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做强做优小杂粮产业的路径思考

2018-02-07 01:17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杂粮山西农户

崔 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现代领导能力训练中心,太原 03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中指出,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众多的特色农产品,谷子、杂豆、莜麦等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更多关注和选择营养型、保健型、药用型的绿色食品,小杂粮以其营养的多维化和医食同源的双重功用倍受市场青睐。山西具有发展小杂粮产业的独特优势,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做强做优小杂粮产业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立足山西农业资源禀赋、巩固和提升“小杂粮王国”地位、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和产业提档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

一、山西做强做优小杂粮产业的资源优势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小杂粮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种植广泛。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和丰富的杂粮品种资源,使山西成为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也造就了山西做强做优小杂粮产业的资源优势。

(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品种产量全国领先

山西境内山地丘陵多,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炎热而雨水集中,农作物生长期内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种植小杂粮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西小杂粮种植面积广泛,主要分布在晋北、晋西北和晋东南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常年种植面积达1 500万亩,约占全国的10%,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4%,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5%。小杂粮品种多,主要有茎类、麦类、谷类、薯类、豆类、糜类、黍类等七大类120多种,全国20多种小杂粮山西几乎都有种植。据农业部门统计,2016年全省小杂粮总产量220万吨,其中谷子种植面积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糜子居全国第一位,莜麦、荞麦、高粱居全国第二位,绿豆、小豆、豇豆、小扁豆等杂豆保持在全国前三位。

(二)品质优良质量上乘,国内外市场有口皆碑

山西的小杂粮主要产区山高水清,地肥水美,大多集中在远离工业污染、极少使用农药和化肥的高海拔山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出的小杂粮,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特征明显,可以说是绿色中的绿色。有研究表明,山西小杂粮所含蛋白质、脂肪、淀粉、膳食纤维等各项营养成分指标表现突出。沁县小米颗粒饱满,色香俱佳,“沁州黄”名列我国“四大名米”之首,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殊荣;静乐藜麦作为“超级谷物”曾搭载神舟11号飞船在太空进行育苗并获成功,被确定为国家藜麦标准;岢岚红芸豆色泽鲜艳,兼有营养和药用价值,历来是国际贸易市场的畅销货;平鲁红山荞麦含硒量达0.73mg/g居全国首位,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正是基于山西小杂粮资源丰厚、品质优良,粮食行业内素有“世界杂粮看中国、中国杂粮看山西”之说。

(三)基础研究初见成效,基地建设风生水起

山西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通过审(认)定小杂粮品种190多个,先后育成并通过省级审(认)定的食用豆类品种19个,燕麦品种15个,谷子品种近70个。荞麦、高粱的研究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山西育成国内第一个抗虫绿豆新品种晋绿豆3号,实现了绿豆育种工作的重大突破。2012年4月山西启动振兴杂粮产业工程以来,通过增加杂粮补贴,部分地区已经开展杂粮保险试点工作。加大了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开展了杂交谷子地膜覆盖机械化穴播、燕麦“一早三改”“两深一浅”和膜侧沟播、麦茬复播大豆防缠绕免耕覆秸等集成技术的推广示范,有力地指导了全省杂粮生产。近年来山西各地陆续建设了一批小杂粮生产基地,如太行山区的“沁州黄”小米基地,吕梁山区的“汾州香”小米基地,管涔山及周边县区的优质燕麦基地等。目前这些小杂粮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规模,为做强做优山西小杂粮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当前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两大类问题:一类是规律性(趋势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小杂粮种植呈现小、散、弱的格局,机械化程度低,粗放耕作特征明显;另一类是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市场高度认可的、主力消费者青睐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结果导致一边是消费者“想买安全、营养、保健的产品买不到”,另一边却是农民“想卖优质、生态、绿色的土货卖不掉”。具体来说,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栽培技术落后,良种推广力度较小,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山西粮食生产受“重大轻小”思想影响,小杂粮良种资源推广较少,许多地方仍然使用农家品种、老品种,难以形成多生态基因组合优势。由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栽培技术落后、农户选育优种意识差,许多小杂粮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品优质率呈下降趋势。同时,山西小杂粮产区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地块小,生产投入不足,栽培技术落后,田间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

