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 高芳
棉花产业,惠及亿万人口,从田野到衣装。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棉花市场化改革20周年。在持续的市场开放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棉业、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棉花产量、消费量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分别占全球的23%、33%和33%,成为名副其实的棉业纺织大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迸发出来。与此同时,国家对棉花生产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连续五年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实行价外加价财政补贴政策,奖售化肥、奖售柴油等,进一步激发了棉农的植棉热情,种棉收益大大提高,棉田布局得到合理调整,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从1980年起,棉花生产出现持续大幅度上升的局面,1984年全国棉花总产量达到626万吨,与1978年相比,全国棉花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23.5%的速度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实现棉花供需平衡有余。1983年12月,国家停止了对城乡居民发放布票、絮棉票的统销政策,纺织品、针织品和絮棉敞开供应,这标志着长达30年的纺织品和民用絮棉短缺的历史宣告结束。
进入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务院根据棉花形势的发展,一方面坚持供销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经营棉花;另一方面,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做了许多探索。
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关于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意见,决定在1993年以山东、河南、江苏省作为棉花放开试点省,实行棉花供需直接见面,棉花收购和供应价格由国家定价改为由买卖双方协商议价。后来由于棉花连续减产,供求矛盾加剧,改革试点工作没有进行下去。
1993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提出,棉花市场要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不能搞“骡马大会”式的棉花市场。1994年他又提出,棉花体制改革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规范的市场体系、完善的质量监督系统、完善的信息系统、较高的人才素质和较高的宏观调控能力。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9年起,开始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棉花的收购价格、销售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国家不再作统一规定。实行棉花收购、加工资格认定制度。国务院继续委托供销合作社承担国家储备棉任务,同时明确供销合作社棉花企业是棉花流通的主要力量,要千方百计做好棉花购销工作,在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棉价中发挥重要作用。至此,在棉花领域结束了长达45年的国家定价历史。
2001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会上强调,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一放”就是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这是这次改革的核心;“二分”就是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是这次改革的关键;“三加强”就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这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就是大力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这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长远目标。
之后,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从2001年起,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棉花收购市场放开后,各类企业迅速进入市场参与棉花收购加工,市场经营主体很快实现多元化。2001年前,供销合作社棉花企业市场份额占到90%以上;市场放开后,社有棉花企业加快改革、转型升级,全系统棉花贸易企业市场份额保持在全国的50%以上。在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方面,供销合作社主要建立了以中国棉花协会为代表的行业服务平台,在争取行业政策、服务宏观调控、加强行业自律、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业界广泛认可;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市场交易平台,在储备棉吞吐、商品棉交易、专业仓储服务、棉花融资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中棉集团和系统骨干棉花企业为代表的购销主要渠道,在棉花收购、棉花加工、仓储物流、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着市场主导作用。
在1998年前的20年里,全国棉花总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只有1984年和1991年两个年份。在1998年后的20年里,有15个年份总产量超过500万吨,有3个年份总产量超过700万吨。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是激活棉花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棉花行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新疆棉花生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成效突出,实现了棉花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的机制,增强了生产、加工、流通、纺织全产业链活力;去库存效果明显,储备棉规模降至合理水平;纺织行业效益不断提升,纺织品服装出口回稳,棉花年消费量重回800万吨以上。总体上看,棉花行业运行平稳,产量、质量、消费延续向好趋势,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一步,如何推进中国棉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产业链各方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棉花及棉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积累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备的产业配套,这为中国棉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棉花行业要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着眼于棉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解决棉花产量和质量不平衡、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平衡、棉花生产与流通相对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行业创新力不足等问题,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棉花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40年对外开放,中国棉业已经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棉花行业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格局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棉业要继续坚持“开放共赢”的理念,不断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让高品质棉花、纺织品服装“走出去”,把优质资源、先进技术和现代理念引进来,以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棉业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棉花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