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武
佳木斯市公路管理处,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
关键字:高速公路;混凝土路面;施工;问题与策略
中国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对质量规划和质量改进提出了强烈需求,因此,研究建立适合建筑特色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意义非凡。混合料压实技术理论方法目前在我国开始普遍地被运用,但因为经验较少,难免在检测和评价方面捉襟见肘,许多工程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因此,探索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实际进行施工的时候,应当着重关注压实程度和路面是否有凹凸起伏的地方,这些是温度偏差或者压实采取的方式有误导致的。压路机滚动起来的时候,合理操作滚筒的喷嘴使其能够稳定发挥作用。压路机运行应当呈现阶梯型,而且要尽可能拉长距离,振压的时候也需要停振以后再停机。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应分为3个阶段:稳压、复压和终压。稳压应采用小吨位静力压路机,以恒定速度进行,避免在滚动部分制动和启动,以避免混合料部分堵塞和破裂。轧制频率要适宜,轧制压力不大于2km/h。复压必须使用具有良好滚动效果和高作用深度的振动压路机,轮迹重叠1/3~1/2时,轧制频率为30Hz,振动直径为152.3cm。最大线压力为1172N/cm,碾压次数1~2遍为宜,轧制速度不超过3km/h。一般情况下都维持在5遍左右,而速度也不应该超过4~5km/h的范围,新沥青混合物上不允许转弯,或者间断性地停顿,道路上也不能有任何重物。
沥青混凝土需要通过加热才可以投入使用,而加热的具体位置和方法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规定,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首先,用于加热的仪器应当足够大,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其次,因为温度这一条件十分重要,所以仪器应当具有检测混凝土温度的功能,才能确保混凝土始终处于合适的温度。再次,当天加热的混凝土最好当天就使用,隔天使用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做好统筹工作,计算好当天需要的混凝土量,斟酌使用。然后,所有使用的仪器都应该保持干净,不能混入其他物质使得混凝土的材质变得驳杂。最后,既然加热就不得不提到消防问题,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更要注意消防安全,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免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
沥青洒布车的来历都应该是有迹可循的,每辆车都应当配有合格证明,标出车辆的生产日期、厂家等信息,来历明确的车子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洒布车的应用有明确的规定,但也不是死板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油量和面积两方面上,这两方面的数据应该由有经验的工程师判断后决定。洒布车的清洁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保障车身清洁有助于防止堵塞事件发生,也能够让车子一直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中。车辆工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也要做好,投入使用之前先试行一段时间,让车子在不同路段都运行一段,检验车子是否能满足工程需要,否则在工程正进行的时候车子突然无法正常工作,临时换车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会延误工期,造成恶劣影响。
路面的养护工作是整个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的保障,只有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后续的工作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从沥青混凝土材料被均匀地喷洒到路面直到下一个铺筑工作结束,都能够使用路帚来养护,在这一时间内,道路都不能使用,如果情况特殊,就需要在路面上铺上一段吸油材质,然后让需要通过的车子迅速通过。恶劣天气不能喷洒沥青混凝土,因为恶劣天气温度通常波动较大,周围易出现多种杂质。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沥青混凝土十分难以去除,所以为了避免沾到其他地方,在施工的时候应该事先把周围都铺上塑料布之类的东西。
材料生产是沥青路面施工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加强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控制。(1)选择搅拌设备。先进的设备可以使混合料生产科学、方便操作,一般搅拌设备需配备两级除尘设备、加热设备及矿粉外加剂、装料设备、装载机等辅助设备,确保混合过程中数据分析、生产批准、混合质量分析等方面的自动控制,保证满足拌和机的生产要求。(2)控制拌制工艺。合理的科学技术可以减少材料损失,有效控制材料质量问题的隐患。在搅拌过程中,控制冷热物料的供应平衡,很好地完成了生产的混合比,处理了冷热物料速度与流量的关系。在混合生产中,主要考虑原料的稳定成分,供应比在规定的范围内。另外,控制温度和搅拌时间,严格控制各板材的干湿混合时间。
3.2.1 路面的摊铺质量管理控制
在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之前,首先要确保基层的质量,并集中在粗骨料上。如果有任何松动,必须妥善处理。摊铺机在摊铺前提前0.5~1h预热热板,预热时间超过30min,预热温度超过100℃,摊铺机根据松铺系数确定摊铺厚度。在摊铺机基层的起始位置,要在熨平板和平衡梁后滑靴下垫上与松铺厚度一样的木板。如果已经铺设了表层,那么板下面的位置应该垫上木板,片材的厚度应该是松铺厚度减去压实的厚度。为了保证均匀地进给,螺旋分布器在铺装过程中均匀地进入两侧供料。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铺摊机不能进行施工,则要向监理工程师请示手动敷设,并允许人工敷设。如果下雨,应该停止工作,清洁而不是压缩混合物。检验中间路面的平整度,一旦发现不平整,应立即进行平整,然后进行上部结构施工。
