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中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预防与干预

2018-02-07 00:24:24
政法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替代性民警危机

彭 琨

(广东警官学院 治安系,广东 广州 510232)

出入危机现场的救援人员是替代性心理创伤的易感人群。公安民警在突发危机现场,要承担繁重的救援任务,目睹大量恶劣情境,负性情绪不断积累,容易产生替代性心理创伤。替代性创伤不仅会对民警的生理、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消极的持续性作用于生活和工作。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对替代性心理创伤对民警造成的负面影响重视不够,实践中,缺少系统的预防措施,缺乏对当事民警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构建警队心理干预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警心理素质的改善和警队战斗力的提升。本文从分析替代性心理创伤及其机制与评估入手,探讨了危机事件中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及其危害,提出了预防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原则与措施,以及系统、科学的心理干预策略与方法。

一、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含义、机制与评估

危机是指各类创伤所引起的一种暂时失去应对能力和心理失衡的状态。由于危机事件往往会造成人们生理和心理、物质、经济等多方面的严重损失,因此,它常使人陷入危机状态。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亿人受到自然危机的影响,而每个受害者还会间接影响周围二、三十人,因此,每年我国受危机事件影响的人数惊人。

在危机事件中,那些参与处理危机事件的现场工作人员同样容易受到伤害。其实,每个看到灾难的人,就某种程度而言,都应该是受难者(Hartsough & Myers,1985)。特别是那些没有受过灾难心理训练的救援工作者,他们长时间暴露在危机事件面前,使他们替代性地经历了受灾人群的情绪,出现了以恐惧、焦虑、恐怖及无助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替代性创伤”。汶川地震后,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替代性心理创伤现象,有学者(马建青,王东莉,2008)呼吁关注危机事件后替代性创伤易感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者(蒋洪波,2008)提出了构建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的设想。不过,总的来说,我国对替代性心理创伤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一)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含义

替代性心理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简称VT),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于1996年提出的,最初是特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在长期接待来访者后,在咨访关系中受到来访者的互动影响,继而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Saakvitne和Pearlman认为:替代性心理创伤是“一种助人者的内在经验的转变(transformtion),是同理投入(empathic engagement)于被救者的创伤经历所产生的结果。”[1]助人者内在经验的转变有正向与负向之分。如在助人时获得成就感、快乐等奖赏,克服和抵消了自己面对惨烈场景带来的痛苦,则是正向影响。而替代性创伤的焦点主要放在负向的转变上,如挫折、沮丧、失望等情绪,影响助人者的生活或生命的信念,也将他们的生活和日后的助人工作推向一个危险的边缘。

所谓危机事件后替代性心理创伤是指救援人员在目击大量悲惨、破坏性场景和耳闻创伤者遭遇的心理创伤后,其损害程度超过自身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从而间接导致各种心理异常的现象。[2]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有创伤反应与人际冲突,容易感到疲劳,体力下降,做噩梦,情绪波动异常,对自己经历过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困惑等等。这些症状表象通常由对危机生还者及其危机事件造成的创伤产生的同情和共情,从而在自我身上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比,替代性心理创伤是得知他人创伤经历后发生的,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直接遭受创伤导致的。

对于处置危机事件的工作人员而言,他们常常被迫亲眼目睹各种恶劣的危机情境,事后还要有意无意地回想这种情境,有时面对受害者的求助爱莫能助,这必然给自己带来创伤,因此,对他们来说,替代性心理创伤是一种职业风险。研究结果揭示:在社会工作者这一群体中替代性心理创伤的人数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多项研究结果中甚至有高达八成的比例(Cunningham 2004 )。[3]

