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之后,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成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在《新课程标准》当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旨在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其中德育教育是关键模块,很多学校重视科目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德育情感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基于此,本文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德育;思考;实践
初中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讲,语文学习不仅仅要发挥工具性的作用还需要发挥人文性的效果,特别是在德育培养方面,以学生为本,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语文,深刻领悟到语文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弘扬中华文化,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质教育,真正发挥出语文的作用。
一、 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作用和原则
(一) 语文德育教育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育在德育方面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还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道德熏陶。语文课程中有先进的思想教育理念。新课标当中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课堂表现,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同时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有道德素养的提升。语文德育除了这几点作用,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保持教学的基本功能,学生有知识可学习,同时还需要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让情感教育能够发挥出更多的作用,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二) 初中语文教材德育教育的原则分析
首先,德育教育在语文知识能力教学方面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排序,传统的初中语文德育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和新课改的要求也不相符合,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有负面影响,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水平的提升也有很大制约性,因此在新课标当中还需要将语文德育教学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学生更有逻辑性,无论是道德成长还是知识积累都能够更加出色。
其次,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把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分析,让两者可以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师不仅关注语文的思想性体现,更要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语文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避免语文教育基本功能的缺失。
二、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策略分析
(一) 关注语文教育中的德育
很多语文课外论述对语文道德教育有一定帮助,也有很大参考价值,能够将语文内容丰富起来,在课堂上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给学生广阔的认识空间,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论语》或者其他儒学经典来引导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提升意志力,培养学生对待生活和民族的热情,保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优秀品质。例如,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给学生的德育教育內容就是珍惜眼前的时间,严谨治学;在学习《散步》的过程中给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为孝顺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亲人;在学习《蚊子与狮子》的过程中给学生的德育教育感悟是诚实守信,谨慎谦虚的品行。
(二) 语文教学中关注德育渗透,挖掘教材知识
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提升还需要其他学科的帮助,例如思想政治课程,这能够让学生有深刻的理性判断意识。学科知识若是系统性非常强就会让学生对生活的了解非常浅显,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渗透更多德育教育内容,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刻挖掘,学生学习更加美好,对于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考虑:
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点的引导,让学生认识语文教材当中的德育知识,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能够有一定熏陶。
其次,教师按照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建立起合作探究小组,挖掘教材当中的德育知识,以此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出师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出师表的内容上引申出奉献精神,让学生恪守德育教育的相关认知;在学习《故乡》时,让学生对故乡更有情感,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初中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挖掘出德育教育的元素,在给学生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学生在成长上不仅仅能够享受到知识的浇灌,还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德行修养和善良智慧的个体。
参考文献:
[1]钱洪.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探[J].读与写(中旬),2016,13(10):116.
[2]沈正林.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探究[J].中外交流,2016,15(20):164.
作者简介:
封娅萍,江西省抚州市,南丰二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