3.2.2 接缝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首先,横向接缝的碾压。采用双轮振动压路机横向碾压,压路机宽度为10~20cm,在新沥青混合料上滚动,并将压路机压在路面上。然后,每压1遍逐渐横向移向新铺的混合料移动15~20cm,直到整个滚轮全部在新铺层上为止,然后纵向滚动。先用压路机静压,再用振动碾压。其次,纵向缝合处理。纵向接缝通常用热接缝处理。压实方法如下:首先压实20cm,最后压实水平接缝之间剩余的20cm窄条,形成良好的组合。每天铺设完成后,应根据储存条件缩短摊铺机的停放位置,以便于第二天施工,减少裂缝的发生。
沥青压实通常分为3个步骤:初始压实,重复压实和最终压实。初始压实取决于烫平板的使用。这一步直接决定了路面的平滑度,也决定了需要压路机的高度配合。反复压实是保证质量的过程。在此步骤中,选择振动压路机可以通过振幅、轧制、振动频率和多压路机压力来提高密度的标准效应。压实的最后一步是压实路面,目的是消除内部应力和压实痕迹,并改善路面的平整度。此外,为了避免开裂问题,在初始压力施工过程中需要低速前进,在摊铺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碾压施工。对轧制施工工艺进行了科学地调整和处理。碾压施工中应连续进行,工作中不得有中途停留、转向及提速等操作。如果接头的总温度不符合相关施工要求,应采用加热的方式提高其温度,以帮助施工顺利进行。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规划贯穿于设计审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完成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和地方补充技术规范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规划的基本组织活动。比如,工程最终要达到何种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施工、使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审核、应该由哪些人来负责各种事务,这都是要确定的内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是有标准的,按照标准进行施工和评价才能得到优秀的道路。因此,最终的质量检测应该以合格为基础,以优秀为目标,确立好奖励惩罚的规章制度,确保各种技术和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混合料必须在设计前至少35d进行搅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提前至少2个月,所以混合料在混合比设计和实际施工中比初坍度更重要,应适当选择可用于正常施工工作要求的坍落度范围。尽可能多做几组,通常考虑的因素是砂砾量(或砂比),这是影响坍落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实际施工环境,应咨询多线施工技术人员。在考虑材料体积对试验中沥青混凝土的影响时,应使用绝对体积法。
在正式施工沥青混凝土之前,再次检查使用的材料与计划中的要求是否符合,严格检查材料的种类和质量。超过C40的沥青混凝土应该首先经过冲洗,以减少砾石中灰尘对沥青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如果有很大的差异,需更换材料或调整比例。当普通砂的细度模数超过0.2时,就应该予以重视,及时修改结构比例。在搅拌之前,需要仔细检查碎石和砂的含水率,根据需要修改比例,这就需要这一环节的负责人担起责任,建立台账,向搅拌站和技术人员的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清理砾石,冲洗后再用。
为保证工程质量,沥青混凝土的质量应当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需要稳定。保持稳定的方法有许多,其中,较为简单实用的是用表格制图的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比如X-R图表,可以在电子表格中输入统计数据,轻松地绘制电子表格以方便访问。
粗集料和细集料的一些细微特征变化会给混合料最终的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包括大小形状的变化、能吸取多少水分、能添加多少砂等。所以,相关研究总是非常重视配料的种类比例等方面,因为细微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而各种优质配料也正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才得以发现的。
质量检验是一种监测手段,能有效防止许多人因疏忽造成不良后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措施。沥青路面质量检测主要包括原材料质量检验、沥青混合料温度检测、沥青混合料路面质量检验和压实质量检验。不仅要增加检测强度,还要增加检测频率。我们应该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等辅助管理工具来分析施工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尽可能提高每一环节的检出率。
纵向和横向合理接缝。我们不能保证这种接缝不会发生,但必须尽量少接缝。不均匀的接头会直接导致质量问题。(1)纵向施工缝可由两个铺路机共同操作,使用梯队联合的摊铺方式进行纵向接缝,先在已摊铺混合料中,留下1~2dm位置,这位置不进行压实,这样就会有5~10cm的摊铺层发生重叠,可以运用热接缝方法进行跨接辗压,从而消除缝隙。(2)横向接缝,首先采用3m的靠尺检测公路的平整度,然后通过人工清除的方法处理品质问题,最后涂刷沥青,下一次进行接缝处理前,应该在已铺层5~10mm左右的地方进行重叠,并且涂抹混合料。而对于未压实或坍陷的部分,首先需要采用切割机进行凿除,然后才能进行沥青混凝土的涂刷。
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在新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公路工程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施工单位要不断提高沥青工程施工水平,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不断建设高质量的公路。同时,要加强对道路建设的监督,必须严格控制材料和施工质量,加强施工人员素质,引领技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