(二)替代性心理创伤的机制

替代性心理创伤的观念来自“建构者自我发展理论”(CSDT)。该理论主要阐述个体受到创伤性事件后对自我的影响。这种自我包含以下5个因素:参考架构、自我能力、自我资源、认知图式和记忆知觉。“建构者自我发展理论”认为,当个体面对创伤性事件时,会以个人自我内在的心理因素、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文化因素和社会的经验去面对和调适,如果突然遭受强烈的刺 激,特别是场面惨烈的场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很难做出反应,这时的个体会感到强烈的无力感。因为自我在过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精神系统无法应对当前过于巨大的困难和悲痛,心理失衡、心理创伤等就会随之出现。[4]

研究者认为替代性心理创伤并不是由来访者传递加诸于助人者的,而是由于助人者在与经历过创伤事件的来访者一起相处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转变的,关键归因于助人者的同理心。Saakvitne和Pearlman认为,替代性心理创伤的产生与同理心(empathy)和失落(loss)情绪有关。所谓同理心,是指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5]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观点、立场、感受和情绪感同身受,善于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同理心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建立良好人际沟通的首要条件。但由于助人者需要与来访者达到深层次的情感互动,也更容易出现对创伤经历的“共情痛苦”(empathicpain),再加上若助人者对来访者迟迟无法走出困境而感到失望,两部分共同的影响下极有可能转化到替代性心理创伤经验中。

除了同理心之外,“失落”情绪也常常伴随着创伤出现。因为对于来访者,创伤事件后,生活的一切都会跟以往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同样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助人者,在协助创伤来访者的同时,对不可控事件的恐惧同样挑战和威胁着助人者生活中所持有的安全、控制、可预测和受保护的信念,不仅对自己生活有所担忧,还会引发对自己家人朋友等关爱的人生活的忧虑。

(三)替代性心理创伤的评估

由于替代性心理创伤理论的出现,近十年来,替代性心理创伤的评估工具也渐渐发展起来的。如美国创伤压力机构(Traumatic Stress Insitute简称TSI)的信念量表(TSI Belief Scale, Pearlman,1994);生活取向调查表(Life Orientation Inventory,LOI,Neumann & Pearlman,1995);内在经验问卷(Inner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IEQ,Deiter & Pearlman,1996)等。目前用来对专业心理治疗者进行替代性心理创伤测评的工具主要是由Pearlman于2003年在创伤性压力信念量表(TSI)基础上修订的创伤与依恋信念量表(The Trauma and Attachment Belief Scale,TABS)。除了专业治疗者之外的其他参与救援的社会工作者替代性心理创伤测量常用工具是Weiss和Marmar于1997年修订的事件影响量表(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目前我国还没有引入替代性心理创伤的专门测量工具,大部分情况下,借用传统的事件影响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量表等工具,这些量表并不能准确区分替代性心理创伤与其它创伤,使用传统量表而非替代性心理创伤专业量表造成我国目前缺乏对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准确诊断标准。

二、危机事件中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产生及危害

(一)危机事件中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产生

个体在遭遇危机事件时,个体和危机现场的距离越接近,危险性就越大,受到创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公安民警是非常特殊的职业群体,本身就具有风险高,责任重,压力大的特点。加上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频发,如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以及拉萨“3.14”骚乱和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天津塘沽港大爆炸事件等。当危机事件发生后,民警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危机现场,用血肉之躯筑起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首道防线。在处置危机事件中,公安民警必须面对有不幸遭遇的当事人,无法回避。在处警和救援工作时,许多民警不知不觉的就会出现替代性心理创伤,因此,警察无疑成为替代性心理创伤的最易感人群。如果不及时察觉和干预,不仅会直接影响民警的心理健康状态,还会破坏民警的家庭幸福,影响民警工作状态,对今后的危机救助工作带来更多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危机事件中民警的替代性心理创伤的现状和应对措施应该受到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视,这将对促进我国警察职业健康发展、提升警队战斗力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以下三类危机事件最易导致公安民警群体出现替代性心理创伤:执行公务时受伤或遭受暴力袭击;人员伤亡惨重的灾害性事故及恶性事故;社会公共秩序的混乱。[6]警察心理学专家Isaac.Van和Ted Burke博士通过研究发现,为人父母的警察在办理造成儿童伤害案件时,会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因为自己的父母身份,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心生怜悯,进而引发更多生理心理问题。同时研究者还发现,经常接触性侵害者的警察则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少数案例中,甚至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情况。

