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树明 符磊 李占国
摘要:2015年中国经济开始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指标的增长趋于放缓,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开始发生巨大的改变,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题。江苏省作为全国第2经济大省和农业科技大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协调是需要注意的方面。在计算产业结构熵数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综合水平各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展开研究。结果发现,2004年以前,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能力有缓慢的提高,而在2008年之后,协调度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进而提出促进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业;协调发展;创新资源配置;科技资源;江苏省;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323.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5-0290-04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以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为新特点的经济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出新的规律,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下最迫切的主题。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一定的条件下,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将直接决定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最终会对整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江苏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科教资源大省,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根据相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位居全国前列,2011、2013、2014年分别达到61.2%、 63.29%、64.2%。但江苏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分别高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1.5百分点,无论是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兄弟省份相比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与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不匹配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農业科技创新资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对江苏省实现“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具有重要意义。
1江苏省农业发展综合现状
1.1江苏省农业稳步发展
江苏省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科技大省。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为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农业科技大省,江苏省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经营的新型主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方式也日益现代化与网络化。农业科研团队与高校强强联合,优化了农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资源,涉农类创新型领军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居全国前列。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数(如雨润集团)不断攀升,目前全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10以上,绿色食品数量为全国第1,江苏省的水稻单产位居世界领先水平。总之,江苏省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农业产值增加值14年间增加了2.3倍,年均增长16.6%,但增长率年份间起伏较大,农业产值存在不稳定性。
1.2农业发展存在极大的区域不平衡问题
由表2可知,江苏省2014年农业产值以苏南各市占比最小,苏南5市中除镇江市超过3.0%,其余4市均在3.0%以下;苏中次之,3市的比重比较一致,均在6.5%左右;苏北5市除徐州市小于10.0%外,其余4市全部超过11.0%,所占比重过大。苏北的工业经济起步较晚,工业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农业的贡献尚起不到明显的作用,导致苏北的农业占比明显偏高。整个江苏省由南到北呈现出越往北农业的规模越大,所占地方的农业比重也越大。
分区域来看,苏北农业占据着江苏省农业的半壁江山,对江苏省的农产品市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为江苏省高效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对土地资源紧缺的苏南来说,苏北为苏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相比而言,由于苏中土地的限制,苏中地区的农产品少量供给苏南,大部分用于自给,有效地促进了苏北农产品向南的流动,保证了全省农产品运行的自给性。苏南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消费能力较大,而从事农业的多以小农经济为主,而且所生产的作物比较零散,市场供应相对短缺,对外来资源的需求较大,这也为苏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快了苏北农业创新资源的协调配置。
1.3苏南、苏中、苏北农业发展模式不同
苏南地区由于土地相对稀少,主要从事集约化农业,如种植、养殖类,对土地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苏南从事农业加工类的企业相对较多,对农业的科技化投入较苏北、苏中要多,使得苏南的农业种植化水平要高于苏北地区,所从事的农业附加值也相对苏北、苏中要高;苏中的土地资源相比苏南多,所从事的农业生产规模也大一些,农业生产效率相应地低一些,处于中间位置,发展潜力尚存。而苏北作为江苏省土地储备的后花园,规模化种植尤其普遍,农户的种植规模比苏南、苏中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也多,这也是苏北农业所占比重过大的主要原因。目前江苏省的政策正在向苏北倾斜,省政府对苏北粮食产区的补助也超过了对苏南、苏中的补助,希望苏北能在新常态下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缩小与苏中、苏南的差距,目前苏北经济也正成为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2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状况
2.1农业新型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高效设施农业取得新突破,农业科技贡献率再上新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新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开创新局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迈开新步伐,正按照“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稳步前进。
2.2农业农机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加快农机化步伐,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截至2014年底,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针对耕地资源约束的现状,江苏省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推进设施农业高效化,江苏省也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以支持农业的高效化发展。endprint
2.3江苏省农民职业化不断提高,农业企业不断壮大
江苏省每年培育职业农民约20万人,开展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创建,全省农经农业系统登记的家庭农场总数达28万家,省级示范农场417家。“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农民合作社有了进一步发展,总数逾7万家。全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近700家,其中国家级61家。一大批农业创新型企业带动了江苏省农业的大力发展。
2.4农业科技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省连续多年组织省内40多家涉农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挂钩50多个农业县(市),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现科教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驻村专家和示范户深度对接。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提升1百分点以上,去年达6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百分点左右。
[BT(1+1]3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实证分析[BT)]
3.1数据模型选择
测算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水平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度之前,首先需计算二者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本研究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3.1.1产业结构熵指标
公式:et=∑[DD(]nj=1[DD)]wi,jln(1/wi,j)。其中:et为t期产业结构熵指数,wi,j为t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n为产业部门数(个)。
et的优点是能够较好地表示产业结构的质变关系。et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越趋向于多元化,即各产业的结构比愈趋向于均等;反之,趋向于专业化,即各产业的结构比趋向不均等。et值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产业结构的质变关系,所以可以用它来研究产业结构质的变化[1]。