(二)规模化程度低,产品盈利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山西小杂粮特色农业突出,特色明显但规模不大,产业在规模化、产业化方面欠账明显,产品加工产业规模不大,加工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工方式多以粗加工为主。目前除了像沁州黄、雁门清高、德御坊等少数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其余大部分企业处于原粮出售或初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和龙头带动效应。有的厂家虽设备先进但生产规模较小,缺乏系统化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措施。大多数加工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但缺乏标准化、卫生性、安全性、营养性等现代食品加工业的必备元素,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综合利用效益差。

(三)研发力量薄弱,科技含量较低,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技术优势

从小杂粮产业整个链条来看,科技的引领作用和贡献率较低,许多领域的研发滞后。山西区域农业特色项目在申请国家科技项目时相对处于弱势,获得有针对性的科技专项扶持力度远远不够。现代生物研究、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分离技术和分析技术等现代前沿食品科学研究不足。杂粮品种不适应机械化种植栽培,品种选育赶不上生产和市场需求,品质特性不能适应企业加工和市场消费需求,在优势区域综合增产技术推广应用率低。品种的繁育体系不够健全,对小杂粮培育、加工技术等前期科研开发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投入不足,整体研发力量较薄弱,杂粮产业竞争力较弱,导致资源优势没有通过科技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四)商品转化率低,流通渠道不畅,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市场优势

山西大多小杂粮产区农民信息闭塞、商品意识不浓,长期以来满足于自给自足、自产自“消”,导致小杂粮商品转化率低。由于流通渠道不畅,小杂粮生产加工体系各环节各自为战,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使农户无所适从,种植品种和面积存在盲目性。由于销售缺乏管理和协调,农户往往根据当年收成情况和采购商的需求确定种植品种和产品销量及出货时间,经常出现丰年价跌、欠年价低的局面,容易挫伤农户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强做优小杂粮产业的路径思考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方案》,结合山西小杂粮产业的优势和发展现状,山西小杂粮产业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功能性研究为引领和主攻方向,以打造“绿色、优质、安全”的小杂粮产品为核心,以转变政府支持方式为保障,积极推进生产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大力完善和推广有机旱作农业,突出电商作用,加快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提升产业链各环节效益,争取实现山西小杂粮产业在全国产业格局中从做“大”到做“强”做“优”的转变。

(一)科学规划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实现良种生产的区域化和规模化,努力打造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

1.大力完善和推广有机旱作农业,将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山西小杂粮产业的重要品牌。根据山西小杂粮产区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现状,应因地制宜建立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按照“绿色、优质、安全”的目标,提倡在保持水土、发展绿肥的基础上,大量增施有机肥料,配合一系列抗旱耕作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推进旱地绿色种植及增产技术的改进。要通过合理引导,改变以往片面强调重视耕地的观点,重视草地、森林和农田合理布局,根据土壤水分特征来选择作物的物种、品种和种植方式,通过推广间混套种、调节播期、覆盖农作、抗旱保墒等方式,努力做到地尽其用,引导杂粮加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杂粮知名品牌,以品牌效应推动小杂粮产业的发展,打造符合山西实际的有机旱作小杂粮产业发展品牌。

2.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当前全省农作物种植呈现玉米“一米独大”的局面,对其他作物的推广和发展挤出效应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杂粮产业的发展。2015年农业部公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5年内要减少5 00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这个“镰刀弯”就包括山西太行山沿线区。山西省委提出要“调减籽粒玉米50万亩以上”的目标,应根据《意见》和省委的相关要求,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和地域优势,扩大小杂粮作物种植填补玉米退出的产能面积,按照功能区规划积极推动小杂粮作物扩大种植,进而推进杂粮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全产业链开发,努力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3.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建设一批小杂粮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应加速优势小杂粮的种植和开发,推行良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尽快完成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扩展,推广小杂粮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提高小杂粮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建设示范区,组织种植户统一按照有关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操作运行,实行农药统一管理、统一配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绿色生产方式,鼓励引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杂粮标准化生产,发挥对全省小杂粮生产的示范引领作用。

4.大力培育与支持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创建一批全国性优质杂粮示范基地,加快小杂粮生产优势区域建设。应通过大力培育与支持小杂粮专业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种子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建立起一批相对集中、稳定的良种生产基地,力争建成几个全国性的优质杂粮示范基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良种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强化良种基地管理、规范种子营销秩序、发展订单生产等手段,实现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种植和现代化作业,不断提高小杂粮良种生产能力。

