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理路

2018-02-07 01:25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念大学课程

■ 李 峰

(广西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广西 南宁530022)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高等教育追求,为世界诸多国家所接受。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将深刻影响国际关系,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和知识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调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自我发展完善的需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全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全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效激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升华和拓展,它与素质教育在价值旨归和文化内涵上是和谐统一的。2015 年 5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法律层面得到了明确的指导、规范和推进,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描绘了蓝图、吹响了号角。目前,学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类型、政策、平台给予了关注和思考,得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积累。虽然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关注,并展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但社会大众和诸多高校依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认知不足,理解有偏差。譬如,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内涵如何把握?是简单的“科技创新”或“培养老板”,还是整体的“思想创新”与意识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范围如何定义?是以人文学科为主、社会学科为主还是自然学科为主?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重心位于何处?是老师、课程、教材还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关键处于何方?是随意而片段地开设若干门创业课,或者开展若干场创新创业比赛,使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学、素质教育之外,还是坚定而长久地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科学地融合到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成果如何评价?是传统市场中以“经营—消费”关系为主而确立的生存型创业模式,还是现代市场中以“需要—创新”关系为主而确立的创新性创业模式?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理路予以剖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学者进行思考和研究。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植源于创新创业文化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创新创业文化的不断积淀缓慢发展而来的。它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创新是在理论层面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业是在实践层面进行一场新的开创活动,二者原本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体系。创新是思维层面的开拓,创业是实践层面的革新,创新是创业的理论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价值旨归。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创新文化与创业文化在本质上存在辩证统一性。创新创业教育既不等于分别独立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不能将创新和创业割裂开来,也不能盲目地将创新和创业综合起来。任何一种教育形态或教育诉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与一定的文化要求相互适应。正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文化,或者说从创新创业的文化缘起和发展路径上才能窥见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意旨。

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卫星升空,对美国自诩的先进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创新创业的文化要求被提上议事日程,政府、企业、社团等各个机构开始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文化。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最初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形态,而仅仅是作为一种社会期望被动地走进教育领域。随着创新创业文化的日渐风靡以及社会对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递增,创新创业教育逐渐作为一种融合的、统一的教育理念被论述和提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大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和统一的过程,它根基于大学创新创业文化的不断积淀和延伸。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要以创新创业文化的长期积淀为前提。创新创业文化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创新创业理念、模式、平台、体系、技术手段以及实践操作等各个方面。大学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越活跃、厚重,大学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就越是完善、缜密、富有成效,步伐就走得越是踏实、有力、稳健。可以说,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大学创新创业文化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升华与佐证。

从根本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发挥人的创新潜能、促进人的自由与个性和谐发展为方向,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为目标的。大学应该成为创新创业者百炼成钢的“熔炉”和“试练场”。

现代教育体系是一个无限开放的教育体系,组织、社团、企业等社会机构与大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因为它很好地架构起了大学、社会和人的三重螺旋体系,即大学和社会为大学人提供理念、信息和试练平台,提升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人的创新创业实践又反过来推动大学和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的逻辑体系中,大学、社会与人的关系是内在一致、耦合共生的。这种一致性和共生性主要体现为大学和社会对大学人的尊重、保护和挖潜。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大学人播撒创新的种子,奠定未来的“创业遗传代码”[1]。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理解人、张扬人、体现人的人性教育。“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 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 他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2]。传统教育往往视学生为“两脚书橱”,强调知识的强硬灌输,而尊重个性、宣扬个性、发展个性才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路的内在逻辑。