(二)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危害

Kassam-Adams (1995)曾形容“替代性心理创伤(VT)给个体带来的危害就如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各种症状一样”。McCann和Pearlman(1990)指出,替代性心理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3]。即:替代性心理创伤深刻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职业倦怠。在应对危机中,民警为了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常常不顾一切,以致精疲力竭。因种种原因,有时还得不到民众、上级和同事的认可,甚至被人误解,就会觉得工作毫无价值,自尊心、自信心受无情打击,什么都不想做也无法去做了,情绪低落,动机缺乏,斗志丧失,个体绩效和组织效能都受影响。

2.身心交瘁。身心交瘁是指由于连续超负荷工作,身体极度疲惫、心理压力过大造成身体和精神过度劳累的后果,表现为食欲减退、噩梦、萎靡不振、软弱、绝望、内疚、羞耻、社会性退缩,职业价值感缺乏等,症状一般会持续数天至数周,有的影响时间达数月、数年乃至终生。

3.家庭应激。有的民警难免将工作中的各种负性情绪带回家,把家人作为情绪发泄的对象。特别是当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时,极有可能爆发家庭冲突,给家庭的稳定与和睦构成威胁。最后家庭矛盾引发的不良情绪又被民警带回单位,造成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三、预防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原则与措施

(一)预防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基本原则

Saakvitne和Pearlman(1996)认为预防替代性心理创伤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觉察、平衡和联系,并且这三者是息息相关的。[2]

“觉察”是指民警要接纳和专注于自己内在的不平衡状态,如需求、限制、情绪、资源等方面的不协调。要觉察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产生变化,产生了哪些变化,变化因何产生,并通过觉察审视平复自己情绪上的变化,恢复自己情绪上的平衡。

“平衡”是让民警的生活保持平稳状态,同时,“平衡”也包含了“觉察”原则中内在的审视和专注。这一原则要求民警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危机处置工作后,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处理自己的心理伤害,重建受损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并达到建设新平衡的目的。

“联系”是指民警应当对自己、别人和外在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以发掘民警自身内在需求、经验和知觉的觉察。特别是民警来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危机现场,会让民警充满困惑。此时,民警必须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立团队合作关系,与亲属保持沟通联络,维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预防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到前线参与救援的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其替代性创伤程度显著低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救援人员;[7]并且学会用积极应对方式应对危机的救援人员其替代性创伤出现可能性越低症状表现越轻。Ray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如果缺乏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问题产生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2倍。[8]因此,为了提高应激适应能力,保护身心健康,参与危机处置的民警应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

危机事件的替代性心理创伤受民警自己、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预防或缓解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需要各方面同时发力。

1. 民警的心理自助。民警的心理自助不仅指在危机现场工作时的心理调适,还包含在进入危机现场之前和在危机发生一段时间之后的心理调适。它不仅是在发生应激反应之后的心理自助调适方法,还是对在为受助者提供帮助后可能出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预防。[9]

1)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如准备好与工作相关的物品,纸笔、指导手册,宣传资料、常用药品等。心理准备包括进入危机现场前了解当地的最新情况,为自己可能遇到的事情做好心理准备;了解应激反应的处理和关于自我照顾方面的知识;评估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品质训练和对现场刺激的脱敏训练等。

2)以团体形式开展工作。团体、小组形式开展工作,成员之间可以观察和监测彼此的状态、疲累程度和压力症状。当发现成员出现明显应激反应时,可提醒对方注意休息与调整,相互之间提供支持和鼓励。在面对复杂和混乱环境时,成员可以共同商量、探讨。多倾听彼此的感受,给予对方宣泄情绪的机会,多给予同事鼓励和正向的回馈。实时地将自己的感受和工作经验与同事们讨论、分享。

