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英超,张文,曹静茹,马博文,马欣蕊,石楠
(北方民族大学,银川 750021)
从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状况来看,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还不能体会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意义及重要性,纵观历来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而高校与当地政府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也十分地不健全,除了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全国大多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志愿服务意识极差的现象,尤其是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形势则更加严峻。而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源正是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史称“小西北”),笔者仅以此研究希望唤醒西北地区甚至全国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这便是此次研究的重点[1]。
目前,国内关于志愿者服务的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志愿服务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发展阻碍因素与解决办法以及如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完善关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和如何激励参与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等问题。而笔者的论述主要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大学生个人发展意义的角度出发来论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性。所谓志愿服务的含义:就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人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及精力,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所从事或参加的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作为高等少数民族院校,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此项目也是为了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让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公共服务意识;此外,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此项目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西北地区三所高校,分别为北方民族大学(抽取300名大学生),西北民族大学(抽取400名大学生)和青海民族大学(抽取300名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问卷收集及整理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前往青海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与本校北方民族大学三所高校做问卷调查,历时5天,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26份,有效率为92.6%。其中被访的926名调查对象中,有587人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占总数的63.4%,有339名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占总数36.6%。调查对象对志愿服务状况显示非常了解的占4.8%,了解的占30.%,一般的占48.1%,不了解的占15.4%,非常不了解的占1%。
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在926名调查对象中,有587名调查对象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行为高尚的行为,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做的是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传递这一种志愿服务精神。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去帮助他人,不但能提高个人在社会上的人格魅力,而且可以缓和当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冷漠”,构建社会和谐的大环境,让旁观者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学校号召:虽然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未纳入到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但仍不在少数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学校会与社会公益组织联系,不定期联合举办一些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人力主要依靠高校大学生的参与,而活动的筹划和资金支持则由企事业单位承担。
社会的呼吁: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后备力量,自觉培养自己的社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是每个大学生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曾受其他志愿者帮助。在587名调查对象有60名调查对象是因为曾受其他志愿者帮助而加入到了志愿者的队伍中,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以同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人。
增加社会阅历。在587名调查对象有363名调查对象意识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还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对于社会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手机网络和电视新闻;一般而言,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来实现他们在这个社会寻找成就感和满足感的需求,既消磨空余时间,又能在活动的过程中结识些新的朋友。
想要获得志愿服务证书。在587名调查对象中仅有52名调查对象以获得志愿服务证书为目的而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据了解,国内有不少大学评定奖助学金的标准中的一条,就是该生的德育教育成绩,而德育教育成绩则是以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并获得证书作为德育教育的成绩(笔者的学校就是如此),所以,这一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观原因是排除在以上几种原因之外而单独独立出来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就只冲着志愿者证书去的。
从众心理。从整个调研的数据分析来看,有少部分调查对象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因为同学或朋友的推荐,恰巧调查对象那段时间刚好空闲,所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填补空余时间,又能接触社会了解新事物,何乐而不为?
就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出发,它是一种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而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和初步探索社会的行为,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会领悟到助人为乐、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深层含义,并将这种感觉扎根于内心深处,时时温习,从而形成了一种志愿服务意识。
人的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知识的习得和志愿者角色扮演的社会化过程,它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形成。
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初,是为了完成志愿者组织分配的一项任务。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所长,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同时,大学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增长才干。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参加志愿服务来学习拓宽自身的人际交往、在活动中学会分工与合作,这些都是自我能力价值的实现。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群体性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参与者个人不得太过于彰显自己的个性,个人活动必须服从集体利益。这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大多数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都是选择在自己大学生活的空余时间,只有时间条件的允许,大学生们才可能有机会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那么,这就要求参与者们合理选择利用时间,为了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他们会在活动开始前对时间做一个充分的安排。所以,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时间意识,树立珍惜时间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把时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在926名调查对象中,不乏以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非盈利组织管理等为专业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又能提前了解相关专业所需的从业知识和技能,进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大学生在参加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偶尔会因为在当时特殊的场景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大脑突然“灵光一现”,激发了一个新兴的构思,这也许是一项新的技能、是一类新的发明、是一种新的发现,又或许是对困惑自己已久的难题的一种顿悟等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需要,而且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社会进程,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重要的是,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所以,作为为国家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全国各大高校,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