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力军,饶晓娟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311231)
苏州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项指标一直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较好位置,率先建成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确立旅游业在市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培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苏州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思考,苏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
旅游产业从消费的角度定义,即与旅游消费相关的企业属于
一个产业,旅游产业由多行业综合构成,具有综合性强、关联性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旅游产业的分类大致如下游览行业包括景区、公园、娱乐区、游乐区、主题公园、体育园区、康疗区、旅游商业区等的经营管理和运作的行业;接待行业包括宾馆、饭店、餐饮、会议、展览;广告宣传行业是指旅游媒介广告 ;交通行业包括公路客运、铁路客运、航运、水运等;建设行业包括园林绿化、生态恢复、古建、艺术装饰等建筑行业;生产行业包括车船交通工具生产、游乐设施生产、土特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加工、饭店用品生产;旅游商业行业包括旅游购物商业、购物休闲商业等;旅游智业:规划、策划、管理、投融资、景观设计等咨询行业。由上述大类别基本形成了旅游产业链,即我们所谓的大旅游概念。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逐步形成,发展旅游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其综合性、产业关联强等特点决定了建立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域经济腾飞的驱动器和催化剂。苏州的旅游产业的战略思维有待明晰,产业模块的结合度不够紧密,景点开发有待加强,挖掘文化、历史内涵方面有待改进,旅游的基础配套设备有待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只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加之有关方面的改善,才能加快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进程,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对苏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分析,确立旅游产业为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符合苏州市的市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从发展的角度而言理论上具有理论依据,在实践上也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州市实施以开发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明确了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内容,战略阶段,战略重点、战略突破口、战略措施。实施这一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旅游,环境建设等专项工作。同时要强化各项战略,推进措施及旅游产业策略,旅游产业管理,旅游投资等战略保障措施。
全面发展思想就是在发展中要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谐发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要在战略上进行超前安排,提前布局。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指发展要考虑长远计划,在发展过程中,在保证当代人的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子孙后代的利益,旅游产业号称无烟工业,对环境影响较少,是理想的发展行业和突破口。人本主义思想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人格,认可人的劳动,承认人的贡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类的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性原则是指发展要有主有次,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要根据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的基本考量来安排,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进行综合配置;协调性原则是指在发展中要考虑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整体战略方案和分项战略方案紧密衔接关系,国家宏观调节和市场自发调节关系;竞争性原则是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根据市场的本质要求调整各方利益;效益性原则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关系同时考虑国家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关系。
以自然景观的优化,扩充提升为主要发展方向,对旅居,交通,娱乐,餐饮,商品供应等要素设施进行配套发展。建成集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具有东方威尼斯名城形象,有利于当地居民休闲,并对国内外游
客具有强大吸引力,享誉海外的现代化的、新型的,国内一流的知名旅游景区,带动苏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苏州市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创新发展的新型的绿色景区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对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资金来源、环境保护多方建设,形成战略支撑。从政府角度建立管理体系,政府的管理体系要形成集约型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提高管理水平的质量和效率为出发点;从政府角度建立服务体系,打造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政府的从业人员职责权力义务范围明确,个体、集体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能够对自己进行规范,非盈利性,以服务为主要动机,能够对企业行为是非做出明确判断,政府的标准化服务是以服务的结果是否符合最佳秩序和最好效率为标准;资金来源可以形成多种渠道,国家、集体、个人、社会资金、外资投资,探讨多种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形式,分散各种风险;政府负有对环境进行保护的主体责任。
初步开发阶段,初步满足特色化、专业化的旅游需求。全面建设阶段,满足现代化的旅游需求。完善充实阶段,满足国际化旅游需求。
战略重点是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是旅游消费活动的最终载体,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旅游业总体水平的代表,是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前提和保证。挖掘现有景观,平江巷民居胡同游,建设新型景观,苏州周边郊区的农家乐,太湖岛上的渔家乐,唐寅读书处,金鸡湖水面项目深度开发。
恢复苏州历史景观地位,打历史文化的牌,张扬特色,奔放特色,创新发展,吴越文化,把吴侬软语,评弹,苏绣,古典园林,苏邦菜,小桥流水,虎丘庙会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资源优势,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把旅游产品优势转化为旅游市场优势,把国内旅游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旅游市场优势。
宏观策略而言,税收、财政、工商、银行等政府管理部门协调统筹,设立统一协调部门进行管理。经营层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晰产权关系,所有者拥有产权,进行分红,经营者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管理。加大开发力度,水电、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改善投资环境,提倡社会和民间赞助,大力推广广告宣传。中观策略而言,产业链形成、企业整合。微观措施,人才培养、资金筹集、营销企划、开发渠道服务。
总之,经过我们多年努力要苏州市生态环境更加优化、资源有效利用、经济不断繁荣、居民人口适度优质增长。为把苏州建设成为山清水秀,湖阔天蓝的新苏州而努力奋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