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莉
[摘要]工程制图课程既有基本的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在专业学习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是学生建立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向工程创新实践学习的过渡和转折点。在进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制图课程自身的特点,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提高,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工程制图课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就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如何在整个工程制图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分组合作完成任务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图样原理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相对较强的学科,也是大多数工科院校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工程专业基础课程。这一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图样绘制能力和读图能力,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相关专业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将读图与画图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向,同时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促进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的目的。
一、工程制图课程特点
1.课程的广泛应用性和技术基础性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工程制图课程所具有的特点。这一学科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用性和技术基础性等特点都非常突出,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古老的语言文字都是在图画符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很难用现代语言去描述工程技术的设计、制造、调试、维修的整个过程。因此,为了促进生产效率的稳步提高,必须用图去说话。设计人员通过图样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工程对象绘制出来,生产制造人员则需要了解图样的设计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完成最终的生产加工即可。所以,图样是工程界共同的技术语言。如果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绘图知识,那么其专业课的学习就会非常轻松,否则,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因为遇到各种各样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而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这一专业的学习。这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来说,就是失败的。这些都进一步说明,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语言是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基础,而工程制图课程作为一门对技术基础要求非常高的专业课程,其对学生掌握专业工程技术语言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2.工程制图课程的实践性
实践性强是工程制图专业课程的另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经过深入研究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发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是学好工程制图课程的关键,而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这些结果大多都是学生在与工程对象接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头脑中留下的印象,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而表达出来的。但是,学生这种投影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脑力思维,经过不断重复作图实践才形成的一种能力。学习工程制图的基础就是形象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而形成。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工程制图,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结合大量的绘图和读图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新理念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融合分析
1.教学模式与教学的关系
就工程制图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来说,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只要按照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和教学的规律开展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就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也就是说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的程序和框架的固定模式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完成工程制图的课程教学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指导思想的引导下完成课程教学的设计,为了从根本上促进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必须根据人才培養目标的相关要求,积极地进行传统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课程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标。
2.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工程制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作业量大、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些特点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才能构建出适合工程制图课程特点的全新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教学模式的框架。教师还要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融合在一起,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第一,采用创新项目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形式。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导性充分激发出来,贯穿创新理念的传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在工程制图课程课后任务中,学生需要将资料进行整理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双手自行完成。这样不仅使知识由外向内进行转化,而且可以更为主动地构建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紧紧围绕按创新任务完成的需求来选择和组织课堂内容,突出创新课程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创新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问题教师只能依靠黑板、教具等表达,而这样不仅无法将知识的重点表达清楚,而且学生也无法掌握。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以学生对感性世界的认知规律为基础,牢牢地抓住空间形态二维与三维表达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才能循序渐进,确保学生掌握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教师采用各种创新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这样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炼多种独立的学习任务,将这些任务一一完成,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
第三,模块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体系以及教学顺序利用模块方式安排。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教育宗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构建全新教学内容体系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考虑各个模块知识之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而教师则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才能实现促进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效率不断提升的目的。
第四,为了确保精讲多练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课时的安排。如果每次4课时或者每次6课时的话,就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维训练和绘图练习,然后再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辅导,同时为其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稳步提高的目的。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贯穿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通过与教师的近距离接触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为工程制图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工程制图课程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等因素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的目的。应将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各种绘图、识图的方法融入各种基于创新原理的创新设计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变单纯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在创新设计实践过程中,应更有实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想、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及综合能力,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融入制图课程教学活动中,拓宽思维方式,训练创新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工程制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学习工程制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雄胜,张玉莲.少学时“工程制图”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2]唐小翠.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3]吴卫东.基于三维CAD技术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J].科技信息,2010,(23).
[4]胡庆春.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新模式探讨[J].甘肃科技,2008,(01).
[5]陈霞.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程阶段式融合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6]李亚南.工程制图课程创新教学研究[J].民营科技,2011,(05).
(责任编辑 冯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