5.完善保障体系,提升农户种植小杂粮的信心和积极性。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小杂粮本身存在诸如产量低、管理繁琐、投入劳动力多等缺陷,再加上销售难和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导致很多农户不愿多种小杂粮。相比较而言,种植玉米劳动投入少、管理简单、收益稳定、市场成熟,受到了农户青睐。鉴于此,在小杂粮产业起步和爬坡阶段,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户和企业为主体,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小杂粮单产水平,降低管理难度和人工投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收购、价格指导、统收包销体系,充分调动农户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农户“不愿种”的问题,确保小杂粮种植稳步发展。

(二)以发展功能农业为主线,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推动小杂粮精加工深加工,努力打造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产业优势

1.在发展功能农业、开发功能食品上持续发力,促进山西小杂粮产品功能化发展。应按照小杂粮产业“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共建实验室等形式,研发具有食疗同源和保健功能的产品,引领功能食品的深度开发,形成山西独特的功能性小杂粮研发生产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功能化之路。

2.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推动小杂粮精加工深加工,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针对当前山西小杂粮产业链条短、产品盈利能力弱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小杂粮生产加工过程中新兴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以加拿大燕麦加工为例,一吨初级原麦价格在400~4 000美元不等,通过对初级产品进行改良,运用新技术提取了葡聚糖、蛋白和淀粉以及能应用于医学的化合物,综合收益达到50 000美元以上,产品溢值10倍以上。山西小杂粮加工也要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一方面与传统的酒、醋、饮品等产品结合,另一方面瞄准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特色杂粮的衍生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3.支持和鼓励国企国资投资小杂粮产业,建成一批大型小杂粮深加工企业,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应创新土地供给模式,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大力招商引资,培育和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进行标准化生产,将小杂粮规模做大、质量做优、品牌做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推进。晋煤集团在忻州市神池县建成了年生产能力3.5万吨的全国最大“地标”燕麦深加工企业,解决了该县现有15万亩燕麦原粮的销售问题,带动当地燕麦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并将带动2.2万户农民人均增收500元,总增收1 100万元。这种“大企业+小杂粮”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生产与市场脱节、对外贸易的技术壁垒问题,既推进了国资国企多元化转型,又促进了小杂粮产业发展,同时提高了当地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降低了市场风险,值得在全省推广。

(三)转变农业科技支撑方式,大力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推广,促进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1.依托省内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特色小杂粮种质资源的搜集、选育和推广工作。在小杂粮种植品种上,应着力解决以自家品种为主栽品种的问题,淘汰单产低、适应性差的品种。依托省内科研院所,搜集整理小杂粮良种资源,选育适宜新品种,引进耐旱耐瘠的新品种,改良与创制育种材料,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重大突破性的优良小杂粮新品种。同时,选育一批适宜山西不同类型生态区域种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小杂粮新品种,引进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小杂粮新品种,在全省适宜种植区域加大推广力度,为全省小杂粮产业发展提供品种支撑。

2.针对大多数小杂粮口感较差的问题,注重现有小杂粮品质的改良研究。应加强对小杂粮加工或深加工后营养功能和风味口感的测定,加强食品营养、品质的技术研究,以生产出更多口感好、市场前景佳的特色小杂粮食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对特色小杂粮产品生产过程可控制、质量可追溯的目标,确保特色小杂粮产品质量安全。

3.创新农业科技驱动形式,加大农民农科教育,加快小杂粮科研及应用创新。应通过启动运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和收益挂钩机制、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政府购买农技服务、突出农民农技培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等途径,不断缩短小杂粮由科研到应用的周期,有效提升小杂粮产业各环节的科技水平。

4.发挥好山西农谷的“孵化”作用。建设山西农谷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山西实际,着眼“三农”长远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对推进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有重要意义。根据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山西农谷建设的指导意见》,要以发展功能食品和功能农业新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目标,将小杂粮产业相关优质项目列入“孵化”规划,提前部署,重点支持和推进,加快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创建,充分发挥农谷运作环境和机制创新优势,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将优质的小杂粮系列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四)加大小杂粮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小杂粮出口创汇能力,努力打造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市场优势

