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永栋
水是生命之源。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水资源丰富的湿地便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先民们世世代代临水而居、枕流而憩,在河浒江洲、湖滨海滩留下了许多辛苦劳作和男女欢愉的生产生活印记。成书于春秋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便有古人对湿地场景的生动描写。“绵绵葛 ,在河之浒”,其描绘了河边湿地里自然界生命之蓬勃与坚韧,细细研读,仿佛那缠绕千年的藤蔓从远古深处绵绵不绝地攀缘而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成双成对的水鸟,栖息于河中小洲上,正迎着春风欢叫着,和鸣之声像是彼此的爱情告白,活脱脱的一幅湿地风光图。
何为湿地?据《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水区。”虽然古人并无湿地一说,而其笔下的“浒”本义指水边,“洲”则指水中之陆地,对照标准定义,似均属湿地之范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湿地因其独特地理构造和水生动植物的作用,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诸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曾经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众多,但长期以来,人们环保意识缺失,对湿地过度的围垦开发,致其面积大幅减少,功能急剧退化。近些年,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全国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才使一些湿地得以逐步回归于自然状态。
上海本是一座建立于湿地上的城市。或曰,这里遍地高楼大厦,不啻于钢筋水泥森林。其实不然,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早先亦曾河道密布、港汊纵横,故有上海滩之称。滩者,湿地也。只是随着一百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原生态的自然湿地渐为不断铺展的马路、建筑所覆盖而趋于消失了。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前些年,申城即着手编织多种形式的湿地保护网,如建设崇明东滩、九段沙等自然湿地保护区和西沙、吴淞炮台湾等国家湿地公园。如今这些区域天蓝蓝、云淡淡,随处可见灌木丛、芳草地,不时有成群鹭鸟飞鸣于绿波之上、有结伴野禽游栖于芦荡之间,展现出生态之城的别样面目,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而滔滔黄浦江无疑是沪上最重要的湿地资源,故在打造滨江公共空间时,两岸保留了许多原有植被和生态环境。今天,当人们游览滨江景观时会发现,过往的岁月沧桑在这里浓缩成了百年之工业锈色和湿地记忆。旧时工厂码头的场地上,依然竖立着已退役的起重机械和系船揽桩,岸边还是那一片长满芦苇水草的湿滩。抚今追昔,感慨系之。畴昔之荣耀,如江上之行舟,及至时光深处,总有归航的那一刻,回首当年之扬帆破浪,已然绽放过生命的光华与风姿。而眼前随风摇曳的芦苇丛,让人想起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重游江浒故地,再见秋水浩渺、芦花飘絮,不由勾起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倾情追忆,只是那年那月、那人那事“宛在水中央”,似隐似现,方凝眸,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