3)合理的情绪表达。民警在接触危机现场和被救助者之后,感到痛苦、悲伤、难过等是正常的,尝试去面对和体会这些情绪,试着说出感觉,以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这些情绪,不要因为不好意思和忌讳而隐藏自己的感觉。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定期参加晤谈小组和支持团体,与同事讨论遭遇的情感上的冲击。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写文章、唱歌、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4)饮食有规律,注意休息与睡眠。如果不饿,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以便保持体力和精力。避免摄入过多的糖、脂肪和咖啡因,尽量多喝水。如条件允许,保证足够的睡眠,如果睡眠不好,做放松练习可帮助入睡,如严重失眠,可少量、短期使用药物帮助睡眠。如果可以,以12学时为最长工作时限。休息时享受一下休闲活动,让危机远离心灵。每天不要总和受害者和幸存者在一起,休息时多与同事们在一起,以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伤害。如果需要,工作后可独处一些时间,但不要完全退出社交活动。

5)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与方法。民警平时自己要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自助意识,对救援人员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面对的主要压力来源、可能出现的身心反应和应对策略进行学习,掌握必要的适合自身的心理调适技术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的获得可以减少民警经历心理创伤后的生理和心理危害,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事后干预的难度。参与危机处置的民警要快速觉察和重视自己的应激反应,及时做出心理调节,尽量减少对救援工作的不利影响。

2. 民警的个案介入。从社会工作层面对替代性心理创伤民警个案的介入,对于协助民警自身和家庭充分审视觉察拥有的资源和存在的潜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使其从态度预期上做调整,增强其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善环境,获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领导和同事的宽容和鼓励,民警从社会资源中获得广泛支持,比如,通过电话咨询和个案辅导,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心理压力,挖掘自身潜能,接纳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效果会更明显。

3. 民警的小组支持。小组支持是一种在处置群体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常用的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常由以下操作形式来完成:分别由2-3名指导者和7-10名存在共同问题的成员构成。在社会工作氛围中,小组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微缩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中适当的指引和配合,可以使小组成员改变不恰当的态度、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指导者和成员的影响下,民警往往可以实现从“我不能”到“我可以尝试”再到“我能”的积极心态转变,并使更多的民警树立自觉追求心理健康是一种现代文明的正确理念。

4. 民警的社会支持

1)强化组织支持。这是保障参与危机处置民警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可以从根本上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如减少值班次数、减轻工作量、提升经济待遇、慰问、休假、团体放松等。特别是要加强危机处置民警处理工作与家庭关系能力的辅导,改善民警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以此减轻危机处置工作带来的心理创伤程度。

各级公安机关应加强民警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训练。民警教育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有效开展民警心理辅导与咨询;民警心理服务中心要实时掌握民警心理状况,并及时应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演练中应该包含心理危机处置演练,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应对能力等。

2)新闻媒体的理解与支持。突发事件的处置与控制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与支持,特别是宣传报道的方式、内容、深度、角度和报道时机等直接影响危机处置进程与效果,稍有不慎,就会给危机处置工作和人员造成阻碍和压力。比如:一般来说,媒体报道讲究客观真实,但有时危机处置中客观真实报道可能会对危机处置带来舆论压力,甚至可能演变成间接破坏力;少数媒体工作人员在各种不良动机和利益驱使下,违背职业道德,炮制各种假新闻,误导舆论,制造恐慌,给危机处置工作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宣传时过多的英雄主义情结反而会强化民警“有泪不轻弹”的观念,这不利于民警舒缓自己的情绪。另外,在报道民警个人感受方面的内容时,应尽量避免特写镜头,或进行虚化处理,以示尊重。

