”重点解决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影响,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等问题。
响鼓还需重锤,面对铤而走险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必须让法律的手腕硬起来,让弄虚作假、挑衅法律的人受到严厉制裁。唯有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对实施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干扰监测设施行为者依法追究责任,加大实施此类行为的成本,令造假人员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真正减少乃至杜绝此类行为发生,切实维护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此正是:
“冰雕大楼”露真容,
自欺欺人成笑柄。
近日,一篇《有钱任性,陕西神木市17分钟旅游宣传片拍摄制作费用527万》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章称,该宣传片为神木市旅游局2015年拍摄,宣传片分为时长5分钟的形象宣传片和时长12分钟的微电影,累计花费近527万元。有网友质疑:“17分钟宣传片花了500多万,折合每分钟约31万,每秒5000多元,如此天价制作费堪比好莱坞大片。”
有记者查阅的《神木县旅游局2015年部门决算公开说明》(2017年7月,神木撤县设市)中提及,该旅游局2015年项目支出1671.839万元,其中,旅游形象宣传片拍摄制作费为526.975万元。
神木市旅游局对此回应称,宣传片并非网传的只有17分钟,该项目的拍摄制作历时18个月,先后调用了大量的地方专业机构和1000多名群众演员,抓取了神木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涵盖了红碱淖等文旅资源和近年来神木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成果有:微电影《心驰神往》(17分钟),1000套光盘;电视散文诗《神木的味道》(7分钟),500套光盘;旅游宣传片《神奇神木》(9分钟),3500套光盘;广告片四个(5秒、10秒、15秒、30秒);建立了16T的4K视频素材库,为神木旅游宣传储备了丰富的视频素材。该局相关负责同志也公开表示,526.975万元花费包括一系列视频素材以及成品光盘,是公开招标的,程序正规。
“公开招标、程序正规”,当地的回应倒是挺及时。但即使程序合规,就能确保这笔钱“万无一失”了吗?要廓清公众对“制作费用偏高”的疑虑,显然还要作出更多解释。正因为527万数额较大,且缺乏款项账目明细和相关资料的公布公示,才给了民众想象的空间,衍生出热议和质疑。
无独有偶,早在2010年,当时的铁道部也有过“天价宣传片”,5分钟的片子花费1850万元。2012年6月,审计署公布“中央部门单位2011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其中铁道部的审计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0年,铁道部在未按规定公开招标的情况下,投资1850万元制作中国铁路宣传片,未达到预期效果”。审计结果引发公众一片哗然后,最终牵出一宗受贿案:原铁道部宣传处处长陈谊菡被控在此事件中受贿40万元。陈谊菡负责联系导演等工作,判决书显示,北京一家文化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感谢陈谊菡,在原铁道部地下车库交给她40万元。2015年2月,郑州铁路运输法院以受贿罪,判处陈谊菡有期徒刑8年。
众所周知,政府采购、政府订单,历来是企业、商家争抢的肥肉,所以一些不法企业会不惜一切手段拉负责采购的官员“下水”,而一些官员还会主动索贿,进行权力寻租,所以政府采购暗藏腐败等猫腻,就较为常见。因而,民众希望公共财政支出的经费每一分都花得值,也希望每一笔钱都能让民众看得明明白白。
任何个人或单位投资影视剧拍摄,都要讲究投入产出比,愈是大投资、大制作,愈要追求大产出。回看神木“天价宣传片”事件,虽然地方宣传片的产出不能在短期内以金钱来衡量,但每一笔公共财政的花销,无疑都要计算权衡一下投入与产出的情况。即使是一部宣传片,也要考虑耗费了大量金钱,能否达到预期的传播力、影响力,甚至奢求相关部门花最少的钱收获超出预期的回报都不为过,因为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都应用在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刀刃”上。
正所谓: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