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是吴江区中小学的育人目标,我校以此“三有三讲”为内核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更新育人理念,聚力学生促发展;丰富导育内容,张力学生励成长;创新多样方法,给力学生正能量,从而有个性地活力导师制工作,让学生于活动中、于经历中、于体验中,感受真情,感悟人生,历练品格。
关键词:三有三讲;德育导师制;创新
如果说教学生做人是根,那么育学生成功就是叶。根深,方可叶茂;叶茂,才能果香。而“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为此,我校开展了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把“三有三讲”作为导师制的育人目标,把“感恩、责任、进取、文明”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把德育专题案例作为课题实践的抓手。为使导师制工作有序开展,我校德育中心组先期进行了调研,反思导师制工作,从而依据数据顶层设计,有个性地活力导师制工作,让学生于活动中、于经历中、于体验中,感受真情,感悟人生,历练品格。
一、 更新理念,聚力学生促发展
我校丰富“导师”的内涵,塑造多元化的合力导师队伍,陪伴学生一路成长。
1. 首席德育导师。这是指班主任。他们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引路人,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协作者,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所以这支队伍的优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内涵,即班主任由班级“事务管理者”向班级“精神引领者”转变,由“思想说教者”向“心灵阅读者”转变,由“管理孩子王”向“行动研究者”转变,引导学生、任课老师和家长,共同积极向上,相互传递正能量。
2. 学生小导师。这是指在活动中班内互帮互助的结对学生,他们零距离的取长补短,有亲近感,更有自我对他人的价值感。
3. 古镇导师。环境育人,古镇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也是学生的导师。初二(3)班陈伟同学在“跟着李老师游黎里”德育专题案例活动中说:古镇的风采,让我这个新吴江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美,我思考着该做点什么了。
二、 丰富内容,张力学生励成长
我校以“三有三讲”为导师制的内容,以德育专题案例为载体,组织导师们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培育品质。
在“悠悠诗传情,感恩父母心”德育专题案例活动中,初二(4)王俞捷同学创作小诗《父母之爱》:“父爱像板凳/母爱像阳光/幸福/就是坐在板凳上沐浴阳光”,引发了导师们自觉寻觅古诗词中蕴含学生核心素养的元素,让他们吟诵、鉴赏、创作和展示,这无疑是一场最美的遇见。
在“我为班级站岗,责任助我成长”德育专题案例活动中,担任“护花使者”的李钰同学说:或许这就是责任,也许只是你的义务,但更多的是因为你的心,你愿意为它这么做,这就超越了责任,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在“最美校友情,青春进取心”德育专题案例活动中,初三学生在聆听了“黎里中学67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教授《思源致远,励志人生》”的报告会后,导师们及时指导学生将对校友的表层欣赏,转化为实质行动,才有了初三(4)沈琳妍同学的感悟:“院士爷爷讲述了他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机会面前并非人人平等,个人素质决定获取机会的能力,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三、 多样方法,给力学生正能量
以往我校师生沟通大多采用直接交谈的方法。近来,育人方法在不断变化。
1. “周记,心灵导师”。陈晨老师在随笔《快乐的“邮递员”》中说:每周一次学生的周记,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也成了我与家长网络联系的素材,有些话,学生不愿意对家长说,也不好意思直接和我交谈,他们愿意记录下自己的心情,那么我也愿意当一个倾听者,为他们分享快乐忧伤,做一个快乐的“邮递员”!
2. 网上家长会。季树名老师在征文《无声的交流让沟通更理性》中写道:网上家长会,家长有针对性问,教师有针对性地分析。当我们看到问题有了思路、有了方法,孩子也会多一片安静的天空。
3. 微信之“家”。段俊婷老师在案例《3000元就想卖掉你的命》中反思: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让导师们跟学生的沟通更加方便,对于难以启齿的一些问题,学生也更加愿意通过不见面这样的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尤其是对于一些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有了延后的空间。
四、 完善制度,助力学生星连星
因績效工资的显性影响,我校的导师制工作以评价导师为主。开学的初一家长会上,有位家长说:“希望学校有奖学金制度,这样更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我儿子的想法,他说:‘妈妈!用成绩换来的奖学金要比你们给的零花钱更珍贵!”于是我校改变做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评价学生来评价导师,具体做法是实施三级评价制。
1. 班级评价。班级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大型活动,进行灵活的评价,名称自定。如,屠建平老师班级实施的“爬行榜上显风采”,促使导师们在点点滴滴的教育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成长。
2. 学校评价。每个学期期中评选“亚子之星”,分为感恩之星、责任之星、进取之星、文明之星,获奖者在国旗下讲话时表彰,并在人格廊展示,促使学生“星”连“星”励成长。
3. 区级评价。分为“唐仲英爱心奖学金、怀德好学生”,评价条件为“教育局制订的条件”,促进导师们育人时循序渐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评价学生的体系,导师们的育人方法也在不断反思中创新,为激励导师们随时随地相互学习、相互探讨育人方法,明确“既然选择了老师,就是选择了耐心、选择了爱心”的师德观。我校在下发给每一位老师“每周工作安排”背面开辟了“导师视窗”专栏,每周宣讲一篇优秀导师的育人故事,给了导师们相互借鉴、共同成长的平台。
当然,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坚守的很多;作为德育导师,我们要开拓的更多。杜威说:“任何能量的表现都有结果,风吹过沙漠的沙,沙子的位置就会改变,这是结果,是影响,但不是终结。”
作者简介:
施兰红,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