3)民警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民警家属尽可能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让民警回家可以松弛下来,倾诉内心的不良情绪。当然,危机发生后,参与处置民警的家属既要支持民警的工作,又自然而然地担心可怕的后果发生在民警身上,因此,民警家属不可避免的具有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如果缺乏有效的辅导帮助,家属的这种负担和压力就会演变成对民警本人及其工作的不满、指责,造成民警家庭关系不和谐甚至紧张,后院起火,必然加重民警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因此,通过对民警家庭成员进行相应的精神抚慰,对预防民警产生替代性心理创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干预

针对民警的替代性心理创伤,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心理干预策略与方法。

(一)构建干预机制

各级公安机关应对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存在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对其行为表现和产生原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民警(特别是经常出入惨烈危机现场的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有效措施。其中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是切实关心爱护民警心理健康、进一步深化警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

1.组织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对有效开展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干预工作非常必要。在已经建立的危机干预组织构架中,加强对替代性心理创伤干预的重要性的认识。危机干预组织还应当负责组建相关的专家储备库、志愿者、应急小组在内的干预人才队伍,多方位的保障民警危机事件后的应急干预。

2. 干预预警机制的建立。身处危机现场的广大基层民警应该成为公安机关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其中,对警队群体心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及时监测,随时关注,危机事件后及时开展心理评估,快速采取必要应对措施。这是警队替代性心理创伤预警管控的一项重要内容。

3. 干预社会机制的建立。公安机关应从观念上建立与社会公共组织合作的意识,利用社会公共组织力量为受害者提供相应的物质和心理支持,从而从很大程度上减轻民警的工作量。在危机性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应积极寻求同危机事件当事人相关社会组织的合作,如为家庭暴力当事人寻求庇护机构的帮助、为儿童当事人联系服务机构的介入、为其他当事人寻求社区心理健康中心的救助等。从而减轻民警在正常工作之外的不必要的负担,减轻危机事件对民警的消极影响。

(二)规范干预流程

为了保证民警替代性心理创伤干预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和顺利实现危机干预目标,建立科学、有序的干预机制,规范干预流程是重要保障。危机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应严格按照公安部2014年发布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意见》中所要求的程序实施心理干预。而且一旦实施干预,必须确保干预程序完整展开,避免给当事民警造成二次创伤。这些流程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析诊断、实施干预、结束阶段、后续处理和追踪归档等七个环节。尤其对于重大危机事件,干预工作初期容易遇到困难,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心理应急方案,并建立配套的应急机制。首先,根据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及范围,分级启动、综合评估。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应在有关职能部门的统筹领导下,迅速召集心理干预专家进入现场,综合评估,提出工作方案,供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应急指挥人员决策参考。其次,心理干预专业人士对民警群体及时开展心理评估筛查,发现有替代性心理创伤的民警,及时采用“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合理认知”等干预技术,针对性地实施团体干预和个体干预。

(三)采用科学的干预方法

美国危机干预理论对危机后的心理干预有着比较完善的研究,其中贝尔金(Belkin)等认为,基本危机干预有三种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10]15-17这三种模式为许多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会引发当事人心理情绪的失衡,而自身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习惯的思维方式方法不能处理。因此应重点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建立新的情绪平衡状态。这种模式适合危机的早期干预。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事件中当事人对事件及其所处境遇进行了不正确、非理性的思维从而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该模式要从调整当事人认知入手,干预人员要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存在于认知中的自我否定成分和非理性思维,并帮助其重新获得自我肯定和塑造理性思维,以达到从容掌控危机的目的。该模式较适合于心理危机后情绪较为稳定平衡的当事人。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危机状态同时受到当事人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都应该成为干预的着眼点。不仅要教会当事人使用自身合理的应对方式,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支持系统和环境资源,在更多的层面提供给当事人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

