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源
民政民生是保障困难群众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特困群体的生命线。多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点点滴滴,精准做好救助帮扶工作,竭力保民生、强力兜底线、全力救急难。特别是2017年以来,合肥市民政局巧用“加减乘除”认真算好每笔“民生账”,创造性地推进全市民政民生工作,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善于做“加法”,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 始终保持改善民生的服务宗旨,全力做好“加法”,千方百计提高各类民生标准,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服务群众、惠及民生。一是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保障标准显著提高,四县一市农村低保标准实现第14次提标,由户月人均300元提高至360元,年增幅20% ;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保障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66元提高到6448元,年增幅98.7%。二是高标准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凡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每人每月可得到60元的护理补贴。三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投入13535.884万元。四是完成2017-2018年度五保对象长期医疗护理保险项目投保工作,首批投保人数39935人,支出保费459.266万元。在全省率先推动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工程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低价便捷餐饮服务。
二、敢于做“减法”,推进“最后一公里”。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盯紧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强力打通民生工程推进“最后一公里”。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通过加强领导,着力解决推诿扯皮的问题。建立由主要领导抓全面、分管领导抓具体、相关处室抓落实的民生工程推进机制,做到民生工程项项有人抓,件件有人管,层层有人落实,及时高效解决困难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二是实行“一票否决制”。将民生工程作为全市民政系统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十件大事”和为民办事“十大惠民工程”中。同时,有效发挥考核“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民生工程列入对县(市)区民政部门年度工作评估的独立项目进行考核,一票否决,确保民生工程落地有声。三是建立定期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民生工程协调会,通报全市民政民生工程进展情况,重点对项目进度、报表报送、宣传报道、绩效评价进行通报,部署下一步民生工程相关工作。
三、精于用“乘法”,整合资源形成“强合力”。 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示范带头功能,积极协调市直各部门、各单位,有效整合资源,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一是联合市建委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了《合肥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建设、移交和管理办法》,由几个部门共同验收社区配套养老用房,为全省首创,全国领先,将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推上快速发展轨道。二是强化舆论引导,加速新闻媒体的“渗透效应”。在国家、省、市主流媒体上刊发多篇民生工程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利用各种节假日、纪念日,举办各项目宣传周活动,提升民生工程社会知晓度。三是成立了多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全面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共同发力扎实推进各阶段工作任务。
四、巧于做“除法”,保证救助帮扶质量。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机制,着力清除各类作风顽疾,促进民生工程阳光运行、公平公正运作。一是全面实行低保民主评议听证、近亲属备案和长期公示制度。庐阳区71个村(居)委都成立评议代表团,每次评议,从中抽选出部分代表轮流参与,并邀请辖区群众旁听。蜀山区在全区90个村居全面推行“三级听证”制度,区、乡镇(街道)低保工作人员下沉到村(居)参加听证会,实行全程录像、联合评议、三级听证、双向承诺。二是全面开展信息核对,促进入口公平。核对范围涵盖低保、住房保障、医疗救助等方面,对所有新申请救助家庭实现“有助必核”,确保救助帮扶对象准确、认定公正。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运行阳光。制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方案,实地督查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使用规范、发放到位。四是开展低保工作绩效评估。对农村低保等民生工程组织了绩效评估,进一步提升低保工作管理水平,政府公信力得到提高,群众满意度也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