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5——2018/1/26)
1
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流动老人已经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照顾晚辈而进城,随迁老人进城易融入难。
本刊点评:“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帮助子女,他们晚年还得远离故土。与物质方面相比,精神层面他们更需要得到呵护,因为他们迁入后,原有多年积累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被割裂,在新环境中缺少融入渠道。因此,对他们的关爱应该是全方位的。
2
1月17日,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5年10月发起“童伴妈妈”项目已经惠及10万儿童。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首个专门瞄准儿童福利保障与儿童保护的项目。
本刊点评:看到10万儿童这个数字,让人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有这么多儿童受到了照顾,担忧的是,还有多少儿童还没有得到关照?希望有更多的项目能成立,将所有儿童都照顾好。
3
1月18日,一个名为“龙绥国际”的诈骗组织以“精准扶贫”“共同富裕”为口号宣传“亮剑扶贫”项目,通过在微信群拉人头的方式,在各乡镇大量发展会员,并要求会员提供个人信息。经民政部门核实,该项目涉嫌传销、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行为。
本刊点评:民众受骗的原因是缺少辨别能力和急于脱贫。因此,针对这种新骗局的专项整治,应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更重要的是,在预防和打击手段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新技术对诈骗信息进行识别、屏蔽、拦截。
4
1月18日,北京一老人晒太阳晕倒起诉养老院,院方认为老人晕倒并非中暑而系旧病复发所致,医院治疗的都是老人的陈旧性疾病。
本刊点评:院方应该只承担由于他们失误所造成的损害而不是全部。事件再次提示养老机构和保险行业,尽早建立相关的保险制度,才能降低类似损害带来的纠纷和损失。
5
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临终关怀为何缺位》揭示大多数老人去世前需要特殊照护,但这方面的服务还没有跟上。
本刊点评:现在人们对“优逝”有了更高的需求,然而我国的临终关怀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和相关组织机构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投入,让老人们能感觉安详、安稳,走得更从容、更有尊严。
6
1月22日,北京社会建设工作会议宣布,北京市今年将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总体平均水平按照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实施,以此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步伐。
本刊点评:“言必行,行必果”,受此利好消息影响,社区工作者们短期内肯定情绪高涨。但最重要的是落实,如果迟迟不能落实或落实走样,恐怕造成的失望和伤害不可低估。
7
1月23日,全国老龄办确认,我国已有8个省份立法保障独生子女父母患病时“带薪陪床”。独生子女在父母患病住院期间请假到身边陪护已不再是奢望。
本刊点评:为这8个省份点赞!各省一直在努力出台政策支持子女照顾老人。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关注这三个方面:一是其他省份也应抓紧落实相关立法,二是推动法案落地,让用工单位落实“带薪陪床”政策,三是是否进一步考虑多子女家庭也能享受政策。
8
1月23日,据群众举报,广场舞跳进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跳舞者竟声称,“还是我们把这弄热闹了。”
本刊点评:真是道德无底线!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需要这样的热闹吗?是谁给了这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底气?
9
1月24日,央视《朝闻天下》报道了新闻《学生未捐款岂能被“示众”》,《检察日报》发表评论称,不要用逼捐之恶伤害无辜学生。
本刊点评:募捐应以自愿为前提,对于不愿捐者,谁也不能道德绑架。近年来,各种各样的逼捐或索捐现象,让一些慈善募捐变了味,莫让逼捐伤害慈善事业。
10
1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因薪酬太低,浙江多数社工专业毕业生被迫跨专业择业。有政协委员建议: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职业化。
本刊点评:薪酬待遇与职业化不能混为一谈。提高薪酬不仅需要各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需要探索“造血”模式才能长久,更为重要的是,从事这一职业首先需要的是情怀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