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LIFE》杂志关于抗战重庆的报道研究

2018-02-06 08:59郎艳丽
牡丹 2018年35期
关键词:蒋介石日军抗战

郎艳丽

《LIFE》杂志受创刊人亨利·卢斯中国情结和“美国世纪”梦想的影响,将很少的一部分篇幅贡献给了抗战中国以及抗战时期的重庆。笔者试图以自己从《LIFE》周刊收集到的6篇关于抗战重庆的新闻报道,研究《LIFE》杂志关于抗战重庆的报道模式。

《LIFE》(《生活》)杂志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图片杂志,由美国传媒大亨亨利·卢斯在1936年创刊于纽约。《LIFE》杂志与同时期所有期刊不同的是,它采用大量的图片进行新闻播报或人物故事讲述,《LIFE》杂志经常使用高质量的纸张刊登一整页新闻照片,从实践上开创了图片新闻。

就笔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博尔兹(SUNY NEW PALZ)校区图书馆中收集到《LIFE》杂志来看,《LIFE》杂志关于中国的报道并不是很多,而对重庆的报道则更少。

《LIFE》杂志关于重庆的报道一共有9篇,其中6篇分别是1938年11月7日出刊的《日本占领华北、华南和华中,蒋介石或将成为一个“过去式”》(Japan conquers north,south and central China and Chiang kai-shek becomes a “lost cause”),1939年6月12日出刊的《重庆,中国的首都遭受了最严重的轰炸》(Chungking, China's capital gets war's worst bombing),1940年7月14日出刊的《重庆儿童预演空袭》(Chungking kids play “Bomber”),1940年8月12日出刊的《日军轰炸重庆,但是中国人依然在战斗》(Japanese bomb Chungking as Chinese wars goes on),1941年3月31日出刊的《重庆:商业如常》(Chungking:business as usual)、《重庆:自由中国饱受轰炸的首都一直在战斗》(Chungking:Free China's much-bombed capital fights on),而同期的《PEOPLE》人物专栏刊登的是一张蒋介石夫妇的合照。除此以外,关于重庆的新闻还有两则,一则是日军切断了华中供给线,重庆政府组织军民修筑滇缅公路。而另一则新闻则是报道重庆政府组织飞行员到美国参加飞行训练。由于在这两则新闻中,重庆一词只是被一笔带过,均指向重庆国民政府,笔者就未对这两则新闻做仔细考察。

《LIFE》周刊关于抗战重庆的报道在文本的叙事策略上保持着一致性,那就是不管是图片的展现,还是文字的叙述都表达了难以抑制的对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同情和敬佩。这种叙事风格的形成与《LIFE》创刊人亨利·卢斯的中国经历有关,也与他的“美国世纪”的梦想有关。亨利·R·卢斯(Henry R·Luce),作为一个传教士儿童,从小在中国青岛长大,他认为青岛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城市。而在多数美国人看来又破又烂、肮脏落后的重庆对他来讲也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当他在1941年乘坐飞机飞抵重庆上空时,他在日记中这样描绘了当时的重庆:“重庆如同散落在扬子江上的一块绿宝石。”卢斯和他的父亲一样一生都致力于“拯救中国”的事业,不同的是他的父亲是在为上帝征战,而卢斯则是在为他的“美国世纪”征战。“美国世纪”认为:“美国成功的经验值得世界上其他国家效仿,这导致美国对外关系中的‘恩抚主义,即美国应像慈父那样帮助、指导其他孩子般未成熟的国家,使它们成为像美国一样具有基督道德、政治民主、工业现代化的国家。20世纪初的中国正是一个理想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拥有与他们相似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一切优点:弱小、淳朴、坚强和勇敢。《LIFE》杂志正是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来進行抗战重庆的形象塑造的。

1938年11月7日出刊的《日本占领华北、华南和华中,蒋介石或将成为一个“过去式”》可以说是这一叙事特征的典型代表。在这则新闻中,美国媒体第一次浓墨重彩地报道了中国战时新首都重庆,尽管这则新闻的标题看似跟重庆没有丝毫关系。该新闻谈到,在华北、华南和华中陆续落入日军之手后,蒋介石是否已经成为一个“过去式”呢?显然不是,因为“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在汉口以西层峦叠嶂的群山之后,在高墙峡谷、奔腾不息的扬子江源头,在离中国海岸线1500英里的地方,坐落着雾都(因此很难被轰炸到)重庆。”在这里,偏远的重庆不只是一座简单的城市,它所代表的是抗战中国的希望。

伴随文字出现的新闻图片总共有两张,一张是当时重庆市容市貌的俯拍图,占据二分之一页的版面。读者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鳞次栉比的房屋,半月形的港湾里面悠闲地停靠着无数船只,远处则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其中这样报道:“这就是重庆,中国的新首都,坐落在岩石构成的半岛之上,被称为‘两江之间的明珠。”

另一张关于扬子江的图片占据整个版面,其中有巍峨耸立的高山、嶙峋陡峭的崖壁、曲折狭窄的江面以及奔腾咆哮的江水。当然,这张图片不只是给读者展示中国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更多的是要告诉读者那个新的中国首都有多么难以被企及、被征服,正如图片下方的文字“险峻的扬子江会成为中国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然而,长江天险只是阻断了日军的陆路进攻,日军空袭依然无法避免。

1939年6月12日出刊的《重庆,中国的首都遭受了最严重的轰炸》、1940年8月12日出刊的《日军轰炸重庆,但是中国人依然在战斗》、1941年3月31日出刊的《重庆:自由中国饱受轰炸的首都一直在战斗》均以大轰炸为事件中心,采用大量的图片展现了“自由中国”在战争中的惨烈场面,表达了对日军暴行的控诉。尽管战事惨烈,但是中国人坚持抗张的决心依然坚定,“商业依旧开展”。

1940年,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顽强抗战的致敬,亨利·卢斯将蒋介石和蒋介石夫人指定为年度的先生和夫人刊登在《LIFE》杂志中《People》人物专栏中,这是蒋介石夫妇第一次登上《LIFE》人物专栏。《LIFE》人物专栏大多是留给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这张蒋介石夫妇的合影可谓意味深长,该照片拍摄于室内,文字介绍说拍摄的地点是当时蒋介石夫妇在重庆的公馆。画面中蒋介石手持书本正在阅读,他所坐的地方是充满美式格调的格纹布艺沙发,照片显示这时的他正脸带微笑地与正在爱抚小狗的妻子宋美龄交谈着。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拥有一条爱犬叫法拉。他们身后的柜子上则自然地摆着一张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照片。简单的美式家具、温馨的家庭、丈夫与妻子、可爱的宠物,以及执政的罗斯福总统画像,这简直是美国文化的中国呈现,就是一幅彰显中美友谊的和谐图画。

猜你喜欢
蒋介石日军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蒋介石阅兵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