关于危机干预的具体方法很多,实践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危机干预六步法。危机干预六步法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危机干预学家吉利兰(Gililland)和詹姆斯(James)在《危机干预策略》(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中提出来的。作者把危机干预的六个步骤设计整合到危机干预的全过程,现已被广泛采纳。这六步是:确定问题、保证安全、提供支持、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制订计划、得到承诺。[10]18前三步主要是倾听询问,了解情况并建立良好关系。后三步主要以行动为工作重点,采取一定措施。而评估(assessment)则贯穿于整个六步法的干预过程中。

2.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技术(CISD)。米切尔(Mitchell)的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技术是一项被学界广泛使用的成熟的危机干预技术,至今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了。它首先应用于缓解参与危机事件救援的警察、消防员和其他处于危机事件中的应激人员。更多地应用于小组晤谈。晤谈时间每次持续3-4小时,一般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10天内进行。正规的应激晤谈分为六个阶段,而简易的过程则只需要将第二、三、四步合并,成三个阶段来进行。六个阶段分别是:介绍、事实叙述、体验与感受、症状识别、辅导与干预、恢复与促进。[11]100-103并不是每一个当事人都适合参加紧急应激晤谈,在入组时要注意甄别,比如,那些可能给小组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的当事人,不适宜参加晤谈。

3.活动干预技术。借鉴Saakvitne和皮尔曼(Pearlman)(1996)针对助人者的思想、躯体和经验,而设计和提供的有关思考、行动和情感三类活动。[12]215-216每类活动中都设计了一些练习环节,可以用于民警的替代性心理创伤应对中。

1)团体思考活动。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分享替代性创伤。团体领导者协助当事民警利用表格记录救援过程中的经验,并在团体中与其他成员交流和分享,具体内容如下:诉说事件(如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救援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难处理的是什么事?自己最困惑的是什么?);表达心理反应(领导者协助当事民警表达危机事件发生时的情绪、感受和想法);关注自身的躯体反应(领导者协助当事民警努力觉察自身的各种反应,如疲惫、恶心、头痛等,并协助对方去处理这些问题,如放松练习、适量运动、听音乐等)。二是分享成功故事。讨论救援工作中有意义的事件,并讨论在此过程中自己得到的启示。或是与团体成员分享最近个人生活中成功的经验,以及带给自己的感受。三是分享专业生涯的改变。与成员分享在救援工作中,或后来自己内在改变,可以画出类似生涯曲线一样的图形。四是分享团体中的感受。让团体成员写下自己在团体中的感受和心得,并相互分享。

2)行动活动。包括四个步骤:一是放松练习(类似瑜伽的肢体舒展活动);二是亲近自然(到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去欣赏和倾听,20分钟后成员交流、分享);三是丢垃圾(把自己不合理的想法、感受写下来,丢进垃圾箱里);四是再造生命(如用传递蜡烛象征传递爱心或关怀,用歌曲或欢笑体现身体的放松,用手拉手象征相互的支持等。这是用象征物或仪式来治疗不良情绪的方法)。

3)情感活动。采用主题活动如心理剧或艺术治疗技术表达情感,如画树、自我塑造、未来的我等。通过情感活动使民警更好地感受到内心的情绪,通过分享或释放,重塑自己的心灵。

五、结语

民警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常常处在危机事件的第一线,是替代性心理创伤的易感人群。替代性心理创伤不仅对民警的心理、生理产生严重影响,更影响着民警的社会功能,危害极大。替代性心理创伤作为警察的职业风险之一,亟需公安机关高度重视,从个人、家庭、社区及社会多个层面,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并针对性地采用系统、科学的心理干预策略与方法,包括构建心理干预机制、规范心理干预流程、采取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法,从而减轻或消除替代性心理创伤对民警造成的伤害,提升警队战斗力。

猜你喜欢
替代性民警危机
美国少年司法替代性教育项目的运行框架与经验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8期)2020-10-29 07:33:21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9期)2020-10-15 02:35:07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7期)2020-08-04 10:19:01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6期)2020-07-14 16:10:40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停电“危机”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56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基于分类替代性关系的应急物资储备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