由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熵指数大体呈下降的趋势,只有个别年份产业结构熵指数略增加,其余年份产业结构熵指数都是逐渐减小的。由此可见,江苏省近年来产业结构逐渐趋于专业化,各部门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资源的配置也就越趋于不平衡,资源的分配也更具有选择性。
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系统论认为,协调是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和谐共生关系。协调发展度是度量各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可以用于定量评价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交互作用的和谐程度。参考廖重斌提出的协调发展模型[3],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度模型,以评判近些年来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水平。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度;f(X)为产业结构的综合评价值;g(Y)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水平的综合评价值;α、β为特定权数;T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综合评价指数;D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度,反映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效应,其取值为[0,1],其值越大,表示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越好;k为调节系数,一般k≥2[4]。
3.2指标选择
根据以上介绍的相关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利用笔者找到的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有关数据,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从科技活动人数、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人员数、江苏省农业GDP、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4项指标对江苏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分析。
由表5可知,农业科技活动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涉农人员转行较多,而且进入农业的人数增长也不明显;农业研究与开发機构从事人员数总体变化不大,但人员还是呈小幅度下降趋势;江苏省农业GDP稳定增长;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增幅较慢,投入资金较少[4]。
3.3数据计算及分析
由表6、表7比较得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度从2002年的0.697 41先是升高到了顶峰0728 42,而从2004年开始结构协调度连年下降,截至2013年下降到了0.491 44,可见在这十几年间,虽然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不断提高,但农业综合评价指数却是大幅度下降。可见科技投入的行业倾向化比较严重,资金的使用率还有待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在这十几年间处于上下小幅度波动的状态,基本处于原始水平,二者的协调度从趋势看近期有所下降;可见,从农业的角度来看, 协调度也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产业结构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目前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度,整条曲线先走了1小段升势,中间出现1个小曲折之后直线下降,可见江苏省的农业发展出现了瓶颈,资源的配置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协调类型从初级协调发展类型先是发展到了中级协调发展类型。2004年之前,江苏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能力有缓慢的提高,而在2008年之后,协调度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由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下滑到了2013年的濒临失调衰退类型。
综上所得的数据,江苏省农业近经济十几年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经济规模在全国也处于前列。在农业科研投入方面,政府与企业的投入资金量大幅度增加,农业专利申请量也逐年升高,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逐年增多,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也在逐年增加,农业GDP更是发展迅速。但在产业结构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协调配置的发展度上却逐年下降,江苏省的农业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不协调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调整科技投入结构
对资源过度集中的工业、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对工业、制造业的投入,减少对第二产业的科研投入,增加对[CM(25]农业产业的配置,逐步改善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endprint
4.2加快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动作用,促进农业—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的联动效应
江苏省的工业已处于高度发达状态,以发达的工业反哺农业发展,以工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也对工业形成必要的挤压效应,淘汰落后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与工业的结构优化;新常态下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空前,以餐饮、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服务业有效地与农业科技化相挂钩,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各自的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的联合促进作用。
4.3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与产学研的合作
扩大高校与农业企业的合作,积极促进企业走进高校,高校学生进入企业的灵活机制,发挥江苏省教育强省的作用,尤其是南京市作为中国第三大教育之城的作用;发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一大批涉农高校的发展,以强高校策略促进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科技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
4.4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逐步淘汰落后的农业产业,降低对粗放型农业的依赖,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苏南加快农业的精细化发展,苏北加快农业的集团化发展,苏中加紧农业的高效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各类农业经济;大力扶持机械化农业、高效化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效的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而在工业方面,一些过剩行业的资源亟须寻求新的投入点,调整工业的发展模式,改善原有粗放型、高污染型重化工业;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服务业的协同效应[5]。
4.5加快實施、提出农业宏观战略——建成苏北农业示范区
新常态以来,江苏省顺应“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国家宏观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一大批工业制造类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在此期间,对农业宏观战略层面尚未提出重大的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做到三位一体,统一进行,尤其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产业——农业,这其中作为江苏省农业支柱的苏北地区,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实施苏北农业示范区,甚至要建造成引领全国农业发展的风向标。
4.6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促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以苏南为龙头带动苏中、苏北农业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苏北农业科技的发展,发挥苏北广袤土地资源优势, 集中科技资源,支持苏北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吸收投入工业园区的资源,从而促进农业产值的增加,同时带动服务业劳务的快速投入,有效调整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化三产结构。各级
政府对待招商引资须不断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含量,逐步淘汰落后工业产能,让步于农业科技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宏,毛蕴诗,宋来胜. 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J]. 中国工业经济,2013(9):56-67.
[2]朱春江,马文斌.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综合分析[J]. 农业经济,2014(7):42-44.
[3]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4]董明涛.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关系[J].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1):197-203.
[5]王鹏,赵捷.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创新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 2002—2008 年的省际数据[J]. 产业经济研究,2011(4):53-60.endprint