1.编制商标品牌发展规划,创新品牌模式,打造山西特色小杂粮品牌。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山西小杂粮产品商标梯级发展路线图,编制商标品牌发展规划,将商标发展纳入农业、商务部门的重点工作加以推动。二是创新品牌培育模式。发挥地理区域优势,推广“地标+企业+农户”经营模式。通过打造如“沁州黄”“汾阳核桃”“清徐葡萄”“太谷饼”等地标,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推动杂粮初级产品进入市场前的包装化,力争杂粮产品不再以散装形式投入市场。通过财政支持和市场运营手段相结合,创新管理和监督体制,以印制“地标+产品”为logo的编织袋等形式,全力扩大杂粮产品的影响力和附加值。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山西品牌中华行”“丝路行”“网上行”等系列活动。三是扶植培育龙头企业品牌。建议每个市倾力打造或整合3~5个龙头企业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带动配套企业同步发展,降低企业制造成本,扩大企业市场竞争力。

2.抓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推出一批出口创汇的优质小杂粮品种,提升小杂粮出口创汇能力。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小杂粮以每年递增10%~15%的速度出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商机。山西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收购当地农民种植的小杂粮并加工出口,出口创汇总额高达177万美元,在推动小杂粮出口创汇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目前山西的红芸豆、红小豆等品种出口创汇潜力巨大,临县白豆、“汾州香”小米、“沁州黄”小米、黑小米等传统小杂粮品种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得了较高的赞誉。应通过打通贸易渠道,培养标准意识,强化标准要求,引导优质小杂粮产区农户“种好粮、赚外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做精小杂粮、出口创外汇”。

3.发展农村电商、县域电商,开展一批小杂粮电商项目,充分发挥电商在小杂粮产品推广和销售中的作用。应抓住农村电商、县域电商发展的契机,引导好农户接触电商,支持市县区大力发展电商。建起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完善全省小杂粮物流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新业态,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业”经营模式,应用信息化手段拓宽杂粮销售渠道。在积极对接淘宝、京东、苏宁等龙头电商的同时,应全力支持贡天下、乐村淘、农芯乐等本土电商成长,依托杂粮加工企业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网络和标准化的物流中心,引导电商投入小杂粮产业,以营销创品牌,以品牌促营销,激发产业活力。借助“互联网+”,把更多的优质要素如设计、包装、创意、技术等聚拢到产业中,推动山西小杂粮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网营旗舰店,依托发达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确保小杂粮产得出、卖得去、卖得好价钱。

(五)通过发展和规划相结合、资金补贴和科技支持相结合、企业和农户相结合,严把产品质量关,努力打造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

1.发展和规划相结合。小杂粮非传统主食,市场的开拓和扩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结合小杂粮生产的特殊性,应按照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实现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确保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基地小杂粮产品生产要积极对标国际市场要求规范标准,加强质量检测,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效应,促进小杂粮生产的全面发展。

2.资金补贴和科技支持相结合。应尽快建立以各种合作组织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技术、资金扶持力度。把科技服务放在首位,加强农业适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为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对接前沿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提高优良品种选育、栽培和生产、加工技术档次。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与全国联网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做好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研判预测、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引导小杂粮产业化的正确走向。

3.支持企业和引导农户相结合。应做好企业和农户的牵线人,在引导农户种植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入企业参与合作,采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化零为整把种植相对分散的农户集中在一起,通过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助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使“一体化管理”涵盖培训、选育优良种子、科学施有机肥、统一订单收购及加工等全过程,为农户全方位立体式技术跟踪服务,围绕小杂粮品质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对产品深加工、精宣传,不断拓宽产品销路。

4.做好对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督促指导工作,从源头严把产品质量关。应坚持把杂粮质量安全作为整个产业发展的生命工程来抓,通过宣传、监管等手段,使“打造绿色、优质、安全的小杂粮产品”成为小杂粮生产供给侧各方的共同价值观,从耕、种、收、储、加等各个生产环节,严格落实国家有机农业标准,实行统测、统配、统供、统施,推进小杂粮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的合作共赢,共同开拓做强做优山西小杂粮产业的良好局面。

5.围绕特色倾力打造“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应围绕第一产业,以杂粮种植农田作为核心区,建立生态杂粮发展科技示范园;围绕第二产业,在种植核心区建设杂粮加工园、物流园;围绕第三产业,以种植核心区为重点,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打造集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基地。

猜你喜欢
杂粮山西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我在山西等你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山西叹五更
细粮VS杂粮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