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兵
(江苏省仪征市公路管理站,江苏 仪征 211400)
江苏公路信息化起步于2000年办公自动化基础数据库建立时期,在2009年迎接“十一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与检查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进入融合发展时期。当时,以江苏公路内网平台升级、协同工作平台的建立为契机,加强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各类业务系统,有效地推进了其信息化整体进程,明显提高了江苏公路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下一步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各类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形成了全省统一的信息化体系框架。省、市、县三级网络体系建成,全省公路系统内实现联网无纸化办公,文件实时传输。涵盖“建、养、管、收”四大职能在内的各类业务数据库分门别类搭建并不断充实内容。每个基层单位都有一个专门的信息部门,对各类平台系统使用进行指导与管理,都会建立一个门户网站,展示工作动态,向社会宣传公路法律法规,发布各项办事指南,公示各类违章处理情况;每个处级单位建立一个路网调度指挥中心,延伸使用范围,对基础数据集中存储、备份,对突发情况下的重要数据进行过滤、筛选,以供集中实时调度和领导分层决策。
第二,各类业务系统相继推广,开发了初步融合的业务覆盖管理平台。公路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后,办公系统、公路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路政管理系统、路面管理系统、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等,一批公路信息化管理系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开发并推广使用,并且为了集中方便使用,体现整体性,所有业务系统都全部包括在江苏公路内网工作平台内。
第三,各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构建了丰富多样的公众服务体系。基于基础设施及公路路网调度指挥系统、公路公共信息服务等各类平台的建立,路网信息不断完善,“公众服务云”架构显现,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汇总展示。路面突发事故造成交通堵塞、雨雪恶劣天气影响路面通行等,路网调度指挥中心将平台报送的信息集中梳理,通过电台广播、服务热线、可变情报板、社会公众号等多种渠道为公众及时发布,第一时间提供路况实时信息,为群众出行提供选择。
江苏公路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实属不易。但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发展空间有限,并且信息化自身发展较快,受制于信息化投入的力度和人才的匮乏等客观因素影响,不管是从运行机制还是应用层次而言,信息化建设尤其在基层单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基础建设、人员配备、技术保障、经费投入和应用程度上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未来在技术层面亟待突破式、跨越式的发展,以匹配提出的“智慧公路”口号,在理念、机制等方面更需追上技术发展步伐实现信息化支撑、引领现代化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内各业务系统缺乏协调性。江苏公路信息化各类业务系统起初是为了满足各自管理部门的业务需求所建,所以建成后相互独立运行,彼此缺乏共享,信息综合科学分析及利用的价值不高。比如养护部门有公路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交通量调查设备监测系统,路政部门有路政管理系统、超限运输车辆检测系统等,但这些系统之间无信息传递,不能相互借用。农村公路受制于体制机制因素的影响,由地方交通运输局委托公路部门管养,基础数据库完全独立;第二,对外业务系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公路行业未实行综合执法,各行业执法信息化装备与系统分头配备与建设,各不同类型的基础信息资源分布在各个子系统网站内,分别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比如路面出现超限运输车辆或者突发交通事故破坏公路路产路权,公路路政、公安交警、交通运管,不同的执法单位因为不同的违法类型相继介入,涉及的执法业务系统众多,各部门独立进行,指令下单不同,处置方式也不同。久而久之,由此不仅带来了众所周知的多头执法,群众反感的影响,信息不通、效能不高的弊端也逐渐显现[1]。
加密现有路网监测设施,强化动静态数据采集能力。基层公路站除了目前已经覆盖各个站点的视频,增加对各干支线重点路段及桥梁节点间无缝隙视频监控,对内实现管辖范围内大部分路况信息能够及时上传和共享,提高信息化手段在公路养护监管及路政路面执法中的使用频率。
加快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制定数据共享策略。大数据运行时代,不论哪个行业都不能特立独行。做好公路信息化工作,离不开交通各行各业、公安交警、高速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技术支持。数据交换与服务体系的建立、信息联动机制的形成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必须由顶层沟通协调,参与设计,加强与政府、行业与市场主体数据库的整合对接,健全核心要素数据库,自上而下在相关制度、取用标准和接口数据等方面达成共识,统一标准,建立规定。公路行业内部需要首先优化整合已有的综合平台,将各种基础数据库全部纳入综合平台内,实行开放式管理。每个层级职能部门都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对平台内数据进行更新、完善,对原先类型相同的数据库精简、合并,将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分析,防止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今后要实现相互补充,整合各业务部门的数据,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无缝对接,并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及采用,最终逐步实现信息网络的互通、互联和共享。
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公众对交通出行的参与度也在逐渐增加。信息服务体系要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探索创新服务,依托移动互联网、车路协同新技术等,试点实施特定路段及对象的信息主动推送,通过搭建新的交流平台,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互动,使信息技术采集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源,不断扩大数据服务的范围和精准度。
一支庞大的信息化网络与纵横交错的公路路网一样需要日常精细化养护管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发展,其后期运作和维护是今后建设能否持续发挥强大功效,真正使江苏公路发展如虎添翼的关键。所以要管养并重,既要抓建设又要抓管理,还要实行日常精细化管理。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核机制。结合基层单位实际,制定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将各类设备、系统分门别类建立管理办法和日常维护方案,每年对基层单位信息化管理进行考评,明确义务和责任,并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基层公路站所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大都是兼职,既缺少专业知识,又无交流学习的机会。因此,一方面要重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有计划的招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业务人员的宣传和培训,使其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江苏公路养护管理领先于全国水平,根据《江苏省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纲要》,江苏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将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模式、路径和政策等方面探索与实践的重大试点示范项目。而信息化建设能够破解行业发展难题,其不仅将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将成为行业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