二、创新创业是一种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理念

任何教育的产生都需要科学的理念指导。自从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产生以来,其发展已经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世界各国也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标志着创新创业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美国是最早将创新创业作为高等教育理念的国家。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设立“新创企业管理”,被认为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始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创业者剧增,尤其是硅谷的异军突起,极大促进了创新创业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先进、实践经验丰富,已经处在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有1 06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许多项目和专业也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进入21世纪,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院校已经有两千多所,与创新创业配套的制度、科研、科技孵化园等实践平台的搭建也逐步完善,并为创新创业服务。围绕创新创业的高等教育理念,美国的创新创业呈现出鲜明特点,以实践为主,课程体系丰富,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哈佛大学创业教育注重从实践出发,在课程设置上,与商业实践紧密联系,注重解决创新创业中的实际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哈佛大学开设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众多课程,既有注重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有注重实践的技能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哈佛大学以“案例教学法”出名,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的高等教育理念逐渐发生变化,从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能力拓展到激发研究生的潜质上来[3],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念上的引导。1982年,斯特林大学的“创业项目”宣告了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启动。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强调一般知识的传授要与工作相关的学习相融合[4]。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也逐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创业成为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其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20世纪90年代,创业见习制度在日本院校正式创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随着科技立国政策的确立和《科学技术基本法》的制订,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极大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1 世纪以来,日本创新创业教育得以系统化和正规化,逐渐形成了产学研协同体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在世界很多国家蓬勃开展,并且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仍然是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 日批转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国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开端。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纷纷出台,在大学生就业环境严峻等形势下,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今,国家出台了至少20份文件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2015年两会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极大促进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之一。

三、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教学系统工程,要靠各个子系统的能动与耦合,才能发挥其整体效应。具体地讲,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总体把握,要通过系统的指导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要在课程体系、师资资源、制度体系和实践平台这四个方面,构建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既要培养和发展师资力量,也要创新课程体系,满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又要完善制度体系,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保障;还要创造实训的机会,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大展身手的平台。将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制度体系和实践平台有机结合,打造四位一体的系统平台,给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平稳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地的中介变量

理念要转化为行动才能落地、实现其价值,但是从理念到行动,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或桥梁。抽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也是如此,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离不开课程的支撑,课程就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中介变量,因此,构建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能从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什么和课程能给予学生什么,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落脚点是学生,最终价值体现在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上。课程的构建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为根本。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学科交叉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如《创业思想史》《创业学》等,以必修课的形式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专业类课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知识类课程,如营销、财务、商务礼仪、谈判等,另一类是行为科学类课程,如《领导力》《协调能力》等课程。专业类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技巧;学科交叉类课程,如《创业经济学》《创业心理学》《创业伦理学》等课程,主要用于促进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与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践类课程,如参加实习、创新创业大赛等,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二)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的逻辑前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课程的建构实施者,也是理论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可以说,师资队伍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推进的逻辑前提。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结构不合理,专兼职比例不合适,力量还很薄弱,特别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非常少。因此,建立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当下急需完成的任务。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其一,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数量、比例结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详细的、量化的标准,才能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开展。其二,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经验与能力,进而有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也可以聘请社会上已经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作为学校的兼职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其三,加强理论型教师队伍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日常工作中,依托大学已有的专业优势,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让教师在科研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其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即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要通过政策与制度的配套,鼓励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举的高素质“双师”型人才队伍。

(三)制度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推进的基本保障

制度体系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保障,它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推进制度建设需要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服务保障机构,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指导中心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一个专门的服务保障机构,这类服务机构与高校存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作用相类似,为大学生提供如创业信息挖掘、政策解读和咨询、贷款担保、技术保障等服务。其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和规范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譬如,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提供可靠的支撑;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在教师职称晋升条件中的比重,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规范管理制度和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培养基础知识扎实、行为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的专业人才等。

(四)实训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落实的训练场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训练环节。高校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客观需求建立层次丰富的实训平台。譬如,举办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大赛,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依托产学研联动,指导大学生进行模拟创新创业实训;搭建校外实践平台,依托本地的创业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实战提供平台支持等。此外,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理念,学习企业管理的知识,提高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为创业实战打下基础。

四、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

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最早源于西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诸多大学不仅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而且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涵盖了从小学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在政策层面也存在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先头部队”,如教育部公布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现阶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不管是在创新创业文化的塑造、理念的建构、平台的搭建还是模式的选择方面都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和典型性。2015 年国务院颁行实施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现实存在的突出矛盾。诸多大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敷衍了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从操作型向智能型、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阶段型向整体型、从就业型向创业型、从前置型向生成型教育形态的跃迁和转换。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有别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大学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历来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两种教育理念经常作为对立的“两极”而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的就是对这两者的整合与包容。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接受、填鸭及守成式教育形态相区别,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片断性的,而是连续性的;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前后相继的;不是传统教育断崖式的教育终结,而是时代教育开创性的教育曙光。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并需要学生终生践行的。

(一) 制定一以贯之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标

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创新创业目标。任何类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都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教育目标。这个教育目标既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中,也要贯彻到教学管理中,包括建立健全调研、检査、考核、监督、评估、反馈等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从而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感悟的多维融贯。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限于高等教育,它是一个连续而非断裂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尽早走向学生,并贯穿其一生。但在目标设置上应层次分明,譬如,在中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侧重于学生创造性、合作性、竞争性等各种心理品质的培养;大学阶段应该把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培养和性格塑造等各种创新创业关键要素结合起来,加强创新创业的实践培训;社会人阶段,应当在发展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追踪创新创业前沿理念,并强化风险承受能力培养。

(二)构建层次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必须系统而深刻地纳入课程建制。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具体包括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知识结构、风险承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聚焦式的,也是发散式的。聚焦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关注少数”的特殊化教育理念,是对某些具有特质天赋、掌握高新技术成果或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创新引导和创业训练,课程内容设置具有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特征;发散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关注多数”的普及式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观念意识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要照顾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聚焦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发散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矛盾,两者一个强调深度,一个强调广度,分别符合教育的“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原则。这说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具体操作上应该做到层级鲜明:其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直接纳入或隐形渗透到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分出固定课时进行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专题讲授,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编写现实性、可学性和时代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材或书籍。其二,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兴趣及专业需求等,开设针对性强、层次感分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其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第二课堂的实践要体现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程度。

(三)建立长效适时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的,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围墙”外的教育资源,与社会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实现“无缝”对接。这种对接应该适时而长效。譬如,对于刚入学、创新创业理论较为薄弱的低年级学生,可以借助于常规性的创新创业讲座、辅导或训练(素质拓展性训练、创业案例分析、创业基地参观实习等)加强其创新创意理论修养和能力;对于具备一定创新创业思维的学生,则要根据其个性特点,加强创新创业锻炼,给予更多的创新机会如创业大赛等,甚至制定专门性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政府、社会机构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行使不同的职能。高校是主体,政府和各级各类社会职能机构是双翼。高校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供必要的训练机会和实训平台;政府主要负责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银行等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具有竞争力和市场开发价值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基本创业辅导和服务以及实习实践平台等。为此,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努力构建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各种科研或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联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信息流、知识流、业务流、资金流、人脉流等全方位软、硬件条件的强大支持,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使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新层次、新境界、新高度。

五、余论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既与传统的知识传授、灌输教育、填鸭式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也与人们日常观念中认为的单纯的“科技创新”和“企业创造”有着巨大的不同。创新创业教育所追求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内涵,对于高校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凡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的人文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一些外在指标来评判。例如,学生参加了多少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了多少相关研究,从事了多少科研项目,获取了多少资助资金等等;创新创业教育更是一种内在的丰富和自我的认同,外在的认同不能也不应该成为衡量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唯一指标和参照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呼声甚高,但也争议不断,不仅理念过于笼统,而且实践也较为乏力。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知道是什么”的层面,只有少数处于“知道为什么”的层面,而在“知道怎么样”的层面则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仍然处在“破碎的理论”与“零散的实践”的夹缝之中,仍有很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空间。

创新创业教育要走向成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和多方联动。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实现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专业教学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训、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仍需要更多的学者去思考、探索。

猜你喜欢
理念大学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